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4-06-16 15:50谭波
客联 2024年3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培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不够鲜明、课程设置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从明确专业定位、改变教学模式、提升“专项”能力、构建人才培养考评体系等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关于旅游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为贯彻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和“两地”目标,让旅游教育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文章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岂在制定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立创新教学模式,健全教学资源库和实习实训场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做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有机整合,培养适应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1]。

一、“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下,我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伴随我国经济结构深入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显得尤为迫切,也必当大有可为。《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1]。但一些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发挥所处区位优势、凸显专业特色等方面力度不够,主动融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大局的意识不强,对服务社会职能的内涵及意义认识不足[2]。不够明晰自身发展定位,盲目追随研究型办学思路,造成师资队伍构成及能力素质难以适应应用型办学要求,导致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出现专业招不满、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等结构性矛盾。目前国内大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重技术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重“教”法轻“学”法等问题,所培养的人才素质仍不能达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3]。在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结构中多偏重学科基础课程,偏重学术性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技能传授和知识的实用性方面则比较欠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以协作、共享、共建的方式,指导旅游产业利益相关主体,包括院校与政府、院校与企业之间进行深层化的教学合作,共同培养视野宽阔、创新型强的应用型人才[4]。

二、“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对于服务地方考虑不足

人才培养最大的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然而,重庆很多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还不够鲜明,虽突出了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专业性等一系列关键词,但专业发展方向多而不专,虽积极探索“专业+管理”、“专业+外语”、国际联合培养、工学实践项目等人才培养特色模式。但这些模式还是过分追求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和高大上,对于立足地方、服务急需等方面仍然考虑不足[5]。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没有足够重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特色,未与当地经济发展产业链融合,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造成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与企业需求不符,无法满足区域及行业发展,导致人才“结构性失衡”。

(二)专项能力所需与共性能力培养矛盾

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侧重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综合性人才,却容易造成门门通,却样样不精,专才不专的局面。毕竟旅游企业管理层面接纳人员的能力有限,高位的就业定位造成学生对就业的起点估量过高,不愿接受入门的基层岗位。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思想,趋同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产业所需的“以专取胜,以博见长”相差甚远。笼统性的知识原理,无法对接产业领域所需的“高、尖、新”等不同类型的专项人才[6]。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谨慎衡量“专业细分”和“宽口径培养”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培养专项旅游人才满足行业需要,也要强化旅游行业的应用技术能力,以提高毕业生的行业适应力。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素质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实践课。素质课和基础课重在丰富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专业课和实践课主要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由于培养目标的不清晰,加上旅游管理与其他学科交叉点较多,在课程设置时牵涉内容广,课程内容复杂,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略显混乱,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专研度造成了困难,使学生缺乏具备竞争力的核心素质。再者,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体系而不是以技术体系为依据来设置,未能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岗位技术能力”的目标,再加上大部分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技能,后来在课程体系的修订过程中虽加入了大量实践环节,但在真正的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并没有有效深入,具体成效还不够明显[7]。

(四)创新性能力培养的浅层化与产业发展不匹配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明显不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其一,受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制约,创新性理念严重滞后。加上灌输式教学的影响,学生处于被动的教育状态,缺乏主动研究问题的意识,创新性实践的积极性表现不高。

其二,创新性指导不足。被动的教育使学生缺失主动创新能力,没有创业经历,害怕失败或是不敢尝试成为最大的阻力因素。大多数旅游专业教师并未接受过创新创业培训,创新性实践仅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层面指导。开展的创新性讲座只是偶尔进行,并不能形成常态化的活动环境[8]。

其三,实践创新的参与机会比例小。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操作难度大。现有的创新型项目,如国家大创、挑战杯、三创赛等涉及旅游类的项目较少,难以大规模的组织学生参与。意识的淡薄,参与平台受限、零零散散的活动缺乏系统性的操作,学生创新性能力停留在浅层的认识阶段。

(五)校企合作虽形式多样,但产教融合度低,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满足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但从企业的反馈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来看,前景并不乐观。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质是盈利为目的。在校企合作中,部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主要是想通过学校输送人才,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来获利,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产教融合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更没有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9]。所以,如何提高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积极性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六)人才评价考评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评价机制还是以传统的课程考评成绩为基础,在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上,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对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评价方法上,主要以分数高低而不是学习过程、学习能力来判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和标准,造成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现象严重,缺乏活学活用的能力[10];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是教师和辅导员进行考核,以学校意见为主,行业企业并未参与共同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对学生的毕业论文,理论研究占多数,与市场相结合的应用创新少,这些都有悖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三、“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明确专业特色及定位,服务地方经济

以明确的专业定位校正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特色鲜明,又要立意高远。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强调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以对应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应顺应重庆“两点”“两地”政策方针,服务急需,立足地方。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应契合“两地”建设目标,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对象主要面向广大旅游用户,应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为舞台。专业建设要树立服务产业理念,强化以社会需求实际作为旅游人才培养工作的基准,不可脱离企业或者脱离旅游产业的现实需求。要依据学习者的需要、旅游产业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设定,以提升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题,把服务地方旅游业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专业交叉培养,提升“专项”能力

以专业方向+模块形式,进行菜单式培养来顺应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多类型人才需求,对各个方向人才的培养予以重视,有的放矢的培养针对性强的专项人才。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对实际岗位能力与技术进行分解,构建全方位、菜单式的必修与选修模块,与岗位内容直接相关。教学模块设计遵循能力培养的规律,由浅入深,层次递进,模式如图2-1所示[11]。学生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能力的综合要求,由专业基础认知学习之后,进入职业发展方向的确定,根据设置的相应职业岗位进行必修实践,结合学生自身的薄弱环节和兴趣导向选择部分选修模块。

(三)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改变实践教学形式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定课程,把旅游行业最新发展情况、典型案例以及运营管理难点等引入课堂,变教师“单口”讲授为师生互动讨论交流,营造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学习氛围。再者,专业课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应走出教室进入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实训中心、景观展览室等,改变以企业实习作为主要实践教学形式的做法,将实践教学作为集课堂演练、校内实训、行业见习、岗位实习、社会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动态过程。以行业、产业、服务区域为导向,深挖传统六要素行业的深度和维度,围绕新型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增设国际旅游营销、旅游公共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乡村旅游规划、旅游投资与规划开发、互联网+旅游等方向的实践课程。建立专家团队进行人才市场的供需分析,分析旅游产业链延伸、整合、升级带动的相关的人力资源需求,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密切的沟通机制,通过岗位类型、岗位职业能力的掌握增设课程。结合学生的兴趣、能力、倾向性建立相应方向的教学课程,设立对应的课程轨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侧重的教学内容,成就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促使学生在教学开展前期就具备职业选择的权利与职业流转的能力,增加更多就业选择的机会。

(四)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规划

1.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建立良好的创新性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开展创新课程的自主规划,摆脱传统灌输、被动式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规划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主动探寻的求知欲,让学生的特长、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

2.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智慧化沟通

所谓的智慧化沟通就是有效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打造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种沟通渠道,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学习、探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得到全方位指导。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便利,建立学习网站或沟通平台,实时发布教学信息,交流教学经验和成果,提供动态参考信息;大力研发和制作电子课程、电子教材,运用远程教学、慕课、微课堂等教学技术,丰富线上学习资源;建立校企网络沟通平台,研发APP 使用终端,便于学生及时获取旅游企业相关信息,实践疑问也可直接与企业交流,保障与旅游市场相适应。除此之外,旅游院校教师要主动探究,创新教学方法,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保障双方的有效互动沟通。

3.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增加实践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的引导,建立不同方向的研究中心,联系各种创新创业基地、旅游研发中心、科技创新大赛、智慧旅游目的地、专业科技创新等平台,为学生实践创新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参与国家大创项目,开展考察学习,如旅游扶贫、旅游策划等多样化活动,提倡以学生作为科研项目的主要研究力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针对性的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物质与智力支持[12]。

(五)加大产教融合力度,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

整合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课题研究、实践教学、岗位实习等多个环节进行有机融合;打破“只教不做”“只做不研”“只研不产”的弊端,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有机整合。在产教融合中,除了考虑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效果,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的利益和政府的绩效,这样才能够达到产教融合的真正目的,实现政校企互赢,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提供企业员工及政府职员的培训进修、共建专业、共建基地、共同参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让企业及政府真正地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让他们感受到政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好处。这样既实现了共同的利益目标,同时也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构建完善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学生(包括知识、技能、素质)和教师(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两大方面进行考核,并听从教师、辅导员、学生、政府及企业导师等多方意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考评。以学校为主体,可以从内部考评体系和外部考评体系两个方面来建设。一方面,内部考评体系以学校为主,学校应该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对教师技能、授课能力进行评价,和对学生学习、实训、见习、技能考证和就业满意度等进行评价;同时,对于教师,还应收集学生意见、领导意见、同事意见等。对于学生还应收集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辅导员意见、导师意见等,以客观评价教学实施及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外部考评体系应以各类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指标为基准,指标符合国际国内评教标准,全面客观,被各界认可。比如权威第三方专业建设、师资与生源评价报告、第三方毕业调查报告、含金量较高的国际国内大赛展示、学生作品成果展示、学生成长跟踪、就业与创业展示、教师技能作品与项目展示等。

四、总结

本文遵循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标准为基准、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以“教学做”、“产学研”合一为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导、以最新技术为支撑、以终身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为方向的专业培养思路,建立顺应政策方向、对接职业岗位、教学做合一的“应用技术型”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基础的多元化课程体系,以进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做到教学方式多元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梓,孙汉杰.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措施探讨[J].山西青年,2023,(24):28-30.

[2]胡奇.“一带一路”视野下旅游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3,(10):20-24.

[3]朱爱辉,臧楠,崔林林.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的困境及建议分析[J].旅游纵览,2023,(14):49-51.

[4]张岚.旅游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建设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3,(13):140-142.

[5]罗亚男.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旅游,2020,18(32):51-52.

[6]童广路.课程思政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2):203-206.

[7]朱晔,王敬雅.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郑州工商学院为例[J].河南农业,2023,(30):18-19.

[8]王慧,邬策,覃小华.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职教师资专业“三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4(03):40-45.

[9]肖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校“三元制”沟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成才之路,2023,(21):1-4.

[10]娄志强,杜雨蒙,贾爱顺等.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平顶山学院华住英才班为例[J].旅游纵览,2023,(08):70-73.

[11]翟孝娜.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路径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18.

[12]谭波.旅游管理专业“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2021,(02):1-4.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培养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实践探讨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