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推进职普融通的实践样态与路径优化

2024-06-18 02:44马万全郭月兰陈向阳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省域高质量发展

马万全 郭月兰 陈向阳

摘要:推进职普融通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调研发现,江苏省在职普融通的政策设计、模式探索、平台搭建、机制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样态,但同时也面临制度瓶颈、观念束缚、机制局限、支持制约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今后应通过加快构建“高阶化、贯通式”的培养体系、稳步推进“柔性化、全学段”的融通体系、创新构筑“常态化、共享式”的协调机制、逐步完善“规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等举措,助力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

关键词:职普融通;省域;实践样态;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5-0008-06

一、问题与背景

推进职普融通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多样化选择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职普融通本意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不同学段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融合,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等值”“不等价”的问题一直制约着两种教育类型的融通发展[2]。不少普通高中学生流入职业学校的初衷并非基于个人兴趣,而是奔着职教高考“更容易”的想法而来,这在事实上进一步加剧了职普融通“双向通”的理想设计变成了“单向通”的现实局面[3]。

21世纪以来,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4]、融合发展[5]、等值发展[6],一直是我国国民教育改革的关注点。全国大部分省区市也都相继颁布了职普融通的改革方案,但总体而言相关政策仍停留在倡导层面,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意见与细则,这就导致各类学校的职普融通在实践中被动敷衍、消极执行,甚至选择性应付或不了了之。对职业院校和普通学校的调研也强化了这样一个印象:“剃头担子一头热”的融通现状[7],退而求其次的学生选择[8]。这不禁令人疑惑,职普融通的破解靶向到底在哪里?要深入探讨这一问题,需要与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深度对话,了解他们如何看待和理解职普融通。课题组于2023年6月分赴南京、南通、苏州、泰州等地,选取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普通高校、中小学校等的相关管理人员、一线教师等150余人,采取集中座谈、个体访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研,试图把握省域职普融通的实践样态、梗阻问题,并据此提出优化路径。

二、江苏职普融通发展的实践样态

江苏各地各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职普融通的教育政策和决策部署,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衔接,着力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长搭建立交桥,开展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实践。

(一)加强政策设计,打通学生多元成长新路径

一是夯实类型特色,持续推动职教自身体系贯通。2012年,江苏省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率先在全国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推进各层次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有效衔接。项目类型涵盖“3+4”“3+3”“5+2”“3+2”“4+0”五种,涉及本科高校、专科层次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三类主体。截至目前,全省贯通培养项目近千个,招生人数约3.5万人,专业领域逐步延伸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

二是回应人民关切,积极探索综合高中改革试点。为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扩大优质资源供给,让初中毕业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升学的机会,2018年,江苏省颁布《关于试办综合高中班的指导意见》,通过对实施主体、招生政策、职普分流、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提出实施性意见,开始在部分设区市试点举办综合高中班。截至目前,全省有综合高中班503个,其中,普通高中举办占总数的15.1%;中职学校举办占总数的84.9%。在职普分流中,分流到普通高中的学生占总招生人数的45.4%;分流到中职学校的学生占总招生人数的53.6%。

三是统筹职普资源,全域联动撬动育人模式变革。江苏省通过建立职业体验中心、劳动教育基地、高中课程基地等方式,统筹职普两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双向赋能与育人模式变革。具体来看,依托职业院校,分批次建设一批运营良好的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依托各级各类学校,分年度遴选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优秀基地,积极探索具有省域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依托普通高中,分年度遴选一批课程基地,以学科为主题,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做中学、学中做为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课程基地“集束效应”[9]。

(二)探索融通模式,形成纵横贯通融合新体系

一是推进分层分类纵向贯通模式。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特点,各地各校在不同学段推进职普两类教育的渗透融通。基础教育阶段的融通,小学阶段侧重启蒙和职业感知、初中阶段侧重体验和职业认知、高中阶段侧重规划和职业定位,螺旋式提升学生对自我和职业的认知。如小学五年级职业体验课程,通过到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能、到社会体验职业过程、在学校探索职业生涯,播下“职业的种子”。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通,即高校与普通高中在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等方面合作。如常州工学院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建立全方位合作交流机制。

二是探索各级各类校际融通模式。职普两类教育在保持各自类型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横向校际融通。如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区域内多所中小学联合打造以“食味、识味、拾味”为主题的“拾味堂”品牌,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职普学校的校际合作,典型模式有校际课程合作等。如连云港市鼓励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结对,两类学校教师通过微课、慕课、精品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展示各自教学特色,促进跨校研修一体化。职教本科与普通本科开展横向校际融通,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区域内普通高校在课程选修方面开展融通,将高校通识课列入高中选修课程,同时为周边高校的工科学生提供金工实习。

三是创新职普校内多维融通模式。各中小学校将动手实践内容引入相关课程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组织力量开发职业类选修课程,实现校内课程渗透与课程资源的职普融通。如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建立行知教育基地,利用乡土资源将“国家课程生活化,生活资源课程化”,带领学生拥抱自然,体验劳动,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劳动素养、养成劳动精神。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依托秦淮区的地域优势,将秦淮灯彩文化与STEAM课程理念相结合,融合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在体验“走马灯”制作的同时,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做优各类平台,实现项目承载能力新提升

一是推进各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建设。2019年,江苏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职业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加快推进职业体验中心建设[10]。职业体验中心具备职业倾向测试、职业场景体验、职业规划指导、职业拓展培训的功能。截至目前,江苏分三批共认定300个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各市也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建立市级职业体验中心,并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需求,开发不同职业体验课程和职业体验活动。

二是开展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2021年,江苏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小学、中学、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高等学校,分段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11]。截至目前,省教育厅遴选认定41家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和企业为江苏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优秀基地,全省有近50%的中小学依据自身条件设立了校内小农场、小花园等劳动实践基地,为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南通、常州、苏州等设区市也分批次推动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如南通市以“海文化”为载体,研发科学养殖、工程搭建等学农、学工特色课程,在丰富多彩的基地活动中促进学生成长。

三是持续推动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2011年,江苏发布《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正式启动全省课程基地建设。截至2022年,共建设省级课程基地1514个。其中一些课程基地在促进高中育人模式转型的同时,也把推动学生认识职业、体验职业、感受职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实现了更深层的普职融通。

(四)创新融通机制,推动形成多方联动新局面

一是强化合作交流机制。江苏积极汇聚职普教育优质资源,强化交流与合作、借鉴与学习。在职普贯通培养项目通知文件中,均要求合作双方学校要围绕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师提升、学生管理等建立定期业务沟通机制,加强对招生录取、教学考核、转段升学等环节的管控,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江苏海洋大学与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国家“双高”建设单位开展“4+0”项目,合作双方学校共同建立教学工作协作组,围绕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团队建设、学生管理等定期开展交流,形成招生、教学、管理、就业等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合作交流机制。

二是健全多方参与机制。江苏强化职普融通的主体融合和功能融合,鼓励“协作”办学,着力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体制机制。省教育厅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体验中心各项建设均要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以最新技术和设备参与体验中心共建,广泛聘请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职业体验教育,推动形成职业院校、中小学、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职业体验教育的格局。南京市也明确职业体验中心建设要由建设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家校合作的多方参与形式进行运转。各校也积极聚合各方资源,形成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职普融通机制。

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强化激励保障。一方面,强化师资队伍保障。如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职业体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主要建设任务;鼓励省内各综合类、师范类高等院校开设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相关专业,加强职业体验教师职前培养。另一方面,强化经费激励保障。如南通市印发《关于推动南通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激励举措》,每年评选建设市级示范性中小学职业体验示范中心,给予经费支持,并由基教处发文明确全市范围内职业体验中心具体项目名称和开放时间。南京市分年度立项建设市级公共职业体验中心,给予各项目专项配套经费。

三、江苏职普融通推进过程中的现实挑战

江苏各地各校在推动职普融通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提供让人民满意的“适合的教育”要求相比,与搭建覆盖全面、机制畅通的学生多样化成长“立交桥”目标相比,在政策供给、环境营造、机制打通、保障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关键制度未打通,融通政策不完善

虽然职普融通工作在各学段均有探索,但未能在面上形成整体推进状态。具体来说,基础教育阶段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尚未被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12],调研中不少中小学将职业体验中心仅视为劳动教育场所,忽视其职业启蒙教育的功能。中等教育阶段的职普合作、综合高中等项目建设,多数由职业教育一方主动推进,普通教育统筹不够。高等教育阶段高位资源供给不足,江苏职业本科院校仅有1所且招生计划较少,职业本科资源与江苏教育强省地位不匹配,制约了高等教育阶段职普融通的实现。同时,基础教育阶段“中考率”、中等教育阶段“升本率”、高等教育阶段“考研率”等办学评价导向,也制约了普通教育参与融通的积极性。

(二)公众认知存偏差,融通氛围不浓厚

一方面,社会主流教育观念的认知偏差,制约了职普融通的顺利推进。考高中、升本科、读研究生仍被视为教育主流模式,而进中职、读专科成长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则被视作“低人一等”。一些设区市反映,普高学生可以无条件转入中职,而中职学生转入普高的难度非常大,这些事实进一步强化了认知偏见。另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的职业启蒙和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系统设计,不少学校的职业体验活动安排在初三进行,且流于形式,甚至异化为职业院校招生宣传活动。此外,综合高中是职普融通的典型模式,调研中不少家长将其视为学生进入普通高中的“迂回路径”,通过获得普高学籍作为参加普通高考的跳板。应该说,这些社会上的思想偏见、标签效应,束缚了职普融通的可能与可为[13]。

(三)双向奔赴缺动力,融通机制不畅通

职普之间未建立起长效融通机制,难以激活各方动力。一方面,目前虽然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培养相关政策,要求高职与本科“4+0”联合培养项目由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共同承担,但本科高校出于“考研率”“学位授权点”等顾虑,参与度并不高。另一方面,职普融通的推进过程缺乏协调机制,在招生录取、学籍管理、课程开发、教师流动、学生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统筹。同时,职普融通的评价督查机制缺乏,质量保障不完善。省市督政缺乏职普融通相关内容或专项督政行动,对学校的外部考核也未设置职普融通的相关指标,这就导致无法全面激活职普教育双向融通与奔赴的动力。

(四)支持体系待完善,融通保障不充分

师资培训、资源保障、建设指导等的缺失,直接影响了职普融通工作的走深走实。一方面,教师对职普融通的本质内涵、融通方式、改革方向认识不清。调研中,部分教师表示“对‘职普融通不了解,没办法为学生提供有效引导”,尤其是综合高中班的授课任务,需要同时兼顾普通教育的文化基础课和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很多教师无法胜任。另一方面,平台建设存在重立项、轻运行、缺经费,资源保障和建设指导不足的困境。有学校反映,参与体验的中小学不仅需要职业学校主动邀请,而且需对方承担来回交通费用、伙食费用等。也有学校反映,学校虽开发不少职业体验课程,但政府层面未能明确各方责任,学校因担心安全保障等原因不敢让中小学生体验。

四、江苏职普融通工作的优化路径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职普融通是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14]。针对江苏职普融通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要统筹推进、综合施策,建构整体性的优化路径。

(一)加快构建“高阶化、贯通式”的培养体系

一是加快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加大职业本科教育省级统筹力度,支持一批高水平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选择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遴选一批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的高职专科院校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确保“十四五”期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10%的目标落实到位。二是拓宽学生发展通道。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70%生源来自中职的经验,通过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建设,扩大职业本科学校招收中职生的比例。探索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拓宽职教学生对口攻读专业硕士通道。三是强化贯通培养省级统筹。省级层面做好贯通培养规划方案的统筹制定,统筹安排中等职业教育、企业实习实践、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贯通培养[15],推动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的准入机制建设、标准体系建设以及贯通培养效果的督查评价等。

(二)稳步推进“柔性化、全学段”的融通体系

一是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为牵引,逐步完善职教高考。从国家层面构建与普通高考具有同等吸引力的职教高考制度,坚持国家统筹规划、各级分类优化的原则。同时,鼓励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参与职教高考招生,打破升学地域与学校限制,从机会和水平上促进两类高考基本均衡,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二是以完善职普融通政策为抓手,打破职普内循环。聚焦制度障碍,省级层面出台更具指导性的职普融通实施意见,从“操作性”和“执行力”方面细化政策设计,明晰职普具体转换机制,切实保障学生多次选择机会。三是以强化统筹协调为主线,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省级层面建立职普融通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常态化职普交流平台,统筹推进职普融通相关事项,确保职普双方协调行动。

(三)创新构筑“常态化、共享式”的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省级层面出台职业体验中心运行管理规范,推动职业教育公共资源向普通中小学开放,切实保障职业体验中心常态化运行。持续丰富中小学课程基地功能,尝试将中小学课程基地与职业学校实习实训中心共建共享,使之成为职普融通的有效载体。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省级层面制定职普融通政策文件,将职普融通工作纳入省人民政府对市县两级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职普融通工作走深走实。三是健全政策宣讲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利用多平台、多渠道及时宣传职普融通工作,提高职普融通在教育体系改革中的影响力和支持度,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逐步消解社会认知偏差。

(四)逐步完善“规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专业支撑。汇聚各方力量,围绕职普融通每一层面的关键任务与现实问题组建专门研究团队,针对典型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从而将职普融通政策的制定、推进与落实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二是加强师资培训。省级层面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升广大教师,尤其是普通教育教师的政策认知水平和执行力。推动职普两类师资联合培养、联合教研、常态化交流,鼓励普通学校选派信息科技、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到职业学校交流,支持职业学校选派生物学、物理、化学等教师到普通学校跟岗学习。三是加大经费支持。省级层面给予职业体验中心项目、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经费扶持,保障职普融通平台日常运行。积极发挥地方财政对项目与平台投入的主体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经费筹措渠道,从根本上解决职普融通平台经费少、发展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许建领.职普融通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实现[J].教育研究,2023,44(6):10.

[2]张桂春,卢丽华.职普融通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公民素质培养的视角[J].教育科学,2014,30(5):22.

[3]李政.职业教育类型属性下的职普融通:特点、使命与行动[J].职教通讯,2020(9):22.

[4]邢辉.试论高中阶段职普教育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79.

[5]孟景舟.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的历史演进[J].职教论坛,2011(31):8.

[6]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

[7]林波.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普职融通状况调查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9:50.

[8]张晓凤.H市中等职业学校普职融通改革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9:38.

[9] 江苏省教育厅.推动育人模式转型的“江苏样本”——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纪实[EB/OL].(2018-07-06)[2023-10-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06/201807/t20180706_342167.html.

[10]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EB/OL].(2019-03-25)[2023-10-25].http://jyt.jiangsu.gov.cn/art/2019/4/1/art_82254_9820389.html.

[11]江苏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EB/OL].(2021-02-07)[2023-10-25].http://www.zgjssw.gov.cn/fabuting/shengweiwenjian/202202/t20220208_7412768.shtml.

[12]李玉静,岳金凤.推进职普融通:内涵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3):23.

[13]祝成林,和震.靶向破解职普融通三重困境[N].中国教育报,2024-03-12(5).

[14] 徐国庆,余韵.职普融通的当代涵义与实践框架——基于技术及职业关系演变的分析[J]教育研究,2024,45(2):9.

[15] 李政.职业教育中高贯通人才培养的理论循证与实践探索[J].中小学校长,2024(2):29.

责任编辑:贾凌燕

本文系委托课题“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路径研究”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3-12

作者简介:马万全,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郭月兰,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政策;陈向阳,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政策。

猜你喜欢
省域高质量发展
省域联网收费系统中的可信管控技术应用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我国省域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