乔轶娟 岳敏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DOI:10.16661/j.cnki.1672-3791.2404-5042-5501
基金项目:衡水学院2022年度校级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研究”,(项目编号:2022XZ04)。
作者简介:乔轶娟(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
岳敏 (197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
摘要:共同富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科学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其实践使命。追求共同富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从毛主席时期的实践尝试到党的二十大的宏伟蓝图,党的领导和人民的笃定跟随已经获得初步成功。我们继续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中提出的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共同富裕一定能够实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 历史逻辑 理论内涵 科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D61;F126
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诞生有科学性和历史逻辑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富裕已经由理论走向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过去的十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人民的富裕梦走向现实。
1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共同富裕是人民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追求,它不是空想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很深渊源。孟子的“民贵君轻”,管仲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思想,都体现了以民为重。这是先人的大智慧,是传统文化中民为先,民富则国强的精髓表达,也是“共同富裕”在我国的历史渊源。
当代共同富裕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对落后生产关系革新,改善了农民生活,初步践行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最早出现在1953年《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让农民“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2]。1955年毛泽东讲到实行一种走向更富强的制度,“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共富”对象范围进一步拓展。改革开放后共同富裕理论上了新台阶。1985年邓小平讲到,“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给出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先富带后富。1992年的南方谈话更是精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内涵更丰富。党的十八大指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明确我们取得的成果和走下去的信心。2021年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且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逐步总结经验。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202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注重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中的切身感受。
从零散的思想萌芽,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共富理论,从部分富裕到共富,从美好愿望到走在通向共同富裕的大路上,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关系得以革新,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带领全体人民决胜全面小康,为共同富裕夯实基础。从历史逻辑来看,共同富裕发展史是一部党的奋斗史,是党带领全体人民摆脱贫困、追逐幸福的历史。
2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2.1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个别人、少数人的富裕,其范围是“共同”,需要全体人民付出努力,共同创造,实现全民富裕[1]。共同富裕和西方国家的富裕有本质性区别。后者是以资本为逻辑的富裕之路,两极分化是必然结果。共同富裕要实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协同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符合社会主义的特征和本质。
全民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我们不能把平均富裕当做最终目标,也不能用人均指标来衡量共同富裕。“共同”不是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先有“富裕”,而后实现“共同”[3],两者并不是天然就在一起的词汇。允许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而后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最科学的方法。习近平强调:“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
2.2共同富裕注重成果的“共享”
共享突显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缩小分配差距,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让人民感受社会公平,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首先,有可共享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了300多倍,2023年更是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其次,有共享的能力。近些年我国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提高居民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性收入,提升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国家层面对共享的过程给予全方位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展望未来五年: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第三,共享的结果。小康社会已建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显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4亿4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1]。生命长度、收入厚度、人民生活质量都得到保障,正应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3共同富裕是多维度的富裕
传统的富裕注重物质。新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衍生成一个多维度体系,“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物质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理想预见,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共同富裕下的精神生活呈现多层次化。第一,社会凝聚力增加。习近平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人民信仰和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全体人民的精神信念紧紧凝聚在一起,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提升全社会凝聚力。第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共同富裕道路上,人民从精神文化中汲取了更多民族自信,社会文明程度逐渐提高。精神文化富足,人民更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在对外文化碰撞中,能不卑不亢地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色彩。
2.4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
共同富裕是发展型共同富裕[3],从“先富-后富-共富”的路径来看,是一个长期过程。首先会经历部分到整体富裕,即经历全体贫困、部分富裕、实现小康、共同富裕几个阶段。这是量变到质变的累积。随着共同富裕覆盖面越来越大,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如星星之火燎原,遍布中华大地。其次,共同富裕要经历低层次到高层次富裕。建国初共同富裕对象是农民。改革开放后大部分人已经脱贫,我们要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阶段,要求物质、精神领域实现“现代化式”的全面富裕,富裕的层次更为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还可能出现“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现象。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实现共同富裕一步一个脚印,一定会有成效。
3共同富裕科学实践道路的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敢于改革和创新,是天生的行动派,勇于实践共同富裕道路。
3.1坚持公有制为主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6],是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制度性保障。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主义制度自诞生就获得生产力大发展,积累了巨额财富,但这些财富不能被全民共享,只会让资产阶级富裕。积累的财富又进一步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周而复始,必然带来财富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背道而驰。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同富裕是在消灭了私有制之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非公有经济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动力量,东南沿海的先富和非公有经济密不可分。当前的生产力水平支撑不了共同富裕,强行改变所有制结构会阻碍经济发展。因此所有制改革只能循序渐进改,不可“一刀切”。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1]。
3.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分配制度,注重效率优先。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继续“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的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果。非公有经济参与生产,要素就要分配。脱离实际情况,不承认其他素在生产中的作用,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承认要素参与生产,就要承认分配差距,并主动解决,防止两极分化,保证分配的公平。
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分配不是“劫富济贫”,而是通过政府实施的政策手段,合理调节收入,缩小分配差距。目前小康社会的任务已完成,需要继续通过对不同收入群体“限高、扩中、提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橄榄型”社会。通过完善个税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增加转移支付调节能力,逐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合理保护合法收入,适度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3逐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6]。突遇教育、疾病等问题,会加重家庭生活负担,导致返贫。提供优质的社会保障可以有效为人民减轻各方面负担,为共同富裕道理扫清障碍。一国的社会保障程度高低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二是政府对人民的关切程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和西方福利国家还有差距,但是我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党的二十大总结,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1],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很大改善,获得更充实的幸福感。
党的二十大要求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覆盖全民是广度要求,未来我们还会对社会保障有更多深度要求。社会保障体系一定要更完善更全面,是更加公平公正、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体系,助力共同富裕的尽快实现。
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实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日益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感,美好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将继续推进党的二十大要求的高质量发展,践行共同富裕道路,人民的美好期盼一定会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周文,施炫伶.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13(3):3-23.
[3]武建奇.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境界[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42(6):8-15.
[4]新华社,习近平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全文)[EB/OL].( 2022-1-17). https://www.ccps.gov.cn/xtt/202201/t20220117_152666.shtml.
[5]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共产党员,2021(21):5-7.
[6]张旭,乔涵.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历程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2(4):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