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张虎 邵静
【摘 要】记忆育德强调通过记忆和传承来培养品德,记忆育德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记忆和传承。记忆育德课堂包括寻找记忆、重构记忆和再现记忆三个教学流程。功能课程记忆、物型课程记忆和仪式课程记忆是构成记忆育德课堂课程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记忆育德;教学流程;课程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5-0015-03
【作者简介】1.朱张虎,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2)科研员,高级教师;2.邵静,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2)科研员,高级教师。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记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在道德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记忆育德强调通过记忆和传承来培养品德,通过课堂教学让德性成为个体行为和思维的一部分。
一、记忆育德课堂教学流程
记忆育德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回忆中吸取教训,从而提升道德判断力,指导未来的行为。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我们梳理了以下教学流程(见表1)。
1.寻找记忆
记忆育德课堂的第一流程是寻找记忆。教师围绕课程内容,通过寻找记忆活动,找到学生德性发展的起点。寻找记忆教学环节的任务包括经验展示、生活述评和情境演绎。
学生的已有经历塑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引领学生回顾已有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找到记忆育德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回忆经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学习和成长的契机。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能来自一次愉快的旅行、一次失败的尝试,或者是一次成功的经历等,这些回忆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集体回顾这些经历,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初步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和信念。
生活述评是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成长历程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记忆进行整理、表达,同时也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环境。在生活述评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进行描述和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美好的时光或者反思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这种自我反思和表达的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当学生对某一课程内容缺乏生活体验时,教师可以设置情境演绎活动来引导。在情境演绎活动中,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亲身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和价值认知上存在的问题。
2.重构记忆
在学生回顾、表达和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价值澄清,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主动构建符合德性要求的正确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重构记忆教学环节的任务包括德性求源、迷思辨析、价值确证。
一是德性求源。教师引导学生从德性层面反思已有记忆,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通过回顾和自我审视,学生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道德困境或者行为偏差,从而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在成长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而德性层面的思考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是迷思辨析。部分学生会对已有记忆产生价值迷思,此类迷思可能源自个人经验、社会环境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记忆育德课堂可以通过价值辨析活动来引导学生讨论和反思。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教师可以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辨析。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自身认知和行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从而形成更加全面和成熟的思维方式。
三是价值确证。从教学环节看,正确记忆只有在被正确运用时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教师教学应架起将记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支架。教师可通过组织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价值确证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记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加深认知。
3.再现记忆
教师对记忆育德情境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记忆、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较为持久的课程记忆。从教学过程看,记忆育德情境的设计与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德性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德性的实践价值,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再现记忆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包括记忆固着、系统联想、问题解决。
一是记忆固着。记忆固着是指通过新情境探究引导学生建立情境分类意识,将情境的类别与记忆建立关联,形成相对固定的记忆。对情境形成分类意识,有助于学生将课程内容系统化,形成更为清晰和具体的记忆图谱,提高记忆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当遇到类似情境的问题时,学生可以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二是系统联想。系统联想包括记忆系统的调用及记忆应用后的评估。记忆系统意味着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存储和检索他们已有的记忆。通过学科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记忆网络,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三是问题解决。德性是一个人品德和行为的表现,是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时所展现出的美好品质。记忆育德课堂注重将记忆与德性相结合,强调应用正确的记忆,通过正确的记忆来塑造学生的品格。
二、记忆育德课堂的课程支持系统
课程支持系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记忆育德课堂教学。功能课程记忆、物型课程记忆和仪式课程记忆构成记忆育德课堂的主要课程支持系统,记忆育德课堂应当主动构建并持续改善上述三重课程记忆。
1.改善功能课程记忆
在记忆育德课堂中,功能课程记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知识。记忆育德课堂将抽象的道德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道德知识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这些知识,并将道德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记忆育德课堂中,教师应注重持续改善功能课程,不断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发展功能课程。
2.构筑物型课程记忆
记忆育德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教师应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形成美好的记忆。
物型课程是记忆育德课堂的重要课程支持。从记忆育德课堂看,物型课程既可以是学校的空间布置等环境课程,也可以是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等项目活动课程。通过物型课程,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和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物或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体验来理解,从而巩固记忆功效,提升道德品质。
3.创设仪式课程记忆
仪式课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的仪式活动,可以让人们接受和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德性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仪式往往是一个群体共同参与的活动,通过仪式,群体成员可以共同经历和分享特定的事件和情感。这种集体记忆不仅可以加强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还可以传承和弘扬群体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正确价值观念。在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等仪式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共同庆祝和纪念,形成集体记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仪式课程能够巩固学生的个人记忆,帮助学生形成集体记忆,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品德。
总之,记忆育德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需要教师科学理解学科课程标准,正确处理课程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在实施国家课程与开发学科育德课程上求得平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杜京容,刘大伟.图书馆记忆的内涵、价值及建构[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3(10): 13-19.
[2]马斌.物型课程:化万物以育人[J]. 人民教育,2019(9):54-59.
[3]刘大伟.办一所留在儿童记忆深处的学校[J].江苏教育,2023(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