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2016-12-21 23:32刘志国陈威莉赵莹
现代情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知识服务理论基础基础理论

刘志国+陈威莉+赵莹

〔摘要〕构建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当前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的当务之急。知识服务理论体系需要以纵向信息价值链理论、知识组织理论、知识交流理论、知识螺旋理论和知识建构理论共同形成的理论集合为基础,从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方面确定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知识服务理论体系可以通过学科化服务、真人图书馆服务、空间建设和信息检索教学等工作实践进行检验和证实。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理论基础;基础理论;应用理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11.005

〔中图分类号〕G2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1-0027-05

〔Abstract〕To construct a more scientific and perfect theoretical system is the urgent ta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knowledge service at present.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knowledge servic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ertical information value chain,knowledge organization theory,knowledge exchange theory,knowledge spiral theory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heory,from two aspects of bas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heory to determine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main views.The system of knowledge service theory could be tested and verifie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subject service,the service of the human library,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ace and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Key words〕library;knowledge service;theory system;theory foundation;basic theory;application theory

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和数据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普遍、深入的应用,图书馆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户获取数据和信息等显性知识日益方便、快捷,用户对书刊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书刊借阅率大幅下降,图书馆作为传统知识资源中心的地位被极大削弱;另一方面,由于数据、信息等显性知识数量的成指数增长,导致用户在可以获得更大数量显性知识的同时也面临信息量超过用户处理能力、辨别和获取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更加困难的问题,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因此用户对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户希望通过图书馆服务获得更具针对性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情报界提出了知识服务的理念,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变革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显性和隐性知识需求,从而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图书馆知识服务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问题,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由于当前理论研究的滞后和不足,导致关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认知和实践存在许多的误区,阻碍了知识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成为知识服务发展的关键和当务之急。本文就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构建中的若干核心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认识和实践上推进知识服务的健康发展。

1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问题

解决现实问题是任何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如此。当前图书馆知识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以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理论研究方面,自1999年任俊为在《图书情报知识》发表“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的论文,将知识服务的概念引入国内图书情报界以来,特别是2000年张晓林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的论文以来,知识服务的理论研究受到了图书情报界的高度重视,掀起了国内知识服务的研究热潮。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并稳步增长,知识服务的理念越来越被业界认可和接受。但系统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当前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当前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多数是一般性研究,宽泛而不深入,笼统而不具体,低层次、低质量、重复现象严重,论述如出一辙,未能实现对理论的深入挖掘与探讨[1]。其次,当前的研究处于群雄割据、自说自话的阶段,争论探讨热烈但共识较少,对知识服务的一些最基本问题,比如究竟什么是知识服务,知识服务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的本质区别与联系,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组成要素包括哪些内容,知识服务应该如何运营……等等,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尚没有基于恰当理论基础和典型工作实践、能被各方普遍接受的研究结果。第三,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尚存在许多研究空白;系统性研究十分缺乏,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服务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结构体系,导致理论成果的实践指导性不强[1],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知识服务的认知以及工作实践水平的提高。

在实际工作方面,自知识服务的理念提出以来,国内部分图书馆尤其是科研系统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知识服务的内容、模式以及具体工作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高。但通过系统总结可以发现[2],当前国内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工作实践仍然处于摸索的过程中,多数图书馆缺乏对知识服务的基本理解和认知,部分图书馆进行了局部和初步的尝试,真正系统开展知识服务的机构还很少;知识服务的深度仍然不够,绝大多数的服务没有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没有达到服务增值的目的;已有工作对策主要是对工作现状的汇总分析和规划设计,不是在适宜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基础理论指导下的系统认知和行为,导致千人千策、千馆千面、工作效果不够理想的局面。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系统理论研究成果的滞后和不足是制约当前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由于系统理论成果的不足,导致业界对知识服务的认识片面、模糊和不够深刻;认知上的不足又从根本上导致知识服务实践的盲目和无所适从,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就不能真正解决读者的实际问题。因此,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当前图书情报界推进知识服务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是高水平开展知识服务的基础和关键,部分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1-2]。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确定知识服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的内容,从而构建较为科学、完善的知识服务的理论体系,为正确认知和科学实践知识服务提供指导和借鉴。

2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问题

对任何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都首先应该基于恰当的理论基础,没有适宜理论基础为依据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难免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尽纷争中而无法自拔和突破,正确认识和科学实践图书馆知识服务同样如此。确定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基础的价值在于为科学认识知识服务提供恰当的框架和视角,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大厦的构建提供基础和支撑。当前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不够理想,与理论基础研究严重缺失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系统检索、分析和归纳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千余篇关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研究文献中,只有6篇文章部分地涉及了理论基础问题。因此,分析当前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现状不够理想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研究者学科专业、知识素养的差异与不足,不如说是由于没有确定适宜的理论基础的原因。

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党跃武(2006)[3]认为,新信息范式论、信息生命周期论和用户发展周期论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梁转琴(2012)[4]把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认为对应的理论基础分别为环境论、均衡论和用户论。霍丽萍、李慧(2012)[5]和赵芳(2013)[6]认为,应该兼顾图书馆学的传统理论和现代理论探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新老图书馆五定律、认识论与交流说可以作为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3]。刘乾凝(2014)[7]认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和学科结构的思想对认识和实践图书馆知识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刘志国等(2015)[8]认为,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本质是显性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既能提供显性知识也能提供隐性知识的服务,隐性知识把两者有效区别开来,因此隐性知识理论是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

由于与图书馆服务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数量众多,从中选择、确定某些理论作为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无疑具有较大难度。学术界通常认为,理论有解释问题的功用、指导实践的功用、科学预见的功用,适宜的理论应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较强的解释力、准确的预测力、可被证伪性、简洁性、启发性、组织力等特点。结合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际,作者认为,可以考虑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间接层次的理论基础,主要为认识和实践知识服务提供宏观和框架性的指导。第二个层次是直接层次的理论基础,能具体、深入地阐明知识服务的相关问题,具体来说应该满足以下3个条件:首先能阐明知识服务的本质内涵,既能阐明知识服务与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的联系,又能将三者进行有效区分;其次能解释现实,能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并能指明工作的发展方向;第三,要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能接受工作实践的检验。对照这3个条件分析学者们的已有观点可以发现,认识论与交流说、隐性知识理论、信息生命周期理论能满足以上3个方面的条件,可以将其作为直接层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新老图书馆学五定律等其他理论过于宏观和笼统,虽然具有指导意义但不能直接、准确反映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本质内涵,可以考虑将其作为间接层次的理论基础。本文重点对知识服务直接层次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

由于知识以及知识服务的复杂性,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具体认知不可能通过单一的理论就可以进行准确地描述,知识服务直接层次的理论基础应该是由与知识特别是知识学习密切相关的若干理论相互交织、相互充实而构成的理论集合。在众多的理论中,知识管理学理论无疑是知识学相关理论的集大成者,但由于其过于宏观、内容庞杂,不适宜作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直接理论基础。根据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本质,将以下几个理论作为认识知识服务的直接理论基础是比较恰当的。

21纵向信息价值链理论

纵向信息价值链理论是阐释不同层次的信息——数据、信息、知识、情报和智慧的特征及其关系的理论,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一致。该理论认为,对孤立的、互不关联的数据进行解释、分析,可以获得能够反映事物状态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汇总、加工,可以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将信息和知识进行传递形成情报,可以为用户与知识的交流创造条件;人们利用知识、情报,可以提高智慧水平。在数据向信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人在特定职业、专业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数据解译能力发挥了关键作用[9],这种能力的本质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关于知识的分类中被称为隐性知识,包括了个人的价值观、心智模式、认知等通用隐性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工作诀窍等专用隐性知识[10]。纵向信息价值链理论深刻阐明了不同层次信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强调隐性知识在信息增值中的重要价值,对知识服务认知的意义在于可以深刻认识知识服务的本质内涵及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的关系,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

22知识组织理论

知识服务是通过知识组织实现的。由美国图书馆学家布利斯于1929年提出、由谢拉等进一步发展的知识组织理论认为,知识组织是指为了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对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性知识因子)、知识关联进行揭示、挖掘的行为或过程,包括了主观知识客观化过程中的知识组织和客观知识主观化过程中的知识组织两种类型[11]。由于文献服务依托的文献组织、信息服务依托的信息组织的本质都是客观知识的组织,而知识组织在包括客观知识组织的同时也包括了主观知识的组织,因此知识组织理论可以很好地将知识服务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区别开来。同时知识组织也涉及了如何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组织而开展服务,因此对图书馆知识服务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可以将其作为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

23知识交流理论

由我国图书馆学者宓浩和黄纯元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知识交流论”认为,图书馆的功能是实现社会知识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交流,阐明了图书馆活动的本质[12]。基于此理论理解图书馆服务可以发现,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都是为促进读者与知识之间进行交流的服务。文献服务、信息服务促进读者与显性知识进行交流,其本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间接交流。知识交流理论既涉及显性知识的交流,更关注隐性知识的交流即读者与知识拥有者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知识服务是为读者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服务,其本质是为读者与更具针对性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交流的服务。知识交流理论深刻阐明了知识服务服务于知识交流的本质,确定了知识服务的核心内涵[12],因此是知识服务适宜的理论基础。

24知识螺旋理论

由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 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 rot aka Takeuchi )[13]于1989年提出的知识螺旋理论(也被称为知识转化SECI模型)认为,个人和组织在社会化场、外化场、系统化场和内化场的支持下,通过师传徒授、深度会谈、知识融合和干中学的方式获取、创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螺旋理论不仅突破了以往注重显性知识的研究,把知识管理的范围扩展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信息之间,而且深入到隐性知识转化的内在机理的层面,有助于业界深刻认识用图书馆学传统理论无法进行合理解释和说明的图书馆空间建设、真人图书馆服务等工作的内在机理,从而为理解和实践图书馆知识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25知识建构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个体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知识学习的4个要素[14]。知识建构理论最基本的理念在于极大地突出了“人”(学习者)和情境的重要作用,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自主建构的结果,学习者不仅主动选择信息,而且自主决定其意义。知识建构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不仅为知识服务以读者为中心的核心旨趣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所提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4个要素也为知识服务的工作实践指明了方向、确定了路径。

以上5个理论对“知识”问题的阐述更有侧重,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如何认识和实践图书馆知识服务问题。纵向信息价值链理论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可以深刻认识知识的特征和来源、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本质内涵及其与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关系,其所提出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型为知识组织包括主观知识客观化过程中的知识组织和客观知识主观化过程中的知识组织两方面的内容提供了依据。知识组织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确定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内容、实现路径。知识交流理论则阐明了知识组织的根本目标,即为读者与更具针对性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交流服务。知识螺旋理论所构建的知识场,为如何促进读者与知识的交流确定了行为框架。知识建构理论则深刻阐明了知识组织、知识交流的核心价值在于“意义建构”,人的发展是知识服务的终极目的,“情境”、“协作”、“会话”是实现知识服务目标的根本手段。以上5个理论以“知识”为中心,相互交织、协调,互为补充,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印证,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从而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框架,成为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的理论基石。

3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研究内容问题

任何学科的理论体系都是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内容同样包括这两部分。由于以上5个理论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因此应该以这些理论为框架和视角,从更好认识和实践知识服务的目的出发,研究、探讨知识服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内容并提出相应的观点。

31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是在学科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原理,其价值在于可以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15]。为更好认识图书馆知识服务,应该从概念定位、发展历史、本质属性和具体要素等方面构建知识服务的基础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应的观点,其中概念定位是核心问题,是认识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历史、本质属性和具体要素等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基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基础的探讨,对知识服务的概念定位应该包括以下5个方面:首先,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之一,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一样,同属图书馆服务的范畴,三者共同构成了更为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不同知识需求。其次,基于纵向信息价值链理论、从狭义的角度认识知识服务更为恰当,因为从广义的角度进行理解的话,文献服务、信息服务也往往被纳入知识服务的范畴,无法将三者进行有效地区分,不利于深刻理解和科学实践知识服务。第三,知识服务应该被理解为是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的拓展和深化。从拓展的角度讲,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直接为读者提供显性知识,不能直接提供隐性知识;知识服务既为读者提供显性知识,也为读者提供隐性知识。从深化的角度讲,文献服务、信息服务是满足读者基于简单提问和文献、信息物理获取的服务,而知识服务是针对读者的深层次和复杂问题解决的服务。第四,文献服务、信息服务是“书”为中心的服务,依托的主要资源是文献、信息、数据库和现代信息技术,馆员付出的是体力劳动或者是类体力劳动;知识服务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依托的主要资源是馆员的智力,文献、信息和技术等资源是辅助资源。第五,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关注的重点是帮助读者获取知识的载体,包括图书、期刊以及网络和数据库中的信息、论文等;知识服务关注的重点是知识本身,目的是帮助读者获取技术、经验、认识等隐性知识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概念定位为基础,作者定义图书馆知识服务为:以馆员的智力(主体是隐性知识)为核心,通过对文献、信息、信息技术和场地资源进行组织和利用,帮助读者与更具针对性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交流从而更好进行知识建构的服务。从此定义出发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知识服务并不是在其概念提出后才出现的,历史上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文摘、综述、述评服务和信息检索教学服务以及参考咨询服务等主要基于馆员智力开展的服务都属于知识服务的范畴。以此为主线,可以较为具体的梳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发展历史和演进脉络。知识服务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知识”属性,尤其是区别于文献、信息等显性知识的隐性知识属性,即馆员的服务能力。知识服务的具体要素可以认为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以馆员的服务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要素;二是包括文献、信息、信息技术、场地资源等在内的直接要素;三是包括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理念、组织结构、制度体系和组织文化等内容的间接要素。

32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应用理论

基础理论的主要价值在于解决认识问题,应用理论的着眼点则在于指导工作实践。由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根本目标在于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因此研究探讨其应用理论更受到关注。知识服务的应用理论一方面以基础理论为依据,随着基础理论的发展不断创新和进步,同时应用理论的发展也会为基础理论的创新提供基础和源泉,两者互相促进,但其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都应该以理论基础为框架。从更好促进图书馆知识服务工作实践进步的角度出发,其应用理论应该主要解决知识服务的事业基础、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等问题。

就事业基础而言,由于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形式之一,是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知识服务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发展的事业基础的主要内容是基本一致的,都要以馆员、馆舍、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依托。但由于知识服务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的侧重点不同,从而导致三者事业基础的核心和重点有所差异:文献服务发展的核心事业基础必然是图书、期刊等不同类型的文献。信息服务发展的核心事业基础则是信息技术、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知识服务发展的核心事业基础是馆员的服务能力,即他们掌握的通用隐性知识和专用隐性知识。同时,由于读者的知识建构必须要依托知识情境,而知识情境的构建在图书馆中主要表现为空间建设,因此空间资源也成为更受到重视的核心事业基础之一。

在运行机制方面,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是以硬件资源为中心进行运营的机制。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工作部门、制度体系甚至组织文化是以“书”为中心进行建设的,是一种基于事务和过程、追求操作效率、追求秩序和标准化的工作环境,等级分明,层次较多。知识服务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需要围绕读者的知识需求和问题解决构建图书馆的组织结构。由于知识服务的基础是更全面、准确地传递信息和知识,因此需要图书馆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便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知识服务更依赖于馆员的能力,因此图书馆的制度设计和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图书馆积极探索与知识服务需要相适应、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在发展模式方面,由于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以“书”为中心的根本特征,其发展模式必然是大力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通过资金、技术的投入,不断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从而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知识服务以馆员能力为核心要素,因此其关注的重点是大力提高馆员的专业素质,通过馆员服务能力的提高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读者的知识获取和建构离不开知识情境的支撑,因此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空间建设日益受到关注,需要通过建设“社会化场”、“外化场”、“系统化场”和“内化场”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4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实践检验问题

一般认为,知识的成立(正确的认知)有两个条件:逻辑上成立、经过实践检验[16]。经过逻辑推理,可以获得关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认识。在实践检验方面,图书馆知识服务并不是凭空提出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大量典型案例给与支撑。就当前图书馆知识服务实践而言,学科化服务、真人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空间建设和信息检索教学等工作都是典型的知识服务形式,具有鲜明的知识服务特征,通过分析可以印证本文所提出的观点。

学科化服务是指有学科专业背景的馆员以自己掌握的隐性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对文献、信息等显性知识进行系统获取、分析和整合,形成符合读者需求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服务。馆员对分散的文献、信息进行获取、识别、吸收将其转化为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识组织的过程,也是知识融合的过程,读者因此可与更具针对性的知识(问题解决方案)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图书馆提供的考咨询服务、检索教学服务、综述和书评服务等,都属于学科服务的范畴。从知识场的角度讲,学科化服务可以认为主要是基于系统化场的服务,馆员的专用隐性知识在其中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相对于馆员处于次要位置。

真人图书馆服务是近年来受到图书馆界普遍重视的知识服务形式之一。馆员根据读者的知识需求,邀请在某一方面有丰富经验和一定成就的专家,通过深度会谈的方式与读者交流,专家掌握的通用隐性知识和专用隐性知识通过表情、语言、肢体动作等方式表达出来,可以被读者学习、领悟和掌握,从而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真人图书馆服务的本质是知识外化场服务,这个过程既是知识交流的过程,也是知识组织、知识螺旋和知识建构的过程。此外,图书馆当前高度重视的知识交流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建设,都是通过构建适宜的知识情境,促进读者与他人进行直接交流,使读者获得更具针对性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或提高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

信息检索教学也是典型的知识服务形式。检索课教师根据读者提高检索能力的需求,通过理论讲授和上机实习等教学环节提高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通过理论讲授,读者可以获得关于信息检索的理论知识(显性知识)。检索教学中的上机实习环节,读者既可以在馆员的指导下学习技术、经验等隐性知识,即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同时也是将自己学习的关于信息检索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术、经验的过程,即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因此,从知识场的角度讲,信息检索教学是基于知识群化场和知识内化场的服务。

在当前知识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发展背景下,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尤其高校图书馆和科研系统图书馆都在努力尝试通过变革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大力提高馆员素质开展知识服务。知识服务的典型案例数量众多,不胜枚举。这些案例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实践基础,可以印证本文所提出的观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深刻理解知识服务的本质内涵和运行模式等基本问题。这些案例同时也可以很好地说明,并不是“只有为专家级的专业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才是知识服务”[17],能促进各种类型的读者与更具针对性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交流的服务都属于知识服务的范畴。

5结束语

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构建是研究内容十分丰富的问题,涉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数量众多。本文根据当前知识服务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现状,对知识服务理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实践检验等核心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初步构建起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研究框架并确定了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既可以解决对知识服务的认识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实践工作的发展。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的阐述提纲挈领、挂一漏万,大量的相关内容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和扩展。

参考文献

[1]李贺,刘佳.我国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热点述评[J].情报科学,2010,(4):630-636.

[2]陈新花.基于关键词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5,(S2):128-131.

[3]党跃武.将知识服务进行到底——基于知识交流的知识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6,(4):19-22.

[4]梁转琴.国内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述论[J].新世纪图书馆,2012,(10):25-27.

[5]霍丽萍,李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探讨[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2,(1):29-33.

[6]赵芳.重新构建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思考[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13,(1):16-19.

[7]刘乾凝.图书馆知识服务战略转型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4):185-189.

[8]刘志国,刘丹,吴倩.隐性知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与行为范式[J].图书馆杂志,2015,(11):41-45,98.

[9]李华伟,董小美,左美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1.

[10]李作学.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分析与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16.

[11]成全,罗栋,钟晶晶.知识组织的理论缘起及演进路径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4,(11):26-34.

[12]吴才唤.从“社会认识论”、“知识交流论”到隐性知识交流——图书馆活动本质的新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4,(9):40-47.

[13]Ikujiro Nonaka,Hirotaka Takeuch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5.

[14]王四女,罗诗裕,邵明珠.论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认识论特征[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2):26-29.

[15]http:∥baike.so.com/doc/1830211-1935592.html.

[16]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

[17]单世侠.图书馆知识服务辨析及分层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5):9-11.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知识服务理论基础基础理论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从西方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看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管理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