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菊?肖冬梅
摘 要:感恩之心是人最重要的修养之一,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非常必要。分析了当下高中生的思想现状以及加强对其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提出有效策略,以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更好地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关键词:感恩教育;高中生;必要性;策略;课堂
作者简介:王贵菊(1999—),女,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肖冬梅(1975—),女,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感恩是一种美德,东西方文化都推崇感恩教育。自从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兴起以来,学者们就把研究重点放在发现和培养那些能使个人的人生更有价值、个人和团体更好发展的品性和品德上,而作为积极心理品质的感恩更是得到了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高中生处于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期,感恩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其在高中阶段开展的必要性
感恩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品质,体现了个人对他人、社会、民族乃至人类所怀有的一种孝敬、感激与回报的博大情怀。对高中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源于对外界恩惠的深切体会,进而转化为相应的心理活动和实际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它包括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教师教育之恩、国家培养之恩以及天地自然之恩[1]。在当今社会中,一个人要想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必须具备感恩之心,因为感恩可以使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保持同步,推动个人目标的实现,且赋予人智慧的心态。感恩教育指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惜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2]。感恩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感恩。心中有感恩,学生才能保持积极的态度,在逆境中才能心存快乐,在人生道路上才会畅通无阻,在学习旅程中才不会孤寂无助。
(二)在高中阶段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道德、一种个性特征,是人类最健康的情感,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它既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也是一种义务和责任。目前,在利己主义、金钱观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认为生活就是金钱、利益,而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高中生面临着人生规划的压力,他们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难免感到迷惘,导致身心健康受到威胁。近几年,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高中生进行感恩教育迫在眉睫。首先,感恩教育可以提高高中生应对压力的能力,减轻他们因物质追求和自我比较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其次,有利于高中生的身体健康,能提升他们的自尊,提升他们获得积极记忆的可能性,并为他们积累社会资源提供机会;最后,帮助高中生更加深入地接触现实生活,提高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获取和积累更多资源。
二、当下高中生感恩意识缺失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部分高中生对于父母的付出并不满足,总是希望他人来关心自己、照顾自己,却忽视了对父母、教师和社会表达感激,不能体会到他们的辛勤付出和社会贡献。同时,部分高中生缺乏对来自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的感知,有的甚至将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这导致部分高中生缺乏感恩之心、缺失感恩行为,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
(一)当下高中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1.感恩观念淡薄
感恩首先要做到识恩、知恩,一些高中生虽然在家长、教师的教导下已经能清晰地认识到家长、教师和朋友的恩情,但是对自然、社会和国家恩情的认识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认识不到自己与自然、社会和国家是息息相关的,他们认识不到自然所创造的美好环境,也认识不到国家所提供的安宁和谐生活,更认识不到社会所给予的保护。
2.感恩情感缺失
感恩情感是感恩的重点。一般而言,高中生的道德情感已经趋于成熟,但是由于需要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以及未来的规划和选择,较大的压力导致部分高中生的道德情感渐渐淡化。在学习上,他们无法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在生活中,他们也没有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
3.感恩行为欠缺
部分学生将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为的能力有所欠缺。在家庭环境中,部分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更不用说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了;还有部分学生不习惯用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在学校环境中,部分学生并不习惯对教师的付出表达感激,甚至有的学生对教师有不满情绪。在社会环境中,部分学生对于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习惯性行为。
4.感恩教育忽略
感恩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它都占据着一席之地。在学校里,感恩教育通过文化宣传栏宣传、开展主题班会及家长会等多种渠道来实现。但是受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及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成绩和表现,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学校的感恩教育。
(二)当下高中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娱乐软件的流行,使得海量信息充斥高中生的生活。这些信息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不同媒体在传播相同信息时,其目的性、准确性和指向性亦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学生在辨识信息真伪时面临挑战[3],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影响。当下,受精致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高中生轻视感恩,这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2.学校因素
部分学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从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积极品质的养成。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被忽视的感觉,当他们出现负面情绪和思想时,教师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从而导致学生感恩意识淡薄。
3.家庭因素
学生三观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当下,部分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导致孩子不懂得体谅,不懂得感恩,对父母长辈冷漠,不懂得分享,凡事都“依着自己的性子来”。久而久之,形成了娇气蛮横的性格。
三、当下开展高中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感恩是可以学习的,首先要引导学生知恩,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感恩、施恩。高中阶段的学生已逐步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4],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一)结合学科教学,在耳濡目染中培养感恩观念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5]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每一个教育的契机,用感恩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门,培养其感恩观念。学科教学是高中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感恩,在耳濡目染中培养感恩观念,这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入手,挖掘其中的感恩资源,通过一些典型事例、人物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同时,教师也要结合课外感恩资源,包括影视节目、榜样人物等,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等节目,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在国家繁荣发展的背后,有无数默默奉献的人。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关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影片,让他们领略到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对教材内容和课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合理运用,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恩观念。
(二)营造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感恩情感
关心和支持学生的教师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亲社会行为,而不仅仅是学习动机。在课堂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做感恩典范,营造出充满感恩精神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感。首先,教师应将课堂打造成一个塑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熔炉,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和谐的课堂中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感。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需要体现感恩情感。通过言语和互动行为让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表达感激之情。例如,教师经常使用“幸亏有你”“谢谢”等感激之词,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有很多祝福与善意,对它们心怀感激,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情感。最后,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温情且具有支持性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温馨、和谐且积极的课堂环境。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感恩的内涵,还能提升亲社会行为的倾向。必要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的行为。这样的教学环境对教师而言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能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教学工作中。总之,教师应致力于创造一个充满感恩精神的课堂环境,使其成为培育学生感恩情感的共同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感恩情感。
(三)巧用感恩日记,在温故知新中激发感恩之心
无论是社会现象还是自然风景,都能成为感恩的对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感恩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感恩日记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注入积极能量,还能促使人们从精神匮乏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精神富足的生活态度。科学研究显示,当人们表达感激或接受感激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和血清素,这是控制情绪的两种关键的神经递质。学生每天有意识地记录感恩,就可以通过这两种神经递质提升自己的积极情绪,从而在内心深处培养一种持久的感激与乐观的品质。
此外,教师应将感恩日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使他们真诚地表达对教师的感恩之情。而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增强师生互动,建立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但是,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不应过于强调感恩日记的形式和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教师应通过倾听、支持和开导,帮助学生排忧解惑,让学生得到回应,增强他们的心理满足感。通过感恩日记,学生的感恩之情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
(四)巧设课外活动,在身体力行中形成感恩行为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想教育的效果[7]。在高中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父母的辛劳和教师的付出,激发学生对父母、教师和学校的感恩之情,从而塑造学生乐观的人格。
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祭拜先烈,不仅能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还能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同时,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解生活的琐碎与家长的不易,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意识。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升华,进而形成对他人、对父母、对教师、对社会、对祖国的感恩之情,最终转化为实际的感恩行为。
结语
本文论述了当下高中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感恩教育对高中生的全面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感素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健康。因此,学校应重视高中生的感恩教育,采取有效策略,引导他们学会感恩,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创造者和劳动者。
[参考文献]
蒲清平,徐爽.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J].学术论坛,2011,34(6):164-167.
刘金明.有关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简单思考[J].文教资料,2018(10):144-145.
刘新.浅谈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J].新丝路:中旬,2021(2):1-2.
潘红岩.高中历史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83.
孙凯.上善若水:还原老子道德经系列一[J].散文百家(理论),2020(9):182-183.
侯云云.立足德育课堂深化感恩教育[J].商情,2018(45):185.
代吉年.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学生作业设计研究[J].学周刊,2020(1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