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冰
摘 要:养老产业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接既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为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此,职业院校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方向,革新教育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对接,从而为养老服务产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以促进我国养老产业稳步发展。
关键词:养老产业;职业教育;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53-02
民政部《2015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数量的16.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带动老年服务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快速增加。然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存在数量短缺、层次低、离职率高等问题,各类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着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不规范、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等困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已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人才需求现状
(一)从业人员总量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专题研究》估算,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接近4 000万。按照失能老年人与护理人员相关配备比例3∶1测算,仅基层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就需要1 300多万。而目前从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包括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以及社会工作者不足50万,其中获得护理、康复等相关养老服务职业认证资格的人员不足10%[1]。方士婷等对宁波市养老服务人才供需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宁波市220多家养老机构现有的养老护理人员仅有2 602人,其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的仅有 1 409人,且绝大多数仅取得初、中等级护理资格,而全市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超过100万[2]。
(二)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缺乏
在我国传统观念影响下,社会对养老服务人员缺乏认同,很多时候把其定位为“保姆”“护工”。因此,养老服务从业人员90 %以上为进城务工人员[3],且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也偏低,护理技能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生活照料需求外,专业护理、心理疏导与沟通、精神慰藉等领域的需求也显著增加。“保姆”“护工”式的服务人员难以满足需求,迫切需要具备心理学、医护学、营养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提供科学的专业护理、心理沟通、养生等方面的服务。
二、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尚未形成
截至2015年我国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院校有101所,高职院校约占57 %,中职院校约占39 %,本科院校只有东北师范大学、四川文理学院等4所,仅占4 %,在校学生不到4 000人,已经毕业的学生总数也只有4 554人[4]。而且大部分院校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招生的。邹文开在对设有老年护理服务专业的45所院校调查中发现,10所院校学生数低于50人,50—100人的有14所,100—200人的只有6所,甚至还有10所院校没有在校生[5]。
(二)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职业院校的多数教师很大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这些专业教师一般情况下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获取了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或职业资格,普遍缺少养老服务专业背景,更缺乏养老服务一线的工作经验,在专业授课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地传授行业和产业的操作技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院校通过各种渠道聘请了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但是兼职教师队伍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授课能力有限,往往满足不了新形势下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学校教育与养老产业需要脱节
学校教育与养老产业需要脱节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和对学生的实训指导不足两个方面。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为解决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很多院校采取与养老机构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养老机构及福利机构。受此模式的影响,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基础护理和保健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机构养老需求之外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需求。因此,学校在运营管理、老年产品营销等领域的课程及实践普遍偏弱,存在与养老产业发展状况不匹配、培养效果与市场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其次,在学生实训指导方面,部分院校没有开发与养老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同步的实训指导方案,也没有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的院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学生实习实训时间较短。相关学者对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45所院校调研后发现实训超过一年的只有3所,大部分实训时间只有1—2个月,而且在实际教学实践环节,学生多是被安排为老年人洗衣服、喂饭或在餐厅帮厨,很少得到机会轮岗或从事关于老年机构的组织管理和运营、营销策划等方面知识的工作。可以说,这样的实训与养老产业需要是脱节的。
三、破解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困境的对策
(一)专业方向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现阶段养老服务产业人才需求旺盛,高职院校应以养老产业需求以及个人价值实现为出发点,结合已有专业优势和学校特色,通过增设或调整专业方向等方式来确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民政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社会工作领域;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与老年产品以及产业相关的经营与管理领域;卫生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老年人的护理、照料领域;艺术设计、师范、旅游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可以侧重于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心理咨询、休闲等精神慰藉领域。这样既满足了社会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又有利于学生就业。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1年申报并开设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就是典型案例,学院对养老产业的大量考察、调研,同时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重点开设老年产品营销以及养老机构管理两个方向的核心课程,培养这两个方向的专业人才[6]。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产学融合”必须考虑课程标准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对接。职业院校作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做到养老服务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以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目前,不同的职业岗位以及工种大多都有相应的初、中、高级的培训考核与鉴定相对应,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在养老服务专业原有的课程大纲基础上,结合与养老产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出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标准开展教学[7]。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养老服务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社工师等,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养老产业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三)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
职业院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实训过程尤为重要,必须实现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学院可以组织养老服务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到养老机构以及养老行业企业一线,对目标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记录,然后由专业教师团队和行业专家共同论证,从众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与理论课程进行一一对应,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从而避免实训过程中出现仅仅被安排为老年人洗衣服、喂饭或在餐厅帮厨的简单任务。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8]。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对接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一门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这一本领就是指职业岗位能力,其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这些能力仅仅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是无法形成的,还需要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练就而成。因此,只有构建产学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按照与养老产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四、结语
目前,围绕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展开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必然将产业、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等要素融入职业院校教育实践中去。专业方向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对接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解决好这些对接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 方士婷,夏亚雄,赵志邈,等.宁波市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职业素质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
[3] 李红武.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7).
[4] 闾志俊.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困境及破解对策[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5] 邹文开.破解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之策[J].社会福利,2015,(1).
[6] 隋国辉,蔡山彤.养老服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老龄科学研究,2015,(12).
[7] 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2).
[8] 汪卫星,叶刘琴.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3).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