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晖君
随着全国新教材教改的全面铺开,新高考的改革也随之拉开大幕。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教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针对学生高考备考,不重视语文课本只注重刷题的现状,我总结反思以往的学课网模拟大联考中第5题:《宇宙的复调》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证明》在语言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道题就在关联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第 13 课,重在引导考生关注教材,从语言特点的视角关 注多文本阅读。还比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 电视台邀你客串《中华地名,请以带你走近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的写作情况和任务。这一作文题目就是换一个方式对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记录家乡人和物”的考查。无论是摸考还是高考,教考结合已成常态。所以我们的备考就要教考衔接。
二、做好教材的归纳梳理势在必行。统编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任务群学习混合编排方式,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明确的人文主题串联和写作要求。这些主题彰显了国家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和语文作文的人文学科特点。这也是高考命题的原点所在。我们要梳理这些单元主题和单元要求,分析它们的特点。比如:必修上第一单元,人文主题(青春价值)写作要求(写一首现代诗,全班编辑一本诗集,作为青春的纪念)人物(毛泽东、闻一多、红烛、通讯员、香雪)。第二单元人文主题(工匠精神、热爱劳动、锐意进取)写作要求(1.拟写一份优秀新闻的评优标准,合写一份推荐书,阐述推荐的理由;2.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人物(袁隆平、张富贵、钟杨)。第三单元人文主题(人生的姿态、境遇、审美追求)人物形象(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写作主题(学写文学短评)等等
三、备考就要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反思三年的教学工作,比如在必修(上)的第二单元,我们在落实单元写作要求时更多的注重第二个要求,因为本单位重点在讲述袁隆平、张富贵、钟杨等人物事迹,所以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就成为我们训练的重点。但 在高三备考阶段反过来看,第一个写作要求:拟写优秀新闻的评优标准,写一份推荐书,阐述推荐的理由。这个写作要求是被忽视的,需要我们进行补充落实。还比如必修(上)第三单元,单元写作要求“学写文学短评”。2023年新高考卷Ⅰ卷现代文阅读陈村的小说《给儿子》第9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甲组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的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短评。这是教考衔接很好的例子,为了补上文学短评这一课,我带领学生进行系列的再学习。1.明确什么是文学短评,文学短评的概念是什么?2.文学短评的要求有哪些?3.复习该单元已学的古诗词篇目《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4.出示《短歌行》《声声慢》的名家短评示例。5.学生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6.进行亮点评析。7.再次强调文学短评重点突破的关键要素:①切口要小;②叙议结合;③结构安排。8.布置作业:从我们统编中的古诗词中选择一篇进行文学短评的写作,不少于500字。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积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主动呼应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引导一线在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抓好教材,织密教考衔接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