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必须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教制宜,因类施策。要厘清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内涵,区分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类型,搭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平台,创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方法。
关键词:因类制宜;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产教科联盟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5-000-05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三个词语中,最先被关注的是产教融合。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又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受重视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1]。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除了提到产教融合以外,还提到了职普融通和科教融汇。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讨论教育强国建设的议题时再次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实际上,现代国家中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类型、规模、层次及结构都与所在国家某一时期产业发展的阶段、水平、规模、结构息息相关。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高度相关。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工艺创新的成果源源不断地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教材,供学生学习;学到这些知识的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其中一部分佼佼者又会源源不断地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上述种种,何尝不是一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螺旋递进式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现在我们再强调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可能还需要除课程教材、教育设施、教学设备层面以外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那是什么样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呢?政策文件里面没有现成的答案,这是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即使看上去比较简单的职普融通,也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一、认清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内涵
从字面上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个提法里面包括“产”“教”“科”三个所指不同的名词和“融通”“融合”“融汇”三个同大异小的动词,只有把它们拆开了,单独分析,然后再放在一起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关于“融通”的解释有三个,第三个解释是“相互沟通”[2]1101。所谓“融合”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2]1101。“融汇”是动词,指的是融合汇聚[2]1107;所谓“汇聚”,同“会聚”,是聚集的意思[2]583。从上面关于“融通”“融合”“融汇”的分析不难看出,要融通的、融合的、融汇的,最起码是两种及以上的不同的事物、活动。职普融通的“职”和“普”、产教融合的“产”和“教”、科教融汇的“科”和“教”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它们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职普融通的“职”和“普”,虽然都属于教育大类,干的都是人才培养的事情,但却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其相似的方面远远少于不同的方面。只有不同的东西,才有可能融通、融合、融汇,道理如是。“产教”二字中的“产”是“产业”的简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里面有三条解释,其中第2条是“产业是构成国民经济的行业和部门”[2]143。产教融合里面的“产”,不独有上述意思,还有生产的意味。产业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的中介,作为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的体系,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自然界以生产各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3]。产业可以从微观、宏观两个维度理解:微观上就是生产、加工各种产品的企业,比如一汽大众、联想集团、华为、腾讯等;宏观上就是这些企业的集合,比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的“教”是“教育”的简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教育”的解释为:“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2]656根据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和培养内容等维度的不同,教育又被划分为不同类型,比如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在不同的类型中又分为不同层次,比如普通教育中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教本科教育。
“科教”二字中的“科”,应该是“科学技术”的简称,日常表达我们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作为名词的“科学”和“技术”实际上各有所指,前者是反映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磁学等;后者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开发出来的,或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助于达到某一实际目的的各种工具、设备及运用这些工具设备生产加工的工艺体系。延伸出去,在科学后面加上动词“研究”,成为科学研究,指的是对一些社会(自然)现象或问题经过假设、调查、验证、讨论及综合,然后进行分析、推论和实验验证,来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过程。在技术后面加上动词“开发”,成为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中获得的原理,或者吸收消化外部引进的技术,建立新的生产工艺和加工系统,用以生产新的产品、工具和装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产、教、科是不同的人类活动,三者虽然都是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际运行上却各有侧重,工作要素、工作架构明显相异,各自占据国家事业发展的不同位置,位处国家事业和社会治理“多维立体空间”的不同极点,属典型的空间立体“三角协调”关系[4]。三个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各自都有自己有、别的系统没有但又需要的资源,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又彼此依赖。教育培养造就科技进步需要的研发人员、产业升级需要的技能人才,产业发展助力教育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科技进步反哺教育发展,即以人才(高素质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培养为鹄的,教与产融合、与科融汇,不同教育类型融通。具体到职业教育,就是立足自身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与实用的科技、特定的产业、同质的普教融通、融合、融汇。
二、区分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类型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产业,这也是国家的立国之本。2024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这是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首次发布以来,国家发改委第四次对该目录进行全面修订。新的指导目录明确了鼓励、限制和淘汰的产业和行业,旨在引导经济主体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向实体经济,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调整后的鼓励类目录新增了“智能制造”“农业机械装备”“数控机床”“网络安全”等行业大类,以及相关领域中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的条目。产业目录调整反映了对紧缺型人才的旺盛需求。从北京市人社局于2023年8月编制完成的《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目录(2023年版)》中,可以管中窥豹,其内容由重点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目录和技能人才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构成,分别涉及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15个行业大类,电子产品制版工、晶片加工工等58个紧缺工种。
科技创新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可以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型。不是所有类型(层次)的科技创新都能够、都有必要和职业教育融汇,职业院校必须先搞清楚科技创新有哪些类型、层次、环节,再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可以与之融汇的“交汇点”。按照任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通常把科技创新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知识,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基础研究以认识现象、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目标的研究,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开发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开发研究成果主要是集成创造新技术和新方法新方式,目的是开拓市场应用[5]。也有学者把科技创新分为重大创新和微创新。前者包括:在现有产业框架下发明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创造新应用领域和新市场;基于科学原理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甚至新产业;从最基础的能源材料层开始构建崭新的产业体系层级结构。后者是指对现有技术和产品进行微小改进,在产品差异化和性价比方面取得优势[6]。
从宏观角度看,产教融合是国家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同频共振,是专业跟着产业走。从微观角度看,产教融合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门类及其结构不同,各地企业的种类不同、数量不等、规模相异,又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产业,其在转型升级、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是不同的,不同类型、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的资源和支持是不同的,这些林林总总的企业与“教”融合的需求也就不同,学校与产融合、与企合作必须坚持因时、因地、因产、因企制宜的原则。
三、搭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平台
针对企业深受人才供应短缺困扰,企业通过社会招聘和劳务派遣找来的职工技术薄弱、稳定性差等问题,要让企业知道这样的道理:如果企业深度参与和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职业院校的学生无论技术水平还是对于企业的归属感都会远远高于社招工和派遣工。基于这样的现实,职业院校要打造信息沟通、资源统筹、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的产教融合平台。依托这个平台,集团成员可以开展交流生产技术、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完成科技成果产业化转换、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工作,职业院校不仅要为企业输送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员工,还要组织专业教师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优势推动企业生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加工工艺的数智化升级。某种意义上,这就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产教科一体化发展。
科技研发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复杂活动,涉及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职业院校要想主持或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就需要搭建校内、校际、校企、校所(科研院所)科教融汇平台,把分处各地、隶属不同、功能殊异的多元主体联结起来。比如成立校企联合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是职业院校科教融汇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应该与所在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等企业联合,在学校设立校企研发中心,双方共同出资投入研发,围绕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开发需求,设置技术研发榜单,消除技术痛点难点。开展技术革新、工装技改、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和“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推动企业生产技术进步。聚焦通用技术、专业技术及其融合,组织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开展跨组织、跨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
搭建区域性科教融汇平台(区域性科教融汇平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备科研能力的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各类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营的,以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实体机构)。区域内地方政府要立足本地区产业结构、教育资源、科研条件,因地制宜,出台鼓励引导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建设区域性科教融汇平台的政策,明确区域性科教融汇平台建设的组织架构、议事规则、发展方向、运行机制,完善区域性科教融汇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要在充分征求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意见的基础上,健全主体进入、参与和退出机制,制定区域科教融汇平台资源整合、利益分配、项目研发的管理办法,保证区域性科教融汇平台建得起来、运行良好、取得效果。
四、创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方法
推进职普有效融通,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在普通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中全面融入职业教育内容;建设面向普通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基地,广泛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活动;组建更多的职教本科院校,鼓励更多的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职教本科院校,全力畅通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创造条件使更多中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高职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进一步扩大中高职一体化、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规模,开展中高本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7]。普通本科院校、高水平大学要扩大招收职业学校学生的规模,积极面向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招收优秀学生,畅通职业教育学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通道,建立一体设计、贯通衔接、灵活多样的长学制人才培养体系,中职和高职、职教本科和行业企业协同联动、接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职业院校和企业层面的方式方法创新。目前很多院校都有比较好的制度创新案例,如确保企业高质量参与产教融合的“产教融合保证金”制度,成立校企混合所有的托管公司等[8]。又比如,职业院校联合区域主导产业领军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双主体、校企双导师、校企双标准、校企双课程、校企双证书、校企双文化、校企双课堂、校企双评价、校企双身份的培养机制,实现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专业教师的能力决定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水平,职业学校要定期选送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教师从校园走进企业,能够了解更多新的生产工艺、加工流程以及产业发展技术的前沿标准。回到职业院校后,教师将其在企业了解到的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转化为学生需要掌握的课程教材内容,可以有效缩短学生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之间的距离。职业院校定期邀请企业技师、工匠,走进校园给学生上课,分享生产车间的典型案例和生产加工经验。
职业院校科教融汇需发挥“关键少数”——能做科研的教师的作用。必须清醒认识到,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相比,基础研究薄弱、科技带头人缺乏、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历史性难题仍然存在。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必须兼具技术性和学术性的双重特点,集中有限力量在微创新、开发应用等技术性难题上进行科研攻关。要在顶层设计上做引导,借助职业院校专业优势和科研资源,发挥科研技术平台的支撑作用,建设以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为主要特色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改进。要在系统培养上出方案,新进青年教师普遍学历高,创新思维活跃,科研能力扎实,拥有巨大的科研潜力。要围绕青年教师培养构建定位精准、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教师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体系,将学校发展、专业建设、团队建设和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支持有效、促进有力、效果明显的科研成长方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采用各类企业“点单”、职业院校“接单”、专业教师“攻单”、科研院所“助单”的产教科协同新模式,事先了解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组织职业院校教师、科研院所研发人员和企业工匠“对症开方”。
总之,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就要扬长避短,从自身实际出发,因教制宜、因类施策,扎扎实实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求高大上,唯求小新实,力求有效果。
参考文献:
[1]庄西真.产教融合的价值意蕴和推进举措[J].教育发展研究,2021(19):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何立胜.制度创新与产业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5.
[4]段从宇.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J].学术探索,2023(3):125.
[5]李志民.关于科学研究的分类[EB/OL].(2018-02-26)[2023-12-12].https://www.edu.cn/rd/special_topic/zbwjt/201802/t20180226_1586669.shtml.
[6]董洁林.“卡脖子”难题:历史轨迹及破解[N].经济观察报,2022-07-18(29).
[7]庄西真.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和路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4(3/4):70.
[8]庄西真.“产教融合”是个好东西[J].江苏教育,2022(44):35.
责任编辑:贾凌燕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一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契合点,也是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本期聚焦省域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入探讨“三融”的内涵、类型、平台和方法,系统分析江苏推进“三融”的现状、问题与策略,以期推动“三融”由美好愿景转化为现实图景。
本文系委托课题“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路径研究”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3-12
作者简介:庄西真,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