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媒体提升传播影响力的实践与思考

2024-06-17 14:31:52苏日娜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0期

苏日娜

[摘要]行业媒体指专门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进行报道和分析的媒体,其读者通常为特定行业内部的专业人士和管理者,主要为他们提供深入、专业的信息。文章以《中国煤炭报》开设的智能化系列专栏《开启煤矿智能化建设新篇章》《示范引领》《连线专家》《“智”者说》《实践智能化》和煤矿智能化重点稿件为例,结合选题策划实践,分析行业媒体如何放眼社会,以选题策划反映行业变迁、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提升传播影响力。

[关键词]行业媒体;《中国煤炭报》 ;传播影响力提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被广泛引用,推动众多领域的群体性技术革命。煤炭行业是我国智能化发展的试点行业,因其与自然博弈的基础特性、“工业粮食”的本质属性,已打牢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根基,多年来在开采、加工、利用和转化等领域,特别是在迈向智能化发展进程上取得积极成效。

行业媒体指专门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进行报道和分析的媒体,其读者通常为特定行业内部的专业人士和管理者,主要为他们提供深入、专业的信息。而煤炭行业媒体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通过选题策划、栏目设置,揭示煤炭工业不同阶段的变化特征,探讨人在巨变中观念与行为的调整。基于此,《中国煤炭报》紧密围绕社会热点,选择智能化发展这一重大主题,近年来在重点版面开设了《开启煤矿智能化建设新篇章》《示范引领》《连线专家》《“智”者说》《实践智能化》等多个专栏,全景式展现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成效,获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一、做好全局性策划,找准行业发展与国家政策的结合点

重大主题报道指新闻出版从业者(编辑、记者等)针对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所做的报道。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既是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传达国家相关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媒体价值、提高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对行业媒体所在单位而言,重大主题报道是引导舆论的重要抓手,是锻炼队伍、反映成就的重要体裁,是成就新闻精品的一个富矿。”[1]然而,相较于主流媒体,行业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并不占优势,因此,行业媒体要充分挖掘行业元素,做好全局策划,以迅捷而富有深度的持续性报道在媒体竞争中取得一定优势。

2020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等八部委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助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煤炭报》根据《意见》中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制订了全面系统做好智能化发展主题报道的发展战略:第一年(2020年),集中讨论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展示煤炭行业在智能化技术上的创新与应用成果;第二年(2021年),开设《示范引领》栏目,聚焦试点示范煤矿,介绍示范煤矿已打下的基础及其成为示范煤矿的具体举措;第三年(2022年),开设《连线专家》栏目,介绍国家首批煤矿智能化专家(10个领域、172人)的工作情况;第四年(2023年),开设《实践智能化》栏目,全景式展示煤矿智能化建设各领域、全链条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效。在此过程中,《中国煤炭报》突出行业优势,以快打慢,将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报道主导权牢牢抓在手中。以第一年为例,在《意见》印发后,对“什么是煤矿智能化发展?”“其标准、内涵如何界定?”等问题,业界尚未统一观点,《中国煤炭报》立即在聚焦板块开设《开启煤矿智能化建设新篇章》专栏,邀请煤炭行业领域的院士、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讨论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内涵,以及邀请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展示其在智能化技术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刊发多篇稿件,在业界反响颇佳。同时,《中国煤炭报》从这些稿件中精选佳作,及时汇编成《智慧煤矿管理读本》一书,获得业界读者广泛好评。2020年全年,《开启煤矿智能化建设新篇章》专栏共计发稿73篇,刊发整版30个。

“对行业媒体而言,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既要全面、准确、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体现行业特点,做到宏观主题与微观视角的有机结合。”[2]也就是说,行业媒体既要重视当下的典型报道,又要持续关注所在行业的后续发展,找到不同于其他媒体的视角,创新报道内容。基于此,2021—2023年,《中国煤炭报》从以下几方面探寻《意见》与煤炭行业发展、与矿工生活的共振点,提升报道的质量。一是《中国煤炭报》聚焦相关政策法律、标准体系的完善与形成,探讨如何发挥智能化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积极介绍各地对智能化煤矿在安全改造资金、产能置换、矿井产能核增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二是《中国煤炭报》开设《示范引领》专栏,刊发稿件30余篇,关注企业运用关键核心技术深耕煤炭行业的新进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煤炭行业的推广现状;政产学研协同深化的新趋势;示范煤矿建设落地、跨界领域合作的成效等。三是《中国煤炭报》聚焦关键人物,一方面,关注国家首批确定的煤矿智能化专家,选择重点领域,以“访谈+典型示范”的方式刊发10个整版报道以及各院士的署名文章近20篇;另一方面,选择煤炭行业基层科研工作者,开设《“智”者说》专栏,三年发稿百余篇,分别从实践和认识层面报道煤炭企业力推智能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在此过程中,《中国煤炭报》特别关注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在报道中突出原创性、引领性和实际应用效果;既通过团队报道相关经验,又通过成绩展示突出优秀团队;既注重场景展现、跟踪进展,又严守保密性原则,做到关键性信息不外泄。

二、讲好优质故事,助力行业报道拓广度、挖深度、增温度

“专业是行业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发挥行业媒体自身优势的独特法宝,是打造行业媒体差异化竞争力的独特资源禀赋。”[3]对行业媒体而言,要想报道出彩,就要做到立意有高度、内容有厚度、表达有温度。

第一,立意有高度。智能化面向未来,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体现的是现代化煤矿的典型特征,回答的是提高我国“工业粮食”供给质量这一核心命题。要想讲好煤矿智能化故事,《中国煤炭报》要做到准确理解我国方针政策、把握时代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2020年7月《中国煤炭报》刊发的头条《煤矿5G渐行渐近,要热情更要脚踏实地》为例,此稿在5G商用牌照发放一年之际刊发,探讨5G技术赋能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新变化。该稿件作者采访了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等多个部门、煤炭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多个专家学者、主要负责人,三易其稿,既介绍了目前煤矿5G应用的进展和成果,也提出了易步入的误区以及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得到“煤矿5G应用要因地制宜,分类、分级的稳健发展”的结论,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内容有厚度。行业媒体要想讲好故事,抓住内容结构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2021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就“践行初心使命,贡献能源力量”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作为煤炭行业的代表,呼绿雄介绍了煤矿科技创新等情况,拉近了中外记者与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矿区和世界第一大井工煤矿—大柳塔煤矿的距离,使他们更加了解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智能化建设水平。同时,《中国煤炭报》于2021年9月刊发的整版报道《一个综采队长带中外记者“走进”煤矿》采用双线叙事的手法讲述和展现了综采队长呼绿雄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大柳塔煤矿井下的变迁,不仅体现了井下的变化,更强调了智能化建设对人们思维模式的改变。这种叙事方式既丰富了内容,又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此外,《中国煤炭报》于2023年3月刊发的《百米井下上演“机器人总动员”》一文,从一个综采面试点机器人到机器人在多个综采面的全面应用,跨越时间讲述了一个个来自一线的故事,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拓展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表达有温度。智能化建设是煤矿企业的一项核心任务,根本目的在于减少井下艰苦岗位的数量,降低矿工的劳动强度。如何通过科技重新认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对《中国煤炭报》来说是一项重大考验。这就需要《中国煤炭报》时刻关注智能化发展为行业带来的变化、对人的行动和思维带来的影响,丰满刻画煤炭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例如:《中国煤炭报》刊发的《全员工效提四成,煤炭开采更“透明”》通过简要介绍金凤煤矿上马智能化装备这一事件,进而讲述捡矸工张军变为巡检工的心路历程以及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后巡检工们的幸福故事;《电脑里再建一个“真实”的煤矿》将繁复的科学数据和模型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反映科研工作者在推动煤矿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的艰辛和成就。

三、注重通俗易懂的表达,增强内容的吸引力

智能化报道主要指行业媒体对行业智能化发展的科学成果事实的报道,有一定的认知门槛,部分读者并不能完全看懂。如何让读者理解这些理论成果,需要行业媒体努力打破读者对智能化建设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做好内容的通俗化表达。

第一,要设计好文章标题。读报先读题,标题直接影响报道的宣传效果。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受众的媒介选择公式为“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其中“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受众的需要的程度,“费力程度”指受众接受信息时付出的代价(时间支出和精力消耗的大小)[4]。因此,为了能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智能化报道的标题设计要做到通俗醒目,以方便读者快速获取信息。这需要新闻出版从业者把握好智能化成果的本质内涵和规律,在设计标题时既要做到讲核心,还要做到形象有趣。一个优质的科技新闻标题要能体现情感、动感、气势、气氛,强调口语感、形象化,雅俗共赏。例如,《中国煤炭报》刊发的《“超级矿工”来了》介绍了智能安全单兵装备在多个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应用情况,包含矿用本安型手环、5G智能信息矿灯等。该文章的标题体现“攻坚克难”的气势,简洁形象,再配以动画展现全副武装的矿工形象,与标题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第二,导语或文章开头要精雕细琢,文章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为防止新闻失实,部分科技报道的形式多采用“数据+事例+鉴定意见”的表达形式或直接摘抄鉴定报告内容,这难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此,《中国煤炭报》在智能化专题报道中,要注重突出与读者利益相关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内容,精心写导语或文章开头,突出亮点。例如,《中国煤炭报》刊发的《航空科技“透视”煤仓》通过展现梅花井洗煤厂一线职工使用3D智能物位监测系统的感受—“相当于在煤仓安装了一双‘火眼金睛,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不需要再去频繁地人工测量,只需要在手机上随时查询数据即可”,侧面反映了3D智能物位监测系统的精妙之处。该文章从标题到开头都充分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了解3D智能物位监测系统的功能及其搭载的新兴技术。

第三,巧用背景资料。智能化报道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如果行业媒体只提供动态性或零碎的新闻,读者较难理解文章内容。因此,行业媒体需要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科技新闻本身,为读者释疑解惑。例如,《中国煤炭报》刊发的《从“卡脖子”到重获新生,是怎么做到的?》充分介绍了极薄煤层在全国的开采情况以及富县地区的煤种是我国非常稀缺的配焦煤等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展现该县上马新技术的迫切性和煤炭行业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精神。再如,《中国煤炭报》刊发的《全球第一桶地下原位热解煤焦油提取成功》大量介绍了富煤油的赋存情况和产油条件,特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明的讲述“陕北富油煤的焦油产率达9%左右,通过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工艺提取煤中的焦油,相当于再造一个‘大庆油田”,更凸显此项技术成功的重要意义。

科技与产业互促共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件。做好煤炭行业的科技报道、智能化报道在当前和未来都大有可为。今后,《中国煤炭报》将努力提升议程设置能力,选择更佳视角,全景式展现煤炭行业科技创新的成果,讲好煤炭智能化发展故事。

[参考文献]

[1]查立华.新传播格局下的重大主题报道路径探析:以安徽主流媒体报道首届世界制造业大会为例[J].记者观察,2019(03):70-71.

[2]郭荣健.行业报主题报道如何扬长避短[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6-14.

[3]魏杰.行业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突围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07):133-136.

[4]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