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困生,让课堂更高效

2024-06-17 12:52李秋玲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4年5期
关键词:双减高效课堂政策

李秋玲

摘 要: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尽快让教师适应新形势,在课堂上精准扶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成了教师亟需研讨和解决的焦点问题。文章认为应在课堂上多下功夫,多关注和帮扶学困生,让学困生也学有所成,尝到成功的喜悦,才算是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双减”政策;精准扶差;高效课堂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要求广大中小学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禁止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补课。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题海战术已经不再适用,学科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注重学生课堂效率的提升。但由于学生个体不同,他们的数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关注和帮扶学困生,这对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有着重要意义。

一、复习铺垫,为学困生扫清新知障碍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编排原则上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而复习铺垫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发挥学习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搭桥铺路,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对于学困生,因其对旧知掌握得不够牢固,复习铺垫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学困生扫除障碍,促进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课堂上要针对学困生做一些复习铺垫。例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时,可以先复习已经学过的两位数加法的笔算,让学生再现加法笔算的计算法则: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尝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结果,再围绕“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进行讨论,从而梳理出万以内加法的一般步骤,为学生利用旧知探索新知做好铺垫,最终达到扫清学困生新知障碍的目的。

由此可见,复习铺垫既能巩固旧知,又能铺垫新知,从而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更好地掌握新知。

二、情境导入,为学困生突破难点铺路搭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困生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变得更加的投入。如笔者在教学“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铺地砖的问题”时,例题:正方形地砖的边长是3分米,客厅的长是6米,宽是3米,客厅地面一共需要用多少块地砖来铺?这题对于中等学生都是难于理解的问题,对学困生来说就是难上加难,可以说是束手无策的。于是,上课时笔者做了这样的调整,新课开始,没有先出示例题,而是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黑板旁边的这块“公告栏”的面积是90平方分米,班主任刘老师要在此展示同学们的优秀作业,每张作业纸的面积是3平方分米,要贴满公告栏需要多少张作业纸?先让学生读题理解,然后教师在上面贴了几张作业纸,顺势问学生要多少张才能贴满公告栏呢?这就是求什么呢?答案已经跃然纸上了,回头一看,几乎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笔者先请了一个中等生来回答,然后再请了几个学困生来回答,他们都一致认为:就是求公告栏的面积包含了多少个作业纸的面积,可用除法来计算……这几个学困生得到全班同学的肯定和老师的大力表扬,学习兴趣也变得特别高涨。接着笔者再出示例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巧妙的生活情境导入,不仅能使学困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有效突破难点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三、有效追问,为学困生理清思维脉络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追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

课堂上,学困生很多时候对所学知识都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针对重难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容易出现的错误驻足设问,通过一层一层细化追问,去有效引导学困生思考、参与讨论等活动,让模糊的认知逐渐清晰明了。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用估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7页第8题:一架风扇245元,一个电饭煲187元,妈妈买这两样各一件,400元够吗?告知学生这题无需精确计算,可用估算来解决问题。在学生认真审题之后,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生1:把245看成250,187看成190,250+190=440,440>400,所以400元不够。生2:我不同意生1的意见,这样都往大估了才不够,那245+187的实际总数是否大于400呢?不能确定。而我是这样估算的:245看成240,187看成180,240+180=420,那么245+187>420>400,因为把两个数都往小估,得数还比400大,所以400元肯定不够。在这时,有一些学生明白了,认为第二种做法是对的。但是,学困生肯定不明白,教师一定要停下来,并进行有效提问。于是笔者问:第二种做法就能确定400元不够吗?为什么?让学生去思考,去观察第二种是怎么估算的?原来把245往小估是240,187往小估是180,240+180=420,那么可以判断245+187的准确数肯定比420大,也比400大,从而确定400元不够。反观第一种做法,两个数都估大了,估出的得数就比400大。但是,245+187的准确数是否比400大,是不能确定的。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对于用估算来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要提醒的吗?学生回答:我认为估算解决问题是比较灵活的,要往大估还是往小估,要根据具体数字的特点来决定,但估算之后必须能做出判断够不够才对。

通过在教学新知的关键处进行有效追问,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将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为学生厘清了思维脉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既能促进他们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去理解,又让他们觉得有一定的挑战性,力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实现课堂效率的全面提升。

四、多彩作业,为学困生夯实知识根基

作业设计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作业。作业设计时应提升数学作业的设计理念,根据学困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身心特点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从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设计具有童趣性和贴近儿童生活的游戏类作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笔者设计一道“帮欢欢贝贝找酒店客房号”的游戏性作业:欢欢和贝贝一起去旅游住酒店,导游告诉她们俩入住的房号是112号,可是,酒店的房号全都是一些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要想知道住哪间,必须要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才行,你们能帮帮她们找到这间房吗?还可以设计一些如“闯关我能行”“小马过河”等趣味性的游戏作业,把数学作业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困生在快乐的游戏体验中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降低作业的难度和要求,设计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彩”作业,才能使学困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欲。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关注和帮扶学困生显得更为重要,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和总结,才能找到更多帮扶学困生的良策,而在课堂教学中多关注学困生无疑是有效帮扶学困生的最佳途径,只有让学困生都掌握了,才算是达到高质量的课堂。

猜你喜欢
双减高效课堂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