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探究

2024-06-17 14:31:52刘涵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0期
关键词:数字人文知识服务

刘涵

[摘要]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现状,发现其特藏资源主要集中于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在知识服务上仍有一定距离。当前,数字人文的发展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范式。在数字人文视域下,文章探究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的资源、技术、需求和人员等实现要素,并提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的实现路径,为用户提供多主题融合、服务方式多样的特藏资源知识服务。

[关键词]数字人文;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

图书馆特藏资源因涵盖的内容稀见、独特或在某一领域内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而无法被他馆“复制”,为高校学科服务、科学研究、教学提供了重要资料[1]。未来图书馆的资源竞争也将是以“非正式出版物”为核心的特色馆藏竞争[2]。可见,特藏资源对图书馆树立特色资源品牌、提升资源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数字人文的发展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范式。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特藏资源内容拆解并重构为细粒度化、语义化、关联化的知识单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分析资源内容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通过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方式加以呈现,最终实现特藏资源知识服务。

目前,已有少数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将数字人文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单一主题特藏资源数字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内容的细粒度化、关联化、可视化等,但用户可用特藏资源范围仍受限于单一主题,且能提供的特藏资源知识服务方式较为局限,不利于用户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增值。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究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为用户提供多主题融合、服务方式多样的特藏资源知识服务。

一、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定义与现状

(一)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定义

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认为特藏资源“具有艺术或经济价值、独特或稀缺性”[3]的特点。《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将“特藏”描述为“图书馆收藏的珍本、善本、名人手稿、特种文献、地方文献等不用于普通图书期刊的文献集合”[4]。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作为高校图书馆馆藏的组成部分,也应符合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要求。结合2015年教育部印发和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高校图书馆在主要任务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5],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指与中医药院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相关,具有艺术或经济价值、独特性、稀缺性、完整性与连续性等特点,方便师生获取和服务社会的各类型载体的文献集合。

关于知识服务的定义,已有多位学者进行探讨。笔者通过梳理张晓林[6]、戴广珠[7]、初景利[8]、姚雪梅[9]等关于知识服务的定义,发现知识服务的基本特征包括以用户需求为服务导向、实现知识有序化为服务前提、提供知识产品和解决方案为服务目的。而通过结合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与知识服务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指以中医药院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特藏资源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为用户提供知识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服务。

(二)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现状

笔者通过网络调查23个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官方网站上的特色资源、自建资源、特藏资源、特色数据库等(调查数据截至2024年1月),共统计出54个特藏资源平台,包括知识库、数据库、专题网页等,并深入分析,发现以下情况。第一,特藏资源主题和类型多样,主题包括馆藏古籍、机构成果、学科服务、学位论文、名老中医等,类型涉及论文、专著、专利、教材教参、名人手稿、古籍、原生网络资源等,但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特藏资源间存在彼此数据孤立的情况。第二,特藏资源访问受限,在54个特藏资源平台中仅有20个平台允许用户通过非校园网访问。第三,特藏资源主要集中于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即部分图书馆通过标引特藏资源外部特征和主题特征等为用户提供资源检索、主题导航、相关(主题或作者)文献推荐等信息服务。在54个特藏资源平台中,仅有2个平台通过标引单一主题的特藏内容特征实现基于资源内容的知识服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中医经典知识挖掘与传播平台”可实现中医经典内容的主题批注、建立批注间关系及可视化的功能,旨在全面构建中医经典理论体系,挖掘中医理论中的隐性知识[10];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中国历代医家传记知识库”通过将医家传记资料内容分割为细粒度的知识单元,提供基于资源内容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等[11]。

基于此,笔者得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因特藏资源标引以外部特征、主题特征为主而缺乏对资源内容信息的细粒度化、语义化、关联化,使得资源服务方式限于主题词、外部特征的检索以及导航和资源推荐,而无法深入挖掘、分析资源内容知识,同时特藏资源的访问限制和多源异构也使得各个资源库数据彼此孤立,资源间缺乏关联,导致无法整合多个主题的资源内容知识。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因缺乏对特藏资源内容知识的挖掘、分析、整合,使用户尚未获得多主题融合、服务方式多样的知识服务。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加速迭代,人们浏览知识的视角、接受知识的方式、生产知识的途径发生变化[12]。因此,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有必要加深特藏资源内容知识挖掘深度、拓宽资源内容知识关联广度,充分利用数字人文方法和技术为用户提供多主题融合、服务方式多样的特藏资源知识服务。

二、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实现要素

当前,数字人文核心概念已经形成,其基本内涵也已相对固定[13]。数字人文作为计算或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相交叉的学术研究范畴[14],在实际应用中涌现一些较为成功的项目案例。例如,“威尼斯时光机”、ACT:阿姆斯特丹城市剧院数据库(1774—2016)、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等。笔者通过以上数字人文项目案例分析,发现基于数字人文的文献资源知识服务是在数字技术与人工的共同参与下逐步完成的文献资源内容从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即经历知识编码的形式化、知识单元的细粒度化、知识表示的语义化、知识组织的关联化等[15]过程,是技术、人力和信息等多种资源的有机整合,是一种综合性集成服务。因此,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有机集成多种资源,即以数字化特藏资源为基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人员为实践主体,共同实现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多主题融合、服务方式多样的特藏资源知识服务。

(一)资源要素

资源是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实现的基础。当前,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既包含中医药古籍、名老中医手稿等较为稀缺和珍贵的特殊收藏,又包括学科服务、医学流派、中药资源等围绕某一主题的较为系统、全面且彰显馆藏特色的特色收藏。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原生网络资源也成为重要资源,其中不乏与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相关的内容,如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网站等开放数据资源等。面对海量的互联网资源,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对可能形成知识的素材进行数字化存档,并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建立开放数据与特藏资源的关联,既弥补特藏资源的更新不足,又丰富用户检索结果。

(二)技术要素

技术是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实现的核心。当前,数据研究范式在人文学科中兴起并逐步形成一整套数字人文技术体系[16],在该体系的指导下,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可以将特藏资源从资源数字化逐步向资源数据化、智慧化过渡,在描述资源外部特征的同时将内容特征列为描述的重要对象,并丰富特藏资源知识服务的方式。在数字人文技术体系中,数字化技术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基础,资源数字化既包含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实体特藏资源的数字化,又包含互联网中与特藏资源相关的可能形成知识的数据、信息等素材的数字化存档;数据管理技术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关键,在本体技术、关联数据等支持下,通过将数字化资源内容划分、标识为知识单元并组织成领域知识,实现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内容中蕴含的人名、药名、病名、炮制方法等知识元的析出与关联;数据分析技术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支撑,以实现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数据的主题分析、词汇分析等。基于此,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可以实现特藏资源知识有序化,并为知识服务提供前提条件。同时,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等也丰富了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形态。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搭建面向用户的知识服务平台,利用视觉编码将文本分析结果映射为静态或动态的可视化图像、图形等并向用户展示[17],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来搭建三维虚拟世界,为用户提供视觉以外的更多感官互动,增强用户在特藏资源特定情景里的沉浸式体验。

(三)需求要素

用户需求是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的导向。当前,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基于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相适应的特藏资源知识服务。精准化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可以体现在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通过提取用户检索需求,将其与特藏资源知识元进行映射,并在聚集相关资源内容后返回以文献为单元的粗粒度资源、以小节为单位的中粒度资源和以公式、图片、概念等为单位的细粒度资源[18],提升特藏资源的检全、检准率。个性化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可以体现在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经用户允许,或利用用户平台使用痕迹与后台数据库中其他用户相似使用痕迹进行匹配,或利用检索需求本体与知识元库中的本体语义进行匹配,为用户提供与之关联的资源推荐[18],从而化特藏资源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帮助用户及时更新知识。智慧化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可以体现在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或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实现中药炮制场景的真实还原,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场景再现”体验,或利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为用户提供中医传承分析、中医经典理论分析、医家地域流派分析等功能,实现直观、动态的视觉展示,帮助用户发现并解决新问题。

(四)人员要素

人员是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的实践主体。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馆员既有熟知信息描述、组织、存储与检索的专业馆员,又有中医药学相关专业的学科馆员,他们在特藏资源信息向知识转化及为用户提供特藏资源知识服务中担任重要角色。在实现特藏资源信息向知识转化过程中,馆员既需要对实体特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也需要筛选特藏相关的原生网络资源,有计划地将其存档,为资源数据化提供基础,还需要熟悉各类数据标准,善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等。在为用户提供特藏资源知识服务过程中,馆员应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为用户提供平台使用和平台资源内容咨询的服务,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平台。

三、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实现路径

(一)优化特藏资源,奠定知识服务基础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的优化包括资源数量与资源质量两个方面:优化资源数量即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继续以各种方式收集和扩大特藏资源馆藏量;优化资源质量即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采用数字技术实现特藏资源数字化,最终实现数据资源转为数据优势。为了奠定知识服务基础,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以各种方式持续收集与特藏相关且来源可靠的各种资源,如:对中医药古籍、名老中医手稿等实体资源可以采取主动购买、专题征集、接受捐赠等方式;对特藏相关的原生网络资源可以通过馆员筛选并有计划地将其数字化存档。同时,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也应根据用户需求、科研价值将特藏资源进行优先级排序,结合资源特性,利用图像处理、三维建模等数字技术对优先级的特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如在不翻阅文献的情况下利用医学CT扫描技术扫描中医古籍内容,以更好地保护古籍。

(二)适应用户需求,集成知识服务产品

相比分散独立的特藏资源,关联聚合的特藏资源能够为用户提供高密度价值,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知识服务。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打造多主题融合的一站式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平台,将多源异构的特藏资源内容语义关联,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知识服务产品。而实现相互独立、多源异构、不同主题特藏资源库间数据资源的知识融合是实现一站式知识服务平台的重点。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判断特藏资源是否具有结构化,对非结构化资源,需要利用人工、机器学习等方式标引古籍内容,通过复用现有本体或自建本体,使资源有序化;对结构化资源,需要将相关数据直接与现有成熟本体进行映射,基于现有本体映射提高资源的共享性与互操性,实现概念层面的实体、属性、关系等融合以及语义知识层面的本体之间的融合[19],最终形成计算机可识别操作的特藏资源大规模语义网络,拓展资源深度和广度,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知识检索、场景重现、个性化知识推送等精细化、个性化、智慧化的特藏资源知识服务。

(三)强化人员技能,提升知识服务能力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抓住数字人文兴起所带来的机遇,根据时代发展、业务需要和用户需求,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熟悉特藏资源知识服务的数字人文馆员。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也应从特藏资源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服务意识等方面入手提升馆员能力,结合数字人文理论、方法与技术为馆员制订合理有效的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培训课程,鼓励馆员多参加相关科研项目和学术会议,使其在项目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学术会议中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此外,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还应定期开展馆内或馆间特藏资源知识服务工作交流,鼓励馆员交流优秀工作经验,提升特藏资源知识服务能力,从而实现特藏资源知识服务。

四、结语

数字人文作为以数据驱动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在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文献资源内容并基于文献资源内容提供知识服务方面取得一定研究和应用成果,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知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范式。在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以数字化特藏资源为基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人员为实践主体,从资源数量与资源质量方面优化特藏资源;适应用户服务需求,实现多个特藏资源库间的知识融合,打造多主题融合的知识服务平台;通过培训、参会和馆间交流等方式强化馆员的专业技能,从而为用户提供多主题融合、服务方式多样的特藏资源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乐.略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价值与发展方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03):12-17.

[2]刘万国,黄颖,杨贺晴,等.“2017年数字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学术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01):12-17.

[3]DOOLEY J M,LUCE K.Taking Our Pulse:The OCLC Research Survey of Special Collections and Archives[EB/OL].(2011-01-28)[2024-03-18].http://www.oclc.org/content/dam/research/publications/library/2010/2010-11.pdf?urlm=162945.

[4]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2015-12-31)[2024-03-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6]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05):30-35.

[7]戴广珠.知识服务:省级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新走向[J].图书馆杂志,2016(02):35-41.

[8]初景利,任娇菡,王珏.图书馆知识服务与出版知识服务的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21(06):110-122.

[9]姚雪梅.面向知识服务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01):28-34.

[10]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课题组,电子科技大学.中医经典知识挖掘与传播平台[EB/OL].[2024-03-18].https://

slib.bucm.edu.cn/engine2/d/11148663/2650775/0?p=367357.

[11]中国历代医家传记知识库[EB/OL].(2020-04-29)[2024-03-18].https://lib.tjutcm.edu.cn/info/5563/4334.htm.

[12]魏婧婧.浅谈数字人文,以数据驱动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EB/OL].(2022-10-11)[2024-03-18].https://

reader.gmw.cn/2022-10/11/content_36079537.htm.

[13]郭英剑.数字人文:概念、历史、现状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J].江海学刊,2018(03):190-197.

[14]Digital humanities[EB/OL].[2024-03-18].https://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Digital+humanities.

[15]夏翠娟,张磊,贺晨芝.面向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方法、流程与技术[J].图书馆论坛,2018(01):1-9.

[16]刘炜,叶鹰.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05):32-41.

[17]欧阳剑,任树怀.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古籍文本阅读可视化[J].图书馆杂志,2021(04):82-89.

[18]陈燕方.基于多粒度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03):25-30.

[19]马费成,赵一鸣.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组织与服务创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数字人文知识服务
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数字人文目标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基于知识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跨境电商供应链中的知识服务供需匹配模型研究
现代情报(2016年11期)2016-12-21 23:34:35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现代情报(2016年11期)2016-12-21 23:32:05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现代情报(2016年10期)2016-12-15 11: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