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筝萧吟》的作品分析与演奏技法

2016-12-14 22:00太子莹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

太子莹

摘 要:钢琴作品《筝萧吟》是储望华先生所作六首前奏曲中的第一首。本文通过分析《筝萧吟》的曲式结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法,以达到帮助演奏者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更好地演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目的。

关键词:储望华;《筝萧吟》;演奏技法

1 作者简介

储望华先生,1941年9月12日生于湖南蓝田县,是著名的华裔澳籍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在1952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1956年转入理论作曲专业。在195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却因家庭出身原因而被取消录取资格,后转入钢琴系,师从易开基教授,并在课余时间自己学习作曲。1963年毕业留校工作,担任指挥系钢琴伴奏,后来转任钢琴系,专注钢琴作品创作。1981年之后,他开始师从江定先教授进修作曲,并在同年举行了新作品的音乐会。1982年赴澳大利亚留学,学习现代作曲,师从彼得·陶尔顿并继续在钢琴演奏上学习钻研。在此期间他的艺术造诣不断提升,在1985年顺利获得音乐硕士学位,澳大利亚政府授予其“卓越音乐贡献家”的荣誉称号,这是对他的极好肯定。他也被列入英国剑桥及美国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

2 《筝萧吟》的作品分析

《筝萧吟》作为储望华先生六首前奏曲的第一首,是在1961年创作的。这是一首短小的民族风格浓郁的乐曲。这首曲子没有采用西方传统的调式布局,而用开放式的调性布局展开全曲,更加充分地呈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特性,在段落的逐渐变化中将音乐贯穿全曲。

2.1 独具特色的曲式结构

这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并不像西方音乐强调统一,而采用在统一基础上呈现对比的原则,笔者认为该曲的曲式结构可以归结为李吉提老师在2004年10月出版的《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一书中提出的“承递过阕的单二部曲式”,曲式结构如图1示:

其中作品每个部分的承接均由渐慢或减弱的速度或力度变化,段落间的过渡自然、柔和,没有过分明显或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这类似中国文人音乐中的“过阕”之意,模糊淡化曲式段落间的界限,希望按照“渐变”的方式完成音乐的陈述。

2.2 筝

古筝,在我国历史记载中至少已有2300多年,它是一种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筝的音域很广,常用的21弦琴音域可从D到d3。奏法上左手有按、颤、滑等;右手有单指的托、劈、抹等。作品《筝萧吟》中主要借鉴了筝的刮奏、走音等表现手法。既可弹出明亮的声音,也可弹出婉转的音色,更表现出流水的不同形态。

2.3 萧

萧,作为我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其音色既可柔和圆润,也能哀怨委婉;给人带来幽静、儒雅、细腻之美。在《筝萧吟》中主要借鉴的是倚音、滑音两种奏法。其中在乐曲开头部分的主干声部特别安排在中音区位置,模仿萧深沉、悠长的气息;乐曲总还多次出现二度倚音,来模仿萧的演奏效果,使整首乐曲具有叙事性的旋律特征。

3 《筝萧吟》的演奏技法

3.1 装饰音

作品《筝萧吟》中主要出现了三种装饰音,分别是:短倚音、长倚音、琶音。它们用于模仿我国的民族乐器筝与萧,不仅增强了乐曲的民族性,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短倚音,主要用于表现萧的悠扬和空灵,演奏时手指应放松,有准备地下键,同时要注意短倚音的整齐性以及它与主干音之间的音响对比,把握住萧深沉、厚重的音色特点,力量由上音转至下音,下音可以做一定时值的延长,最后落在主音上。

长倚音,用于模仿筝的刮奏,演奏时可采用“抚”的动作,在音乐开始的这一段筝的主题出现时,运用五声音阶下行,滑动到主音的旋律线条,所以弹奏时可用右手指腹由外向内轻抚键盘,奏出快速连贯的音响和清晰明亮的效果,最后,力量落在主音上。弹出静谧中的孤独,奏出古朴典雅、含蓄和谐的主题。

琶音则是出现在筝的华彩部分,表现拨弦乐器常用的“滚”“拂”手法所演奏出来的音响效果。左手上行、右手下行,经过速度由慢到快的处理,模仿了筝曲中所特有的刮奏旋律。演奏时要注意左右手的衔接与配合,手势顺着音型走,使音乐具有流动感。

3.2 音色

《筝萧吟》在较多的地方都出现了对古筝和萧的模仿,因而在演奏过程中要借鉴、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演奏手法。古筝和萧都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主要乐器,古筝擅长表达流畅、抒情的旋律,音量浑厚;萧的音量较小,音色偏暗,适合表现恬静的氛围。

《筝萧吟》的第1小节到12小节右手运用前倚音模仿古筝吟唱时的流畅效果。演奏时对筝的模仿可以采用“抚”或“吟”的方法,产生一种朦胧、柔和的音响效果,烘托出主旋律的悠然静雅。左手部分则是对“萧”声的模仿,演奏时手指应尽可能的贴键,运用手臂的推动力、手腕的横向动作以及手掌坚实地支撑,让弹奏的声音连贯而有歌唱性,同时要主要右手旋律要相对弱于左手旋律,将筝萧合奏之感展现出来。

3.3 踏板

作品在演奏中大多使用切分踏板来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当然演奏者也可以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处理踏板,并演奏出千变万化的音响效果。作品中主要运用了持续音踏板和弱音踏板,其中弱音踏板出现在23小节中,用于演奏者表现古筝滑奏时行云流水般的音色。而持续音踏板基本贯穿全曲中,用于音乐和声的清晰效果,并让音乐层次更加分明,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4 结语

储望华先生的钢琴作品《筝萧吟》中,通过对民族乐器筝与萧的旋律模仿,摆脱了“旋律加和声”的传统作曲方法,形成了这首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的乐曲,其中不仅含有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同时也完美结合了西方音乐精神与技法,使其成为中西方音乐结合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张凤娇.试论储望华《前奏曲两首》中民族器乐元素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4.

[2] 赵静,周梅.浅谈中国钢琴曲的艺术之美——以《筝萧吟》为例[J].音乐大观,2013(2).

[3] 林若瑜.钢琴音乐民族化之典范——中国钢琴作品《筝萧吟》[J].黄河之声,2013(9).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
萨克斯演奏技法探讨
浅析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