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玉
[摘要]社科类学术期刊是传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探究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底层逻辑,对期刊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厘清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将精准、高效的传播理念贯穿论文生产全周期以及出版发行全流程,不断为期刊传播赋能和拓域,为智媒时代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提升提供全景式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内涵;外延;提升策略
当前,全面的数字技术和高效的采编平台为学术期刊发展开辟了新的业态,引发了学术期刊出版介质、传播方式和交互平台的三重革命。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选题策划、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网络优先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可见,从“发行量”向“受众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术期刊传播力评价的重要考量。社科类学术期刊作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发言人,既要承担涵育学术的主体责任,也应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自觉,要坚守正确的办刊方向,尤其重视对学术传播效果的把控。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关于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学界和业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例如:朱剑指出,当前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仍处于割裂状态,缺乏“互联网+”发展的内生动力[1];仲伟民等认为,学术传播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和存在理据,当前社科类学术期刊应从新媒介的特点出发,突出全流程服务,以对学术传播做出迅速回应[2];
韩筠等指出,以人为媒的社交分发改变了学术传播的方式,高质量的内容生产及再生产仍然是学术期刊传播力提升的核心竞争力[3]。当前,虽然学界和业界围绕“传播力”“传播方式”“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但是诸多概念之间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区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统一的界定和完整的阐释。同时,以未来转型为导向的相关研究不仅需要明晰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底层逻辑,厘清其内涵和外延,更需要深入挖掘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发展路径。基于此,文章分析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内涵逻辑,在厘清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将精准、高效的传播理念贯穿论文生产全周期以及出版发行全流程,不断为期刊传播赋能和拓域,为智媒时代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提升提供全景式的分析框架。
一、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内涵逻辑
传播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Graham Williamson提出,他认为传播力指传播者和受众双方对信息进行获取、编码和解码的能力[4]。也有学者提出,学术期刊传播力反映在内容既定情境下期刊通过多种组合传播方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对作者和受众的服务能力以及对学科和行业的影响能力[5]。还有学者认为,学术期刊传播力即期刊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获得良好的传播效应,使自身形象定位符合原定预期的能力[6]。可见,学界和业界对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界定包含多个维度。对社科类学术期刊而言,从传播力的内涵来看,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客体是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三个重要的前置要素环节,有助于社科类学术期刊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面向社会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全覆盖,从而更好地构建自身形象,发挥学术服务职能的核心内在能力;从传播力的外延来看,传播渠道、传播效果是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路径得以最终实现的两个关键后置要素环节,强调与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活动相关的社会实践、国际竞争以及综合效益,从而扩大期刊影响力。
(一)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内涵
传播者、信息生产者和受众是传播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而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客体是学术期刊传播力的三大核心内涵。具体到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实践活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客体通常集中于同一学术主体,并在不同阶段相互转化,发挥重要作用。
1.传播主体
随着富媒体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改变了传统学术传播方式,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传播主体从作者、专家、传统媒介办刊人延伸至科研爱好者、自媒体人等,涉及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学术科研等多个环节,共同参与期刊内容的筛选、编排、发行、销售、订阅和推广,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传播过程,并通过各种渠道与媒介传播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对社科类学术期刊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起着关键作用。
2.传播内容
在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实践活动中,传播内容即社科类学术期刊生产的反映学术研究最新动态的知识资源,以发表作者在该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为主要核心内容,旨在推动学界和业界的知识交流与发展。随着网络媒介迅速发展,社科类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学术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使学术内容更具可读性和传播价值。
3.传播客体
随着学术知识生产和传播更加多元,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受众群体规模空前壮大,传播客体涵盖从事学术研究相关方向的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以及行业的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业界实践者等潜在受众群体,他们是支持和推动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提升的重要力量[7]。
(二)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外延
当前,社科类学术期刊要想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学术传播的提质增效和均衡发展,就要在关注学术期刊传播力内涵的同时重视学术期刊传播力外延,明确传播质量和效果与传播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思考如何借助数字技术以及政策扶持,将学术内容与新媒体高度融合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学术信息的共享。这也是新发展阶段赋予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使命与责任。
1.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学术期刊提升传播力的重要手段,其基于特定的传播方式、手段或技术等,通过学术内容扩散产生传播效应,涉及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印刷版、图书馆馆藏、全文数据库、电子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议、邮件定期推送和期刊目录订阅等以及现代意义上的网络优先出版、开放获取、音视频和全媒体增强出版,微信、微博、抖音等其他社交媒体与应用程序的开发访问、全球视野下国际学术平台的信息展示等。多元的传播渠道能够发挥不同媒介的比较优势,拓宽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受众传播覆盖面,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
2.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体现为学术期刊将学术信息内容精准、高效地传达至受众,对受众的认知、态度、行为等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这取决于学术期刊传播的速度、广度和精度三个方面。传播速度通常指学术成果从发表到被广泛认知和接受的速率,是编辑出版流程效率的重要体现,如网络优先发表、录用稿件实时上传等都是优化出版流程、缩短出版时滞、提升传播效率的有益探索。传播广度通常指学术期刊传播的覆盖范围,在期刊数字化转型和传播社会化发展的背景下,以发行量来衡量的传统评价指标过于单一,而期刊在新媒体平台的浏览量、订阅量、关注度等受众活动数据已成为学术期刊传播力评估的重要考量。传播精度通常指学术信息内容到达特定受众的精准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成果被学界和业界以及受众接受的程度,包括受众在新媒体平台的下载引用、点赞分享、转发收藏、活跃互动等行为数据。可见,传播效果有助于社科类学术期刊更加直观地监测内容的传播,实现有效的学术传播。
基于此,笔者认为,从社科类学术期刊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术期刊传播力作为内涵与外延兼具的整体概念,是社科类学术期刊对目标受众形成潜在学术引导的内在品质,是构建学术传播矩阵、掌握学术话语权的外在能力体现。
二、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提升策略
(一)论文生产全周期:注重学术期刊传播力内涵,为期刊传播赋能
1. 质量立刊
第一,坚持编辑把关前移。学术成果的发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可以被看作质量与传播价值兼具的“金字塔”,而该“金字塔”的地基是论文发表的学术价值。与传统模式下编辑审稿不同,在富媒体时代编辑把关不仅涉及从单一媒介到综合媒介、从纸质版到电子版的过程,更是编辑将审稿关口前移、参与学术论文创作的过程,这对编辑进行综合审稿以及组织策划选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编辑可以提前介入作者撰写论文的早期阶段,引导作者选择与期刊风格相适应、与近期刊发内容方向相符的研究主题,提前把关学术成果的原创性、科学性以及前瞻性,避免常见的学术错误和问题;编辑可以与作者积极沟通、及时交流,形成有效的交流与反馈,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研究内容,为作者提供有效的写作指导和建议,并从源头上培育一批优秀的作者,严格把控论文的学术质量,精准挖掘论文的传播潜力,做到编研结合、编学相长,最终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第二,重视后编辑过程。所谓后编辑过程指对已经出版发行的学术内容进行再次设计、审读和加工,不断提高学术质量,使内容和形式更贴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和现代传播需要。与传统的“策采编印发”不同,处于富媒体时代的编辑不仅要提前审读学术论文,把好质量关,更要为学术成果的传播选择最佳时间和最优渠道,在学术传播竞争中率先抢占先机,吸引受众注意力。例如,《社会学研究》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在开展当期目录、优秀论文速递以及学术征文等日常推送的同时开创性地推出《作者手记》栏目,主要记录已经刊发论文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该栏目一经推出便在学界和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可谓后编辑过程的创新之举,既为学界和业界提供经验借鉴,又提升了期刊传播力和品牌价值。
2.专家办刊
第一,发挥主编力量,扩大学术影响力。学术期刊的主编在期刊发展和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可以说主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术期刊的学术定位和水平,影响着学术期刊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对该领域学术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科类学术期刊要想获得高水平学术圈层的支撑,就要发挥主编在该领域的学术力量。与编辑部或出版社办刊不同,专家办刊具有独特的优势,主编作为知名专家学者,时刻关注学界和业界的学术交流方向,把握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可以利用参会、报告或访问等契机组稿、约稿以及向受众介绍期刊的新动向,聚合一批有能量、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为期刊的发展建言献策,落实期刊的传播、推广工作,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关注,获得更多优质的稿源。第二,彰显学术品质,引领学术发展潮流。除了发挥主编的学术力量,专家办刊还体现在社科类学术期刊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编辑团队。学术编辑应凭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敏感性,将零散的学术信息进行有效聚合,形成学术话题和学术争鸣。例如:学术编辑应通过掌握学术前沿,挖掘潜在选题;通过收集某一学术主题的研究轨迹,设计系列专题;通过对刊发栏目的再设计,为受众提供增值的学术服务。另外,学术编辑还应注重增强学术内容的传播效果,可以采用“编者推荐”的形式为论文撰写点评,通过夹叙夹议的分享,升华和提炼论文精华,既为受众提供导读服务,又彰显专家办刊的创新引领与责任担当,从而帮助社科类学术期刊获得更广泛的赞誉与认同。
(二)出版发行全流程:注重学术期刊传播力外延,为期刊传播拓域
1.立足本土
第一,努力构建传播矩阵。要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传播,社科类学术期刊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搭建并利用好学术交流平台和学术传播矩阵。一方面,社科类学术期刊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规划编辑人员配置,设立新媒体专职编辑岗位,引导和培养编辑兼任新媒体编辑岗位,增强新媒体编辑的主动合作意识,鼓励他们利用聚合流量互推等方式,通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等互通有无,构成覆盖学科体系上下游的学术传播矩阵[8]。另一方面,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发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在传播时效和阅读体验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学术信息交流,并尝试通过头条号、知乎号等移动端新媒体平台以及抖音、央视频等学术短视频平台,实现从PC端到移动端再到多元媒体出版的跨越,构建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媒体传播矩阵,为受众提供增值服务。第二,打造新媒体互联平台。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在官方网站或采编平台上建立“编者互动”“论文点评”“热点讨论”“写作工坊”等专栏,鼓励专家学者等通过微信群、QQ群等服务社群发表评论,参与社科类学术信息创新的生产与评判过程,构建作者、编辑、受众交流顺畅的学术生态圈层。同时,社科类学术期刊也应立足于受众的共性需求,精选契合受众学术背景和阅读需求的热点论文,分享话题性与时效性兼具的学术内容,从而激发受众点赞、转发的互动参与热情,改变对学术信息“搬家式”的无效传播,真正做到以受众需求为中心,为一线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赋权增效,实现在内容智能化与互联网络化过程中的“吸粉”和“引流”,最终扩大学术内容传播价值和影响力。
2.放眼世界
第一,拓宽期刊全球视野,促进中外学术对话。要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知名学术期刊,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必须走向世界,敢于面对和解决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社科类学术期刊在选题策划上要从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出发,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进来”,开拓创新国外先进理论,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起来,厚植全球视野下的本土情怀,筛选出具有全球知识贡献度的研究成果,增强理论的解释与成果的转化,从而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化软实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中国学术期刊在学术实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扩大学术传播交流圈层、构建全球知识新秩序所承载的重要使命[9]。第二,推动期刊国际化发展,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对外传播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中国学术“走出去”,引发世界对中国问题与中国模式的情感共鸣。近年来,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数量大幅增长,以自然科学类科技期刊为主,社科类学术期刊则数量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有关各方亟须加快中国学术对外传播的进程。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施力:一是推动期刊英文版建设,查找学术差距,加强学术规范,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如《文史哲》英文版每期都会策划一组海内外热点选题,组织中外专家学者集体探讨,并经过同行匿名评审,遵守国际学术规范;二是创办全英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加强中国学术“走出去”建设,如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为中国人口学会英文会刊,与Springer Nature出版发行集团合作,在中外人口学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三是挖掘多元化国际元素,加快学术传播“走出去”,如或选聘海外主编和国际编委,发挥他们在期刊审稿、荐稿方面的支持作用,或提供英文长摘要,有效提高论文的引用率和国际影响力,或加入EI、SCI等国际知名文献检索数据库,以获得行业更高的认定,提升期刊稿源质量。
三、结语
社科类学术期刊是传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探究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底层逻辑,厘清社科类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内涵和外延,对期刊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社科类学术期刊可以从内容层面拓展期刊的传播深度,从平台层面延伸期刊的传播广度,从受众层面挖掘期刊的传播精度,不断为期刊赋能与拓域,将精准、高效的传播理念贯穿论文生产全周期以及出版发行全流程,实施与期刊风格相契合的传播策略,吸引更多学者利用好期刊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朱剑.鉴往知来:五年来学术期刊研究的十大热点(2017—2021)[J].编辑之友,2022(04):42-54.
[2]仲伟民,温方方.目前社科期刊面对的十个矛盾与难题:社科期刊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应对[J].社会科学文摘,2022(12):14-16.
[3]韩筠,周杨.媒体融合背景下期刊影响力提升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编辑,2022(03):66-70.
[4]沈正赋.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J].中国出版,2024(02):3-8.
[5]刘叶萍,付文绮,丁靖佳,等.5W传播模式下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现状及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04):510-518.
[6]余菁,邬加佳,莫传伟,等.学术期刊移动传播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09):1075-1080.
[7]邱媛媛,李帛珊.新媒体时代中文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路径探析[J].传播与版权,2023(14):9-12.
[8]李赛,朱娜.中国科学院人文社科类期刊融合出版现状与对策:基于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5):655-661.
[9]郭奕冰.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进展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