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发展格局下,商贸流通业作为加快国内外贸易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有促进国内贸易市场稳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文章针对商贸流通业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动态关系展开深入研究,介绍了中国商贸流通业现状,并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商贸流通业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以及国内贸易的中介作用,最后针对研究内容展开实证分析,明确商贸流通业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两者之间表现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中国内贸易起到了中介作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效推动了对外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商贸流通;对外贸易;国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24;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18-000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8.001
1 引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多边贸易合作,商贸流通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体对外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尤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网络零售以及电子商务等流通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商贸流通业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总额逐年增长,2020年同比提升了1.9%,进口总额同比增加了4%,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商贸流通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通过分析两者的动态关系,能够更好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动态影响机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中国商贸流通业现状分析
2.1 商贸流通业总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商贸流通业相关数据可知,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迅猛。从绝对值来看,商贸流通业的产出增加值呈逐年提高趋势,其总量也随之逐步扩大,相较于1998年,2020年的产出增加值增加了十几倍,其增长速度虽然处于频繁波动的状态之下,但多为正值,这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产出始终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之下;从相对值角度进行分析,商贸流通业产值在GDP当中的占比始终相对稳定,但在第三产业当中的占比却有所下滑,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升级的状态,各种新兴产业的涌入,使商贸流通业的贡献率逐渐下降。除此之外,从就业人数来看,商贸流通业在社会以及第三产业当中的就业人数占比处于逐年增加的状态,表明该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商贸流通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1]。
从要素投入方面来看,商贸流通业的劳动投入情况相对较为稳定,多年来始终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尤其是批发零售和餐饮行业,增长趋势更为明显,相比之下,交通运输、仓储以及邮政等行业的劳动投入则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就业人员增长率仍为正值。其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此类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渐提高,部分工作可由机械设备、自动化设备等取代传统劳动力;从资本投入角度来看,批发零售、餐饮以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等行业的资本投入量逐年增长,而且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其中,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初始资本以及期间资本投入量都相对较高;从增长速度角度来看,批发零售和餐饮行业增长速度不如交通运输等行业,但其增长率都相对较为稳定,整体商贸流通业资本投入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从商贸流通业产出绩效情况来看,虽然部分年份相比人均产出值可能会有所下降,人均产出增加值增长比率始终波动,但整体上来看,仍然处于增长态势,而且整体上商贸流通业人均产出增加总量较大,这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整体产出水平处于增长状态。但2009年、2012年等部分年限的产值下降,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仍然存在不稳定情况。
2.2 商贸流通业结构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世界经济形势的转变,商贸流通业结构升级十分明显,批发零售、餐饮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总产值大幅度提升,而且批发零售与餐饮行业的总产值占比也得到了提升,这表明该行业在商贸流通业当中的重要性、作用都有所提高。相比之下,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总产值占比略有下降,这表明该行业的规模与整个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程度相比有所萎缩,但行业产值仍然处于上升状态,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兴起,带动了交通运输、仓储等行业发展,但从整体上来看,交通运输等行业对于商贸流通业的贡献相对较小。深究之下不难发现,此类行业资本投入较高,而绩效转化能力相对较低,这表明商贸流通业内部结构存在不平衡的情况[2]。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而且跨境电商、智慧物流等,在商贸流通业当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加快了商贸流通业产值的增长速率,有效拉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但商贸流通业也存在内部结构不均衡、国际化水平不足、信息技术应用不深入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对于商贸流通业的创新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3 基于国内贸易的商贸流通业与对外贸易关系理论分析
3.1 商贸流通业与对外贸易
商贸流通业能够有效降低对外贸易成本,促进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从对外贸易出口角度来看,商贸流通业在传递国内贸易以及对外贸易市场信息流通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进而帮助国内企业及时、准确地了解国际市场相关信息以及消费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出口商品的供应服务,进而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达到推动对外贸易出口的作用。从对外贸易进口角度来看,国内市场对于国外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技术、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下,商贸流通业当中的跨境电商,有效推动了对外贸易进口,促使国内消费者更加广泛、便捷地购买国际商品,享受多样化服务,有效缩短了国际商品流动时间。除此之外,商贸流通业也极大地推动了各种原材料在国际市场当中的流动和交易,促使对外贸易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3.2 国内贸易的中介作用
新时期背景下,经济发展更加强调其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为促使我国商务贸易在国内市场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国际市场实际需求,以此扩大国内市场贸易规模。与此同时,还应结合实际情况,着重完善相应信息流通渠道、构建完整供应链,以此完善市场配套,以通畅的生产、运输、消费环节,提升进出口能力,为打通国外市场提供坚实支持,并达到以扩大内需刺激外需的效果,更好推动国内贸易以及对外贸易,有效化解复杂经济环境下的挑战,更好地应对市场机遇。基于此,在实际发展商贸流通业的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国内贸易交流效率,扩大国内市场,并以此推动国内市场与对外贸易信息交流,提升信息交流效率和规模,实现信息的良好和高效对接,为对外贸易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3]。
4 商贸流通业与对外贸易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实证设计
在实际展开两者动态关系实证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现有文献资料以及研究成果,基于商贸流通业实际特点,合理确定相应衡量指标,并从全面性角度展开质量评价,以此达到良好的分析效果。结合以往研究以及当前商贸流通业发展实际情况,文章选取货物周转量、网络用户以及快递数量,结合因子分析法,测量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并将其作为自变量。基于商贸流通业自身特点,实际研究过程中,将货物进出口总额作为因变量,并从总规模角度,对我国外贸能力以及发展水平进行测量。中介变量则结合商贸流通业、对外贸易以及国内贸易特点,选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以此分析国内贸易情况。
此外,在控制变量的选择上,外商投资选用了外商直接投资量;我国经济发展指标选择了国内生产总值;在科技创新指标方面,选择了R&D人员全时当量。结合当前商贸流通业特点以及实际运行情况,外商投资额越高,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理念和模式就越能够与国际接轨,实际商品和服务的供应也能够更好地符合国外市场需求,在出口贸易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国内生产总值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当国内生产总值越高时,其自身实力越强,那么其对外贸易活动相对也会更多,对外贸易总额更高;对于科技创新情况而言,人员全时当量投入越多,表明该产业技术水平越高、创新能力也相对更强,因此其竞争实力也就相对更高,在市场当中的地位也就越稳固,有助于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
此次研究以我国2008年至2020年的商贸流通业数据情况为主要依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在实际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使用ADF法检验指标数据的质量以及平稳性,并以此构建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展开计算分析。
其中,X表示自变量,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Y表示因变量,为货物进出口总额,即对外贸易规模;Z表示中介变量,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即国内贸易规模;C表示控制变量,为外商投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员全时当量;t表示年份;α为常数项;β、λ、ρ表示各变量待估系数;μ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γ表示随机扰动项[4]。
4.2 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针对各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对外贸易以及国内贸易等相关变量展开计算和统计,分别计算了因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以及控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得到如下结果:①因变量,对外贸易的均值为24.962,标准差为5.083,最小值为15.065,最大值为32.222;②自变量,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均值为0.123,标准差为0.924,最小值为-1.262,最大值为1.527;③中介变量,国内贸易,均值为26.123,标准差为10.246,最小值为112.099,最大值为40.802;④控制变量,外商投资、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均值分别为1195.235、65.383、355.935,标准差分别为165.707、23.344、96.295,最小值分别为900.330、32.123、196.540,最大值分别为1443.693、100.878、523.450。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知,商贸流通业与对外贸易之间的标准差偏小,这说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两者在时间上整体相对较为平稳,而控制变量的标准差均相对较大,其中外商投资最高,表明我国当前外商投资增长相对较为迅速,其次为科技创新,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投入逐渐增多,而国内经济发展则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
在上述统计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选用皮尔曼检验分析法,对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以及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展开进一步分析,发现在1%显著性水平下,上述变量当中的每两个变量之间均具备正相关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国内贸易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结果。
4.3 检验分析
4.3.1 因果关系检验分析
基于皮尔曼检验法对各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进一步对商贸流通业与对外贸易之间促进作用的因果关系展开检验分析。因果检验分析过程中,采用了格兰杰检验法,检验计算结果如下:①假设自变量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并非因变量对贸易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统计量为3.625,概率值为0.093(10%显著性水平);②假设因变量,不是自变量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格兰杰原因,统计量为11.625,概率值为0.009(1%显著性水平)。上述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0%显著性水平下,商贸流通业是对外贸易的格兰杰原因;1%显著性水平下,对外贸易也是商贸流通业的格兰杰原因;即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某一项内容的波动和发展会对另一项产生影响,能够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5]。
4.3.2 主效应检验分析
主效应检验分析是针对两者互相影响的动态情况进行分析,对此,采用了OLS回归模型,根据公式lnYt=α0+β0lnXt+λ0ilnCt+μt+γt,以及时间固定效应展开回归分析,并进一步进行稳健性检验。根据计算结果可知,OSL模型以及稳健性检验模型回归拟合结果相对较好,而且实际计算过程中发现,各变量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这说明模型回归结果较为稳健。结合上述模型可知,模型当中的系数在不同显著水平下均为正数,这也说明了商贸流通业、外商投资等相关变量,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均具有积极作用;从系数大小方面展开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情况对于对外贸易规模的影响相对较大,其次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主效应检验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上述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证实了商贸流通业发展对于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
4.3.3 中介效应检验分析
基于商贸流通业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回归分析情况,进一步展开中介效应检验分析,用于验证上述理论分析当中国内贸易的中介效应作用。在此过程中,主要分析公式为:①lnZt=α1+β1lnXt+λ1ilnCt+μt+γt;②lnYt=α2+β2lnXt+ρlnZt+λ2ilnCt+μt+γt。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检验,以此分析国内贸易在商贸流通业以及对外贸易动态分析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影响效果,以此为两者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策略支持,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根据OLS以及GMM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拟合情况较好,而且各变量的正负性相同,数值差异不大,并且计算结果表明回归分析稳健性较好,结果可信。得到的详细分析结果如下:①当处于不同显著水平时,商贸流通业发展对于国内贸易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控制变量当中的外商直接投资量、国内生产总值、R&D人员全时当量,对于国内贸易发展都具有正向推动作用;②在引入国内贸易作为控制变量之后,商贸流通业发展对于对外贸易影响仍然十分显著,而且商贸流通业以国内贸易发展为中介,有效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国内贸易的中介效应得到有效发挥。此次研究结果证明了上述理论研究中,国内贸易在商贸流通业与对外贸易动态关系当中的中介作用。
4.3.4 稳健性检验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结果,通过GMM模型回归分析,表明此次研究结果均具备较强的稳健性,满足实证分析要求。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更换变量的方式,进一步展开稳健性检验分析,以此确保实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此,需将自变量因子,由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转变为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产值总额,然后再按照上述分析流程,运用OLS模型、GMM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展开计算分析。经分析,发现此次实证研究结果与首次研究结果相同,即各变量系数正负性以及大小差值等仍然具有相同规律。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稳健性分析结果并非偶然,实证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以及可靠性。
4.4 发展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可知,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对外贸易规模,并且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协同效应。而且在此过程中,国内贸易也发挥了中介作用,商贸流通业可通过国内贸易规模的扩大,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此次研究结果有效证实了理论研究结果,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结合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提出如下发展建议:①借助当前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发展优势,要推动商贸流通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以此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达到提升流通效率的目标,以便于商贸流通业对于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②加强对于国内经济情况的重视,着重推动内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方面,应提高国内企业对于外商的吸引力,加大外商投资;另一方面,加大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着重推动科技创新,以此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并借助对外贸易与商贸流通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带动商贸流通业发展。③基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双循环发展体系,帮助国内企业尽快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与商贸流通业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格局。④针对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内部不平衡问题,构建城镇化流通体系,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加强政策支持,以此提升行业发展效率,推动其向着市场化方向进一步发展。⑤着重提高信息化水平,积极运用云计算、电子标签、无人机、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同时加快商贸服务业以及对外贸易的信息流通速率,促进商贸流通业实现现代化发展[6]。
5 结论
综上所述,文章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入手,以我国2008年至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信息为主要依据,针对对外贸易与商贸流通业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中国内贸易的中介作用。在此次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了回归分析法、格兰杰分析法等,对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对外贸易、国内贸易、外商投资、科技创新以及经济发展等因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了详细分析和探讨,证实了商贸流通业与对外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促进作用,以及国内贸易的中介效应。最终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发展建议,包括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增加外商吸引力、构建城镇化流通体系等,对于商贸流通业、对外贸易以及国内贸易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形成双循环发展体系及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唐永钟,陈蓉.扩大开放背景下对外贸易与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2(20):26-29.
[2]周欣.商贸流通业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2(26):27-30.
[3]张娟娟,王会宗.物流业与商贸流通业协同发展:文献综述与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13):25-28.
[4]邱志萍,廖秋敏.中国商贸流通业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的耦合机理及时空分异[J].企业经济,2019,38(4):123-131.
[5]王刚.商贸流通业结构升级与我国对外贸易相关性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9(7):117-119.
[6]廖秋敏,邱志萍,刘雪莲.国际贸易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2004—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J].商业经济研究,2019(3):127-129.
[作者简介]田美娜(1983—),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