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华
【摘要】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幼儿教师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潜在的教学资源,整合幼儿园课程,使幼儿在学习成长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特点,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基于此,文章主要结合幼儿园课程教学展开研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有效的融入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计;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0—0061—03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幼儿教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开发当地的特色文化,注重让幼儿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1.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随着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的引入成了大众关注的重点。将传统文化与幼儿基础教学知识相互融合,可确保幼儿在幼儿园内接触到更丰富的文化内容,提高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幼儿从小接触传统文化,还能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幼儿园可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开展实践学习,使得幼儿课程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1]。
2.提高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至今的象征,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浓缩了许多历史以及古人的智慧,是国家的财富,也是人民的财富。所以,在当下的幼儿教育中,渲染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幼儿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围绕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行设计,让幼儿能够在实践学习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本身,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课程的实践策略
1.传统文化内容渗透的形式要丰富多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类相当丰富。在开展中,可以综合实际情况全面开拓活动内容,即开发更多的文化体验课程,让幼儿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艺术方面,戏曲、木偶戏等都是地方传统文化精髓。教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文化融入幼儿课程中。例如,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区的戏曲文化呈现出的风格不同,包括京剧、秦腔、川剧、快板等。教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主要应以体验感受为主,将幼儿带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认识和熟悉戏曲文化、木偶戏文化等。还可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或者制作,让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到其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应该仅仅只是临时的体验,应当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个人兴趣,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同时还能够真正体现出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的作用[2]。
2.构建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在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构建一套完善的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教育体系,即通过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形式全面加深传统文化的渗入,让幼儿在园内能直接感受到传统文化知识。为此,在当下的幼儿教育中,幼儿园需要组建一支专门的课程设计队伍,深入实际生活中探索和挖掘珍贵的传统文化。要以幼儿教育作为基准,设计和整合幼儿教育课程,让幼儿在参与课程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传统文化本身,还能够深入体验,激发对文化的兴趣。
3.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常规教学中。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若想确保幼儿常规五大领域教学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就应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契机,把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语言典故、优秀音乐及传统游戏等内容纳入幼儿课程中,丰富幼儿园常规五大领域教育内容。例如,可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融入国画、剪纸、扎染等,在社会教学活动中引入民俗表演和民间节日,在健康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游戏,在音乐活动中融入民族音乐,在语言教学中引用传统故事,在科学领域中融入“四大发明”等内容,引导幼儿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艺术情感和审美意识。通过一系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设计传统工艺的学习课程。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传统工艺的学习课程,让幼儿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例如,扎染工艺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可将扎染工艺与幼儿课程融合。教师首先可以向幼儿示范如何进行扎染,扎染所需要的材料有哪些,然后组织幼儿进行学习,让幼儿自主尝试扎染工艺。在讲解的过程中,以最简单的图案作为学习的基础,作品包括手绢、衣服、围巾等,折纸、滴颜料的过程十分简单,幼儿跟随教师的步骤可一步步学习。在扎染工艺的融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扎染应用在哪些地方,积极鼓励幼儿展开自主创新和创造,既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又促进幼儿对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了解[4]。
5.多开展传统文化宣传课程。在幼儿初步接触到传统文化时,教师需要教会幼儿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幼儿园可邀请专业的文化传承人进行展示,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神奇之处。传统文化欣赏的不仅是最终的成品,更重要的在于文化形成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以实践体验为主,宣传传统文化的核心,让幼儿对于文化本身有深入的认知,然后开展体验课程,由专业的文化传承人进行指导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剪纸工艺文化宣传课中,教师可以告诉幼儿剪纸工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结婚时通过剪纸剪裁出喜字,挂在墙壁上或者是放在新床上,这是一种装饰品。另外,在北方地区,流行窗花设计,即每逢重大节日会组织家人来剪纸,将作品贴在门或者窗户上,以此来烘托节日气氛。初步的欣赏能够让幼儿对剪纸工艺有更深一层的认知。在后续的教学中,幼儿则可以通过独立的剪纸创作完成自己的作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课程的反思
1.通过培训提升幼儿园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目前,很多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较为薄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性知识储备量普遍不足,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透彻,表现为活动的开展表面化、没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与精髓等。因此,在园本培训课程模块中,应增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发展、价值精髓的内容,将教师培训和课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还要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积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经验,全面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2.明确处理好幼儿发展、文化传承和课程建设的关系。幼儿园在建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什么是目标、什么是载体,不能本末倒置。建设传统文化课程不是单纯地环创,也不是围绕地方名人、某种特色、特产中的个别元素来构建课程,更不是片面设计各类相关的幼儿活动,让幼儿成为课程的服务者来成就、完成课程。应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宜的文化内容,并基于幼儿生活和游戏构建课程,让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感受、理解文化。
3.着力设计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的评价方案和机制。幼儿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乃至实施方面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课程评价方面相对仍比较薄弱,缺乏切实可行的课程评价方案。课程编制和实施是否符合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其效果和作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评价。在评价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的教育需求,从课程方案、实施过程和课程效果三个方面入手构建科学、适宜的课程评价方案,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及教师的组织实施效果,了解家长的反馈,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答案。评价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了解文化融合的反馈情况。只有通过巧妙的融合,才能展现出文化融合的价值所在,促进文化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5]。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大背景下,幼儿教师要重视变革幼儿教学内容和手段,在课程中融入极具精神营养的中华优秀民俗文化、音乐文化及游戏等传统文化内容。还要充分开发地域周围特色文化,让幼儿可以自主参与到其中,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后期发展和健康成长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李中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的价值意涵与实践进路[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2(05):21-26.
[2]吕甜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的困境与反思[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5):178-180.
[3]沙书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03):81-83.
[4]龙正渝,霍力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培训课程的一体化实践探索[J].中国教师,2021(01):97-100.
[5]黄爽,王岚,刘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反思[J].基础教育课程,2019(12):26-31.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