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

2016-08-26 13:04张青龙
中国记者 2016年6期
关键词:引导力传播力创新

张青龙

内容提要 近年来,作为承德市委机关报,《承德日报》更新观念,改变滞后的新闻操作手段,在增强传播力上下功夫,在提升引导力上求突破,舞好党委中心工作的“指挥棒”,定好党报主流舆论的“风向标”,全力塑造“主流舆论引导者、社会思想引领者”的媒体品格,走出了一条地市党报提升传播力与引导力的改革创新之路。

关键词 承德日报 传播力 引导力 创新

一、成立“总编辑课题组”,吃透精神,多层面、多角度挖掘和深化主题

市委机关报的重要任务是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服务服从于工作大局。中心工作往往主线明晰,主题多元,如何使多元主题有机统一于一条主线,形成鲜明的宣传节奏,成为《承德日报》改革创新的关键。针对过去“新闻宣传一般化、可读性偏低、影响力偏弱”等突出问题,《承德日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牢牢把握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国家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这一定位,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这条主线,在大事、大题材的报道中强调深度制作,将一版作为重中之重,将深度报道作为要中之要,做到规定动作保质保量,自选动作出新出彩。

专门成立“总编辑课题组”,总编辑亲自挂帅,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吃透精神,从多层面、多角度挖掘和深化主题。在具体操作中,精心策划安排、分解实施步骤和总结研讨评估,以整合新闻力量、新闻资源和版面布局,从而使战役性报道既有声势,又有密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形式多样,又重点突出。

例如,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两年来,《承德日报》紧紧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这一功能定位,大主题、小切口、新视角、深挖掘,连续刊发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绿色发展》《一泓清水润京津》《协同发展看承德》等系列深度报道,做到浓墨重彩、高潮迭起,导向正确,引导有力。特别是在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实施两周年之际,重磅推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年回眸》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了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三地加快协同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重点打造“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开放创新绿色崛起”“反对四风服务群众”“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推进项目建设加快绿色崛起”等精品专栏,紧紧锁定市委、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形成强大舆论冲击波。

二、建立新闻评论策划机制,以策划提升稿件新闻价值,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党报评论,表达的是党委机关报对某个事件、某项决策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党委的重大工作部署只有通过党报新闻评论的权威引导,才能形成共识,统一意志。实践中,《承德日报》牢牢把握新闻评论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客观的维度,主动、及时亮明观点,表明态度,凝聚发展共识。从创新评论工作机制入手,建立起新闻评论策划机制,以策划提升稿件新闻价值,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实行总编辑亲自挂帅,主管总编、编委、部门主任和记者各负其责、分工采写为依托的联合运行机制。总编辑担任总策划,强化一级策划(总编或主管总编策划),提升二级策划(编委和部门主任策划),抓好三级策划(采编人员策划)。在此基础上,还建立起由十余名骨干记者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策划撰写小组,总编辑、主管总编以及资深编辑记者定期对采编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鼓励采编人员树立策划意识,及时撰写新闻评论,还在每月好稿评选中设立“总编辑特别奖”,重奖评论精品。同时把评论策划撰写列入部门考评体系,与个人评优和晋级职称挂钩。

近年来,《承德日报》在新闻评论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并逐步形成了“快、新、实、深、活”等特点。快速反应: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承德市委立即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全会精神,《承德日报》于次日率全省党报之先,迅速刊发了“论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热潮”系列的首篇评论员文章《首要的政治任务重大的战略部署》。观点新颖:《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一文,标题亮明观点,文章内容思辨地阐释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体现的是力度,凝聚的是责任,凸显的是作风。联系实际:《善行河北积善承德的典范》以围场哈里哈乡中学教师郑爱华立遗愿捐全身器官的鲜活事例切入,并生发开去,由点及面、以事说理,增强了新闻评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理性深入:“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建设”这组评论员文章,立足承德实际,紧扣发展主题,立意高远,分析深刻,阐述透彻,以深入的思考和建设性观点凸显主题。灵活多样:《承德日报》新闻评论无论是文章内涵还是外在形式,活而不僵、灵活多样、引人入胜,尤其是今年以来,围绕中央、省市重要会议和工作部署推出的几组评论员文章,创新表达、创新方法,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受众,赢得了好评。

三、调整新闻“俯视”眼光,深度分析、理性思维,做好民生报道

《承德日报》要求记者一改过去“打个电话要新闻,敲击键盘抄新闻”的工作积习,调整新闻“俯视”的眼光,自觉将“走转改”作为实现“三贴近”的重要抓手。在“走转改”活动中,《承德日报》派出11路“下基层小分队”,紧紧围绕民生热点,常年策划在一线、采写在一线,材料一线获取、观点一线提炼。出台相关制度,明确要求坚决杜绝记者泡在会上“等”新闻、点击鼠标“摘”新闻、坐等通讯员“报”新闻,而是要扑下身子到基层“采”新闻;要求编辑们树立精编意识,努力做到“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机制进发活力。《山沟里的现代教育》《土地流转激活产业》《山水之间不了的情缘》《绿水青山就是金饭碗》等一大批反映广大百姓心声,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新闻“活鱼”呈现在读者面前;“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惠民生”“民心工程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开局之年话民生”等一系列冒着热气儿、带着露珠儿,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深受读者好评。

在版面语言上,《承德日报》将原来的“群众来信”改为“民生关注”,增设“民生速递”“民生视点”“昨日新闻”等栏目。一版推出“走基层·记者见闻”“走基层·蹲点调研”“走基层·新闻调查”“京津冀协同发展记者一线行”等栏目。二版推出“紫塞漫笔”“走基层·一线日记”“农村新事”“民声民意”等栏目。在采编人员考评上,由重数量向重质量和反映基层生活稿件倾斜,增加绩效分值比重。

做好社会新闻报道,强调新闻深度。《承德日报》要求记者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社会大局的准确把握,瞄准那些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全面好转、有利于某些社会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好题材,进行深度分析和理性思维,同时用独特的版式编排,吸引读者的“眼球”,首先让读者产生阅读欲望,再通过版面元素的组合。使报道有声音,有色彩,有表情,有动感,有细节,使读者产生阅读快感。《承德日报》的“社会视点”先后刊发《承德不夜城何时点亮》《奉献真情无限谱写大爱无疆》等一系列有特点、有影响、精耕细作的报道,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近年来来,《承德日报》在第一时间、重要版面推出了诸如保障房建设、食品安全、出行难、医保、养老等一系列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的新闻报道、新闻调查和民生专题,异军突起的民生报道成为《承德日报》的一个“亮点”。

四、突出地域特色,树起一个典型,引导一方群众,彰显“媒体力量”

地方党报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做好典型报道,以典型引路,用典型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过去由于典型报道尤其是重大典型,不少是上级领导机关要求媒体组织报道的,报纸往往机械地去完成报道任务,缺乏主动性和深入采访,造成典型人物不丰满,典型事迹不感人,群众不买账。

为增强典型报道的权威性,真正起到“树起一个典型,引导一方群众”的作用,《承德日报》把发现、挖掘重大典型报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开辟“紫塞先锋”“身边的感动”等专栏,要求记者深入生活,突出地域特色,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在写作方法上不概念化、公式化,把握人物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突出个性、情感,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人物,从而推出了一批批有影响力的典型报道。

如2014年3月3日,《承德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首家重磅推出了通讯《功勋树》,报道了河北塞罕坝林场三代英雄群体在高寒荒漠地区52载艰苦创业植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迹的先进事迹,这一深度报道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分别做出重要批示。2014年4月28日,中宣部授予塞罕坝先进集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l目,河北塞罕坝林场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各地形成了学习塞罕坝先进群体的高潮。近年来,诸如《山村教师李金满ls载甘搭“爱心鹊桥”筹款逾百万救助1310名失学儿童返校园》《丰宁农民袁成6年寻子路上解救百余名“黑砖窑”少年奴工》《10年带起400人“农民献血团队”》《承德老兵4l载“故乡助学感召百人传爱心》等一大批典型任务报道,勾画出了一个个立体的、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泪的典型人物,为人们树立了思想道德“标杆”,向社会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引导力传播力创新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提升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做活政论 做强时评 做精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