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落实校园欺凌“起底式”大排查
近日,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等部门召开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视频会议。会议要求深入实施学生欺凌防治专项行动,对所有中小学校开展一次“起底式”大排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首先应该对国家法律政策作详细解读,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工作指南,构建本地区学生欺凌防治体系,将具体工作要求传达给各区县,并定期对区县工作检查监督。同时,应完善学生欺凌防治指标体系,明确列举出学校应当推进的工作条目,确保学校按照指标逐步落实。学校应成立本校的“欺凌治理委员会”,做好完善欺凌防治制度、定期开展本校的欺凌调查、对本校教师开展培训、公开本校欺凌举报方式、完善欺凌事件处置与跟踪流程等工作。班主任每学期要定期对本班进行欺凌调查,如果发现欺凌苗头或线索,必须及时跟进。如果事件复杂,应及时汇报学校处理。学生群体不仅仅是被教育的对象,也应参与到欺凌防治中来。此外,家长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与沟通,社工组织应多帮助家庭与学校防治欺凌发生。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才能将欺凌防治工作落实到位。
(作者:任海涛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警惕自媒体误读入学政策蹭流量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后,部分自媒体立刻就“登记入学”方式关联学区房进行话题炒作,引发公众对入学政策的误读。不难发现,每到中小学招生季,各类教育自媒体信息满天飞。有的个人和商家为了蹭流量,以曲解政策、捏造虚假事实、煽动情绪等方式误导家长,频频引发社会舆情,造成不良影响。对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大力推进“阳光招生”的基础上,应主动跑进舆论场,就核心政策、群众关心的政策疑难点做好宣传释疑工作。在发布涉及利益群体较为广泛的重要政策前,教育行政部门不妨对舆情有一定预判,及时解读政策表述中的变化,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对于一些曲解政策的自媒体声音,应及时回应澄清,解除群众的困惑,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
(作者:刘钰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体考无“神器”贵在平时功
随着全国初中毕业体育考试的临近,有记者调查发现,号称“体考神器”的兴奋运动液及相关产品在网购平台火爆热卖。有学生服用后身体不适甚至洗胃入院,其安全性引发质疑。
毋庸置疑,商家标榜的“体考神器”以“显著提升成绩”为卖点,迎合了家长临阵磨枪、快速提分的需求,其实仅仅是缓解考前焦虑的心理作用。对此,家长与其拿孩子的健康冒险,把锻炼当成应试手段,不如让孩子及早养成运动习惯,在日常训练中循序渐进,调整到最佳的考试状态。“科技加狠活”的种种侥幸,缺失了对诚信与公平的敬畏,淡化了孩子做事的边界和规则意识,不仅急功近利,更是舍本逐末。家长和学校应引导孩子用厚积薄发的行动,突破自我,从而自信从容地迎接更多人生大考。
(作者:孔萌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