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早期艺术风格探究

2024-06-18 16:04许娜
艺术评鉴 2024年5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贝多芬

许娜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5-0086-07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卓越的音乐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而备受赞誉。其风格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贝多芬所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堪称伟大的经典之作。本文旨在通过分析《c小调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的创作特点与演奏技法等,探究贝多芬早期音乐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贝多芬  《c小调奏鸣曲》  悲怆  早期艺术风格  演奏技法

贝多芬早年因卓越的音乐灵气和高强度的练习而颇受赏识,创作了众多一经演出就大获成功的作品。在出现耳聋症状后,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并通过内心的感受和想象力依然谱写出众多极具艺术价值的音乐。这些作品因其强烈的情感而更加震撼人心。他的事迹广为流传,他的精神受人敬仰。其音乐作品,向世人传达强烈的情感,并通过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同时也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为世界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贝多芬生平简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贝多芬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一位巨匠。他一生创作的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这些作品涵盖多个领域。贝多芬的作品风格独特,气势宏大,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个性,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由于贝多芬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尤其是在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故他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他的作品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他所处的时代,也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二、贝多芬早期艺术风格及其《c小调奏鸣曲》

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卓越的音乐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而备受赞誉,其风格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贝多芬一生的创作中,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最为光彩夺目的珍宝,被誉为钢琴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并被奉为“新约圣经”。《c小调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早期在维也纳的著名作品之一,由三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三乐章尤为突出。因此,对于贝多芬早期风格的探究以及对《c小调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贝多芬早期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髓,同时也展现了他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深入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如平衡、对称、优雅等,并领会贝多芬如何在这一基础上注入了个人的情感和创新理念。其次,以《c小调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为例进行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贝多芬早期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c小调奏鸣曲》(悲怆)创作于1799年的年初,当时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仍然深受其老师约瑟夫·海顿和约翰·施特劳斯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他也逐渐展露出自己的音乐个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贝多芬逐渐摆脱了这些前辈的影响,开始了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型。他在对浪漫主义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创作风格。《c小调奏鸣曲》(悲怆)正是在这一转型时期创作出来的,被认为是他这一阶段独创的最高峰。因此,研究贝多芬早期艺术风格及《c小调奏鸣曲》(悲怆),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他整个创作生涯的发展脉络。

三、贝多芬早期艺术风格概述

(一)贝多芬早期艺术风格形成的必然条件

贝多芬出生于音乐世家,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并展现出卓越的音乐天赋。贝多芬从4岁起就开始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父亲逼迫他学习钢琴、小提琴,企图通过强制性手段将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他的家庭生活和亲密关系对他的艺术风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量的学习与练习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贝多芬一生中有很多老师。除了学习音乐理论、演奏技巧和作曲技巧外,老师们的风格也或多或少影响着贝多芬。他的多部早期作品体现了他对古典音乐风格的热爱和敬仰。良好的教育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而成功驾驭的传统音乐早期作品也为他将来风格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是欧洲音乐发展的转型时期,他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这些历史事件和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革无疑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战争中各种音乐风格和流派相互交融,丰富的阅历和多个音乐派系的感官刺激为贝多芬提供了广阔的音乐创作空间,使他的创作逐渐呈现出一种宏大、激昂的风格。同时,贵族阶级的衰落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形成了更广泛的音乐市场,这种现象也直接促使贝多芬要求自己采用更加普世性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疾病。他的音乐作品往往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本就十分感性且执着的贝多芬到了晚年,经历和病痛使他更加关注人性和情感,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也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内向的特质和对内心情感的表达,使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激情和深度。

(二)贝多芬早期艺术风格特点概述

贝多芬的早期音乐以充满变化的曲风著称,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表达力以及强烈的主观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感受到深情的波动,激情的爆发以及细腻的乐句。这种情感充沛的表达方式与贝多芬内心世界的动荡与挣扎密切相关,这也反映了他早期音乐作品中对于自身情感的探索。贝多芬多变且坦率表达的情感,几乎成为他作品的最明显标志。

贝多芬早期音乐注重探索新颖的音乐结构与形式。他在沿袭古典框架的前提下,对于传统的音乐结构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尝试独特的音乐构思与形式组织。这不仅体现了贝多芬对莫扎特、海顿所创立的古典主义规矩的遵循,更展现了他的音乐新路的轮廓和作品的新颖性。如《c小调奏鸣曲》(悲怆),他采用了典型的奏鸣曲形式结构,但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发展和展示方式。这种勇于突破传统的作风,为后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早期音乐作品中,可以发现贝多芬对于音乐素材的巧妙运用。他善于运用音乐主题、旋律、和声和节奏等元素,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素材的丰富运用使其作品独具魅力,再加上对细节处理的注重,精确的音符编排和动态变化使音乐更加生动有力。以和声材料为例,贝多芬在创作时所运用的和声材料大多以大小调和声为基本,按照和弦基本排列的顺序进行,在完美运用和声材料的基础上,还能做到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早期作品中,贝多芬还展现出对于音响效果的追求。他注重音响的层次与平衡,通过巧妙的音色与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交替使用静谧和激烈的音乐段落,或在音符结束后留下微弱的余音来营造饱满深沉的音响质感,使音乐有如波涛般起伏不定,以创造出戏剧性和紧张感,营造丰富的音响画面,使音乐更加立体与生动。

总之,贝多芬早期音乐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创性,除去强烈的情感表达外,他敢于突破传统,通过不同形式的创新,创造出富有张力和激情的音乐作品。这也反映了贝多芬对音乐形式与和声的深刻理解以及创造性运用。它对于理解贝多芬早期音乐风格的演变以及他作品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四、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 (悲怆)第三乐章艺术风格分析

(一)乐曲结构及作曲风格

《c小调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采用的是自由曲式。乐章开头以一个平静而坚定的主题引入,呈现出一种沉重、悲戚的情感氛围。在整个乐章中,主题以不同的形式和变体进行再现,同时与其他主题进行对比和发展。

1.呈示部(1~78小节)

主部:1~17小节,开头直接引出c小调主题旋律,朴实干脆的主题动机强势把握氛围,直接奠定第三乐章的曲风。弱起小节的烘托使语句更加连贯,跳音的加入也让本就充满歌唱性的旋律更加灵动有生机,两句对比乐段更凸显了激情与矛盾性。

连接部:18~24小节,直接并入f小调的新材料连接,一重一轻,一短一长,形成强烈的对比,为接下来的转调做了更为自然的铺垫。

副部I:25~43小节,乐曲转为降bE大调。副部的乐句结构由一个起伏线条完成,相比前段更多了一些抒情和安抚的意味,平行乐段的后句部分交替到be小调,并形成句尾的扩充,完全终止后继续扩充的片段,变为补充结束。

副部Ⅱ:44~51小节,bE大调,平行乐段。音响效果变得更加稳重、柔和,旋律的强弱变得神秘多彩,与一直灵活跑动的旋律形成对比,像是做了短暂休息般的呼吸。

再连接:52~61小节,从副部向主部回转,三连音的再次运用给人利落明朗的感觉。

主部:62~78小节,c小调,包括后乐句重复及补充部分在内的完全主部再现。

乐章的第一部分是主题的呈示和发展,使用了一些常见的曲式元素,如重复和变奏。主题的呈示部分以菱形曲式展开,以A-B-A'形式进行。在呈示第一个主题后,贝多芬进行了许多变奏的处理,通过改变旋律的进行方式、和声的进行,创造了更加复杂的音乐效果。通过这种变奏处理,既保持了主题的统一性,又为乐曲增加了更多的变化和发展。

2.插部(单三部曲式)(79~120小节)

D段:79~94小节,bA大调,平行乐段。倒影般的旋律让整个乐曲进入了宁静祥和的氛围,上下各一条旋律线让情绪更加华丽且有戏剧性。

E段:95~98小节,仅一个对比的乐句结构,使用新的材料,并以自由模仿的方式进入再现。

D段:99~106小节,左手加入跳音使音乐的情绪变得激动,顿音和渐强的出现增加了乐段的效果,成功地将主题推进到高潮。伸展成14小节的半终止乐段,左右手的搭配使音乐变得紧密而激烈,这时音乐变得生动,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倔强与坚定。

属准备:107~120小节,紧凑得如雨点般落下的旋律,先是像鼓点一样急促地引入,最后戏剧般一锤定音,暂告一段落。

乐章的第二部分是主题的回归和转变。在这一部分中,贝多芬将主题重新引入,但以不同的进行方式和变奏进行呈现,通过音乐形式上的转变和发展来创造戏剧性的效果。这种回归和转变的处理,使得乐曲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和纵深。

3.再现部(121~210小节)

主部:121~128小节,c小调,再现了呈示部主题的经典语句。

连接部:129~133小节,用主部b句材料在新的连接部里埋下主题旋律线,既满足了继续点题又做到丰富有层次。

副部I:134~153小节,C大调,回归主调再现的平行乐段,却比主调多了一丝鸟语花香的气息,显得平和美好。

副部Ⅱ:154~170小节,C大调移调到c小调,对平行乐段的后部乐句进行扩充而不终止,在听觉上营造出一种持续延伸的感觉,从而转变为连接的结构功能,省略了原来的再连接部,直接再次引出主题动机。

主部:171~182小节,c小调,采用重复后乐句的对比乐段结构。在完整再现基础的二句结构后,后乐句的变奏重复了一次(仍然省略了主部的补充)。这个变奏所透露出的华丽为接下来的尾声作了铺垫和预示,全终止后紧接尾声。

尾声:183~210小节,曾经被省略的再连接在尾声中再次隆重登场,音响效果逐渐增强。尾部是全曲强弱对比最明显的地方,连续的五处sf到ff,是情绪的完整释放。sf后直接过渡到p的力度,温柔地唤醒主部片段,最终在ff到fff的震撼中轰轰烈烈地结束。

乐章的第三部分是对主题的再现和发展。在这一部分中,贝多芬再次回到初始的主题,通过重新组织和发展,创造了一种高潮迭起、情感激昂的效果。通过运用各种技巧,如对位、对调等手法,贝多芬巧妙地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和创作功底。

通过对《c小调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的曲式分析,可以看出贝多芬早期音乐风格的特点:尽管采用了自由曲式,但仍充分展示了主题的发展和变奏,以及对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的精妙处理。贝多芬早期创作展现出的扎实水平与能力为他的后期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积极创新的精神也为后来的音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演奏技法与风格把握

《c小调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在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贝多芬早期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悲怆”这一标题是由贝多芬本人亲自命名,用以献给他的保护人和最亲近的朋友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悲怆”是“Pathétique”的译文。而“Pathétique”有两重含义:一是“悲痛的”;二是“激动的”。然而,此作品除了引子外,几乎没有悲伤元素,反而传达出激情、向上、与命运抗争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可以说是对作曲家人物个性的真实写照。

本乐章极具情感和技巧要求,需要钢琴演奏者巧妙运用各种技巧,尤其是节奏的变化和速度的精准掌控,这些对于表现贝多芬积极抗争、不懈追求的情感至关重要。以下是钢琴演奏技巧的相关内容:

乐曲以悲壮而庄严的氛围开篇。通过庄重的音调和厚实的声部,贝多芬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曲调,给人一种深沉、宏伟的感受,充满贝多芬早年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风格。曲目以悲切的旋律铺设基础,人们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开篇的速度和装饰音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第三乐章的演唱性很强,要准确把握好快板的速度。装饰音要在与主旋律相融合的同时,做到准确表现轻快与灵动性,凸显出音乐表达的细节和情感。

谱例1:

此乐章还采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通过运用细腻的音乐构思,贝多芬将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技巧的应用使乐曲充满了层次感和变化,给人以听觉上的震撼和享受。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准确而有力地演奏,并使用断奏和强音技巧来突出左手音符的重要性。在动态变化较大的地方,需要减轻力度以展现音乐的表达力。

谱例2:

另外,在和声处理上,贝多芬采用了许多独特的和音,如丰富的层叠和声、紧张的音程跳跃等。这些和声的运用,使得乐曲更加卓越和复杂,从而增添了曲目的魅力和音乐性。演奏者需要运用连奏和指法转换的技巧,以确保音符的清晰和准确性。同时,要注意控制音符的持续时间,使其与其他声部协调。

谱例3:

此外,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音乐的呼吸感,通过控制音符和短暂的停顿,使音乐流畅自然。同时,注重音色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乐句和音乐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来塑造不同的音色和情感效果。例如,在右手连续几组三连音对话的末端加入适当的重音来强调,会使过渡到ff的语气更加自然,让听者更加舒适且易理解。

谱例4:

乐章的最后,动态变化尤其丰富多样。从静谧到激情,从宁静到狂烈,这是贝多芬一贯的感性风格,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贝多芬通过运用不同的音乐手法,如高低音的对话、音量的变化等,创造了一种动态的音乐语言,像是左右手之间的角色对话,又像是演奏者与听者间的交流,增强了曲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谱例5:

总结而言,在演奏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时,需要准确把握古典主义风格,因此钢琴演奏技巧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掌握左手部分的力度控制、右手部分的灵巧和准确性、装饰音的恰当处理、速度与节奏的精准把握、音乐的呼吸感以及身体姿势的正确与手腕的放松,可以更好地诠释出作品的情感和贝多芬早期的艺术风格。

五、贝多芬早期艺术风格在《c小调奏鸣曲》(悲怆)中的体现

(一)乐曲中体现的早期艺术风格

《c小调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其充分体现了他早期艺术风格的特点。在主题与发展方面,这首奏鸣曲采用了经典的奏鸣曲式结构,以一个富有张力和戏剧性的主题开篇。这一主题在后续经过不断变化、发展和对比,体现了贝多芬对主题严谨推演的高超技巧。整个作品主题性极强,各乐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和声与旋律方面,这部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和声对比手法,增强了和声效果的张力感。旋律线条坚实有力,抒情亲切,贝多芬以其出色的对位写作技巧巧妙地将复调性与单旋律性融合,展现了丰富的表现力。《c小调奏鸣曲》(悲怆)还采用了贝多芬独具特色的节奏型,短促有力,极富戏剧张力,与主题的“悲怆”基调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这部作品在结构和乐段安排上体现了贝多芬对古典形式的坚持与创新。

总的来说,《c小调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风格的杰作,它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传统,为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形式的掌控力,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风格,能够看到贝多芬在早期就展现出对于生命不公的愤恨和无奈,同时也能看出他对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谴责。此外,这部作品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不懈追求理想的热烈和激昂。“悲怆”的主题也让人看到了生活的苦难与无奈,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悲痛。贝多芬独特的创作手法以及积极乐观的精神,为后世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对后世音乐的影响与意义

《c小调奏鸣曲》(悲怆)在贝多芬早期作品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展现了作曲家高度成熟的技艺,更预示着浪漫主义音乐的诞生。这部杰作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被视为是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重要标志。虽然曲式结构遵循了古典主义的惯例,但音乐语言已经显露了浪漫主义的萌芽。大量富有戏剧性的音乐表现手法、对和声进行的灵活运用、旋律的高度个性化等,都为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铺平了道路。贝多芬以大师级的技巧,巧妙融合了对立统一,使曲作充满张力。比如,他运用小调调式表达沉重低沉的情绪,但又在其中注入欢快乐观的力量;再如,他利用同一主题进行不同变奏,实现了统一与多样的平衡。这种对立统一的处理手法影响了后世作曲家对音乐戏剧性的追求。此外,贝多芬大胆创新的精神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他大量运用当时新兴的音乐形式奏鸣曲,拓展了这种形式的表现力;又如,他挑战当时的审美传统,将音乐的主题表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创新精神更是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六、结语

无论是在贝多芬所处的19世纪还是当今社会,贝多芬的地位都无可撼动,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c小调奏鸣曲》(悲怆)体现了贝多芬早期音乐创作的核心理念与艺术成就。这部作品也是他走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他的很多创新思想在这里就有所萌芽。可以从中窥见贝多芬在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尽管对贝多芬早期音乐风格以及《c小调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进行了剖析和探讨,但是仍然有一些方向可以进一步研究以增进对贝多芬早期风格的理解。

虽然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但他的音乐也受到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到欧洲历史发展的冲击与影响,人们开始追求自由、个性和情感的表达。浪漫主义对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追求个性化的作品而非简单遵循传统的规范。这种思潮激发了贝多芬的创造性灵感和对音乐表达力的追求,因此,他的作品里除了有古典主义时期清晰、对称、平衡的特点外,还有个性化的创新与突破。越到后期的作品,他的风格越明显越独特。

然而,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本身,更是关于生活、情感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他对自由、平等和尊严的追求,以及对人类精神的探索和弘扬。这种对人类精神的关注和探索,使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研究贝多芬音乐对后世的影响,对于理解音乐史的发展以及探讨音乐对人类情感和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珍.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结构与创作特征分析[J].黄河之声,2023(21):88-91.

[2]赵静华.有声作业设计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艺术基础·音乐》课程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

[3]黄新羽.体会贝多芬的“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的曲式及其音乐性探究[J].艺术评鉴,2020(14):69-72.

[4]李丽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三个时期的演奏技巧与艺术风格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1(03):88-90.

[5]吴冰.《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之美学特征分析[J].艺术教育,2010(11):108-109.

[6]韩洋.钢琴赏析——贝多芬命运之《悲怆》奏鸣曲[J].北方音乐,2014(07):48.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钢琴作品《筝萧吟》的作品分析与演奏技法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