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侨伟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群文阅读作为目前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的质量,而且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基于此,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群文阅读展开相关探究。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 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定位
在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对群文阅读的教学内容存在误解,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界定,对古诗词阅读教学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过去老师们用单一的文本来解释古诗词,而群文阅读则在两个或更多的空间里教授古诗词,与单项教学相比,这突然增加了教学文章的数量,教师失去了教学目标。二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解释整个内容,而忽略了对基本字词和短语的解释,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清楚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传统思想的局限性
传统的中国古诗词单篇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从而制约和干扰了学生阅读的效率和速度。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活动按课文顺序进行,提供零散无序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然而,群文阅读古诗词的实践可以通过以议题的形式整合文本来解决这个问题。在由浅入深螺旋式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中,突破每个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安排一系列活动,定期有序地开展情境化、现实化的群文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古诗词鉴赏的认知与能力的生成。
3.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还是一种较为新颖的阅读方式,对于其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还处在一个研究与探索的前期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能力也尚有不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如果对古诗词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其理解不够充分,没有很好地掌握其中心思想,就难以做到融会贯通。再加上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参考书的依赖,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致使其很难找到相互关联的切入点,所以出现偏题的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
二、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1.整合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于古诗词教学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为达到此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应该明确教学目标。首先可以通过研读整套语文教材体系,形成宏观的知识体系,明确所教单元价值要求;其次可以研读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确定古诗词选文的教学目标即为确定群文教学议题,并细化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便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内涵,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将目标指向文学性、多样性,更深入挖掘古诗词内涵。
例如,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教师要制定多样化的教学目标。首先了解乐府旧题《短歌行》相关知识,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字词积累,达到体会四言诗节奏和韵律的目标;其次,理解并概括诗意,抓住关键词句揣摩诗歌情感变化,达到感受诗人非同寻常的忧思,理解比兴创作手法的目标;最后,在能力提升环节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曹操代表诗作《龟虽寿》《观沧海》以更深入地了解曹操其人及建安时代精神,达到理解作者昂扬精神和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愿望的目标。这样可以促使古诗词教学与素质教育紧密相连,让学生深刻领悟古诗词内涵。
2.围绕议题,组合相关文本
古诗词群文阅读的第二步,是组合文本。教师可围绕议题,根据核心文本的特点,搜集并组合相关文本,构成一个完整的古诗词群文体系。在组合文本时,教师既要关注教材中的既有资源,也要结合课外的古诗词资源,内外兼容,不断扩充古诗词群文阅读的范围。
例如,以杜甫的《登高》作为核心文本,依据“盛唐时期的诗歌创作风格”这一议题,教师可以将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等诗人的诗歌作品组合起来。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始终围绕议题,对比分析盛唐时期诗人的艺术创作风格,了解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依据“杜甫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文学创作风格”这一议题,教师可以从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主要时期入手,带领学生梳理群文阅读的文本和资源。依据“登临而赋——登高诗中思想情怀与人生感悟”这一议题,教师可以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等,作为群文阅读的素材和资源。
3.分析主题,进行比较鉴赏
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分析关键元素和主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析每首诗词的关键元素,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义和内涵,进一步把握诗词的主题和思想。古诗词常常表达各种情感,如爱情、离别、怀念、悲伤等等。通过分析表达的情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领会诗词的意义和内涵。进行比较和对比是群文阅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分析选取的古诗词作品,并从中发现不同诗人、不同主题之间的异同之处。例如,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