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DOI:10.16661/j.cnki.1672-3791.2312-5042-9884
作者简介:余晓青(1993—),女,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摘 要:以厦门市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为基础,梳理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发展历程,总结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发展策略:加强服务协作协调、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联合编目、阅读推广活动互联互动、创新技术运用和智慧场景、拓展新型阅读空间,分析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以期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体系建设 发展策略 服务成效
中图分类号:G258.2;G252
2005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国家文化战略部署并启动。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标志着图书馆服务体系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总分馆制作为一种社会性政策制度在我国市、县(区)全面铺开[1]。本文以厦门市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为基础,梳理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发展历程,总结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发展策略:加强服务协作协调、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联合编目、阅读推广活动互联互动、创新技术运用和智慧场景、拓展新型阅读空间,分析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以期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1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发展历程
厦门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南部、闽南金三角的中心,是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设有6个行政区,总面积1 700.61 km2。为推进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努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杆城市,于2013年入选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也为厦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作为厦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市图书馆于2008年6月牵头构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采用“中心馆+成员馆”和“总馆+分馆”两种组合模式搭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通过完善建章立制、搭建技术平台、拓展服务网络,将分散的、隶属不同行政系统的厦门市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组成正式的、相对固定的、联系紧密的图书馆网络组织。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是厦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现资源共享而成立的公共图书馆业界联盟组织[2]。目前已形成由1个中心馆、9个成员馆以及254个联网分馆、联网流通点、街区自助图书馆以及汽车图书馆现场流通点等共264个网点的一卡通服务体系。
2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发展策略
经过15年的发展,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协作模式不断升级,运行机制日趋成熟,已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统一检索、文献集中编目、借书证一证通用、图书通借通还、文献物流统一配送、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读者活动互联互动等联合服务。
通过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建设实践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建设模式,可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2.1 加强服务协作协调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和现代意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必须根据新的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系统的制度保障[3]。为加强管理,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设立了由管理委员会、协调办公室、成员大会和业务管理机构组成的组织机构。同时,还采取了以下举措:服务联合体各成员馆签订协议;整合书目数据,重新加工全市所有馆藏文献;以社保卡为借书证,所有服务网点“一卡通用、通借通还”;建立统一认证平台,实现书目数据和数字资源统一检索。
厦门市图书馆充分发挥中心馆的业务引领作用,通过统一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规范化和精细化。例如:2017年首推“飞鸽传书”项目,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物流+新媒体”的模式,实现读者线上下单、线下24小时配送到家。为了进一步增加服务供给,增强文献保障能力,提升服务体验,2022年进行全面系统升级,把“飞鸽传书”直接嵌套入OPAC,读者选书范围从一个书库扩展到集美新城馆区的对外开放区域,并按照分级阅读要求,开辟了针对少儿线上下单的 “少儿图书专区”“低幼图书专区” 。2018年推出“信用借阅”,将免押金办理借阅证项目纳入厦门市政府打造的“白鹭分”信用体系中,成为厦门市第一个“白鹭分”应用服务。白鹭信用分600分(含)以上的市民,在厦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可免押金一次借阅40本书,并已实现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市民可就近还书。2022年,厦门市图书馆与厦门市社会保险中心合作,市民在全市500多个银行网点办理社保卡时可同步开通办理白鹭分信用借阅功能。
2.2 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文献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开展一切服务的基本保障[4]。厦门市图书馆作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中心馆,制定《厦门地区公共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明确数字资源采购标准,数字资源以市图书馆为主采购,开放共享给所有成员馆使用,各成员馆根据业务特点和服务对象需求采购少量数字资源,同时根据各自馆藏特点,建立地方特色数据库提供共享。如厦门市图书馆的“厦门记忆”、集美图书馆的“嘉庚文献”、湖里区图书馆的“印象厦门”等。同时,依托“统一认证平台”,整合全市公共图书馆70多个数据库、资源库,实现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读者登录“统一认证平台”即可访问、下载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数字资源利用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2.3 文献信息联合编目
建立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主的文献联合编目中心,制订《厦门市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联合体文献编目工作规则》,实施统一编目,部分成员馆在统一编目系统上还进行联合编目。通过搭建“中央书目数据库”,将各成员馆分散的书目数据、读者数据等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共享。厦门市图书馆主要负责所建数据库相关标准的制定,以及书目数据审校、质量控制以及数据库维护等,各成员馆可下载、上传书目数据。此外,在联合编目的基础上,部分成员馆还实现文献集中编目。文献联合编目、统一检索不仅实现了文献编目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还方便读者检索利用。
2.4 阅读推广活动互联互动
通过设计同一主题、不同形式、不同场景,融合线上线下模式,多馆同步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例如:每年结合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六一儿童节、书香鹭岛活动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厦门市图书馆均联合各成员馆开展全市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如“品味经典 全城共读”“读吧!厦门”“快乐绘本秀——家庭阅读推广大赛”等,同时各成员馆间还通过开展巡展、巡讲活动,共享展览、讲座等活动资源,提升阅读推广活动服务效能和影响力。
2.5 创新技术运用和智慧场景
为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充分利用技术赋能,创新使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其资源、设施设备、服务和管理等进行整合和提升,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首先,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升级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管理系统,建立区域图书馆群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立体信息空间,实现馆际合作、资源共建共享。其次,提高服务便捷性程度。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及大部分镇街图书馆均利用RFID实现自助借还书;各馆均通过建设线上服务平台,打造移动图书馆服务终端,实现读者一站式享受自助办证、资源检索、文献荐购、数字资源阅读等服务,精准对接读者文献信息需求,建立自助式图书馆体验生态。最后,拓展智慧场景。首创“智能蓝牙导航系统”,通过对馆藏文献和馆内所有硬件设施进行编码定位,进行精准导航,帮助读者以最短的路径和时间找到图书和服务空间。原创开发“采书柜”和“预约柜”等智能设备,实现图书荐购智能化。建成包括“智能楼宇”“在线服务”“智慧流通”“智慧管理”“互动体验”5个系列的34个智慧服务场景,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以上举措有利于构建“智慧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全面立体感知和即时的交流互动,为读者展现出更深、更广的智慧化、泛在化、可视化、实时性、互动性特征,大幅度地提高服务与管理的效率和效能。[5]
2.6 拓展新型阅读空间
各成员馆均打破传统阅读服务边界,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一批有文化、有特色、有韵味的城市书房、邻里书屋等新型阅读空间。其中,厦门市图书馆与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等银行开展“馆银合作”,在银行网点设立“近邻图书馆”等新型阅读空间;厦门市集美区委宣传部与人民日报出版社等单位跨界共建 “嘉庚书房”;湖里区探索“公共图书+文创空间+关联服务”的三嘉悦读体验服务模式;翔安区则与社区、学校合作打造邻里书屋等公共阅读空间。这些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为市民提供图书自助借还、阅读学习、艺术鉴赏、文化宣传与交流等服务,扩展延伸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同时,作为爱心驿站,为城市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提供休息充电、文化休闲服务。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实施以来,充分发挥图书馆集群优势,一体化推进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大幅提升,详见表1。
2022年,在各馆因疫情预约限流的情况下,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一卡通服务网点共接待读者716万人次,年人均到馆次数1.35次;年外借文献1258.2万册次,年人均外借文献2.37册次;图书流通率119%;持证读者数量126.3万人,占比24%。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成立后,厦门市图书馆搭建了统一检索平台、制订了统一服务标准并承担服务联合体书目审校、图书物流配送以及统一检索平台技术维护和数字资源库维护等业务保障和技术保障工作,使各成员得以把有限的人手集中到一线开展读者服务,既缓解了基层图书馆人手不足的问题,也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成功实践表明,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以提高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效用,大幅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效益和服务质量,有效促进城乡图书馆事业的均衡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水平。
3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回顾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发展历程,也带来了一些反思。首先是体制壁垒带来的问题。一是因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分属不同级别的财政预算,无法实现实体文献联合采购,数字资源采购主要以中心馆厦门市图书馆为主,提供给所有成员馆共享;二是区图书馆属于区级会计中心结算,办理借书证退押金业务无法实现通退。其次是部分区馆单位性质改变带来的限制。部分区馆被合并入区文化中心,非独立法人,业务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如500元以上的业务经费开支都需要中心审批。最后是基层服务网点运营困难。基层服务网点资源有限,受人、财、物等客观因素影响,开放时间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仅能提供简单的图书借还服务,服务效益较低。农家书屋无人员和日常运营经费投入,无法纳入服务联合体统一运营管理。
4 结语
历经15年的发展,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策略:加强服务协作协调、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联合编目、阅读推广活动互联互动、创新技术运用和智慧场景、拓展新型阅读空间。未来,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将继续秉承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一体化协同发展,为新时代文化发展贡献图书馆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东来.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深化与区域协作思考[J].图书馆学刊,2023,45(3):1-8.
[2]林志军.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与发展策略[J].图书馆,2014(3):35-37.
[3]刘艳.文化治理视角下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2):29-34.
[4]查志强,姚春燕.“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1,43(10):45-51.
[5]杨革,马迎春,杨秀英,等.“智慧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兰台世界,2023(11):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