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滕之先,南京市钟英中学教师,高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992年走上教育岗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30多年。曾获南京市“斯霞奖”、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先进教研组组长等荣誉。担任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语文学科课程基地负责人,主持、参与多项省级、市级课题研究和项目建设,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教育实践·
【关键词】内外兼修;守正拓新;读写融合;学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5-0083-04
走上语文教学之路,不觉已逾30年。这些年,语文教育改革经历了从“双基”“三维课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向,个人成长与语文教改的发展同步行进。其间我有过不少困惑,但没有产生职业倦怠,没有盲目跟风。30多年的从教路,我始终追求“内外兼修,守正拓新”的语文教学之道。
一、既要“慧于中”,也要“秀于外”
我刚刚走上讲台时,语文课程仍普遍施行“双基”教学。在我看来,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增长能力,又要使学生喜欢语文,这样的课才算是好课。这是我教学生涯朴素的起点。为了上好课,我一定先独立备课,不看任何参考资料,不听任何人的意见,在吃透文本、心里有通透感之后,再去查看备课资料、参考别人的意见。这是我一直坚持下来的“笨”功夫,也是我练内功的基本方式。这样练内功耗时多,但收获大,更重要的是备好课后再走上讲台,心里很踏实。
我对缺少思维穿透力的师生对话不敢苟同,不想让语文教学变成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总想上出别开生面但又不是猎奇取巧的语文课。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让整个班级变成了乐园,在快乐学习中,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都实实在在地进行着。上好课,反复打磨很重要,课在打磨中变得凝实、精粹、灵动。从教以来,很多前辈、同事给我许多指导、帮助。其中,南京市语文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袁源老师的长期指导对我影响最大,让我受益良多。在袁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语文课既要上得扎实,又要与学生合拍、共振,做到收放自如、舒卷从容。
练好内功,不能复制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三维课标”理念下,我执教《背影》时,带着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逐渐理解“父爱子,子怜父”的真挚情感。2022年版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理念后,我再教《背影》时,引导学生在文学阅读情境和日常生活情境之间“走”几个来回。在文学阅读情境中,学生对作者的情绪感同身受,达成“共情”。在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我让学生回到日常生活情境,回想自己父母的不容易,再与父母换位思考,然后去体会文中父亲承受的艰辛。这使学生能深切体会凝聚在“背影”中的人生况味和复杂情感。由此可见,情境教学不应只用单一情境,不应浅尝辄止,要善用组合情境,产生以境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的联动效应。
只练好内功是不够的,语文教师更要内外兼修,不但“慧于中”,还要“秀于外”;不仅要达到为人师表的一般要求,还要符合言语表达的特别要求。教学语言要与教学内容、对象相匹配、相契合,有感染力、亲和力。要把握好“俗”与“雅”的度,既贴近学情,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在《大雁归来》导入环节,列举了唐代诗人郑谷因为咏鹧鸪而得到“郑鹧鸪”的雅号,南宋词人张炎因创作《解连环·孤雁》而被称为“张孤雁”等文坛佳话,让学生感受到人和鸟可以如此亲近。这便是用文雅的教学语言来达到效果。板书是“秀于外”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好的板书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梳理所学内容的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我对自己板书的要求是必须写规范汉字,板书有理有据、有序有法,主要采用楷书、行楷字体,简洁凝练,纲目分明。我将板书分成主体和辅助两部分,有时辅之以简笔画,形式新颖多样。在南京市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中,我执教了一篇课外作品《次韵秦太虚诗帖》,这是苏轼诗歌、书法合一的作品。我在课上模仿苏轼的书法风格,用毛笔板书,强化学生对诗帖的直观体验。这种板书方式在教师中也产生了良好反响。
我也要求学生内外兼修。“内”,指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外”,指向语文的工具性。我教育学生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时,更要领会汉语的精美、优雅与丰厚,否则,我们就会在自己的祖国成为“异乡人”。
二、融会读和写,贯通古与今
读写融合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提出读写深度融合的新要求。我认为,实现读写深度融合需要守正拓新。守正,是恪守传统正道;拓新,是探索、开拓新的思路、方法。守正是前提,拓新是目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传统理论、方法经受了千百年检验,可择精髓而用之。对“写作介入阅读”等国外新理论、方法,要三思而后选用。例如,“文本细读”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已经衰落,作为文学批评方法的“文本细读”和语文教学的“文本细读”,内涵有何异同?适用范围如何界定?这些问题都需要反复审问、慎思、明辨。再如,个性化自由写作和传统模仿写作,哪种方式效果更好?有调查研究表明,一味强调“个性”“自由”写作,效果不佳;而以范文作为写作教学内容,效果较好。我也有这方面的经验:让学生写学农方面的作文,模仿之作总体上比自由写作更好。其中,模仿汪曾祺《葡萄月令》的《红薯月令》这一篇写得尤其好。无论是传统的理论、方法还是新的理论、方法,都要采取省思、借鉴的态度,贯通古今、守正拓新比刻意求新更为妥当。
我总结的读写融合原则如下:读,激发写作欲望,为写作聚集材料,酝酿思想,提供方法;写,培养阅读兴趣,引发阅读拓展,展示阅读收获,检验阅读效果。我坚持采用读写融合小练笔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学习仿写》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从课文中找精彩语段仿写,启迪学生开发“仿写系列”:仿写连贯动作、尝试全篇仿写、仿写变通创新……再引导学生从课外语料中学仿写。我在金圣叹《消闲四品》33则“不亦快哉”中精选几则让学生仿写,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了。学生写出很多有意味的佳作:“与友相约,雨中打球。滴滴水珠,朵朵水花,伴我上篮。不亦快哉!”“看宁静夜空中极光如彩带翻飞,如永不停歇的舞者。不亦快哉!”真是把生活写成了诗。之后,我将多读多写和精读精写结合,鼓励学生多酝酿、构思,若没有新的或更深的感受,就不要仓促下笔。
还有一种形式的读写融合,是阅读和汉字书写的融合。在我看来,亲手书写才能真切体验汉字独有的节奏感、连绵的气韵、活泼泼的生命情感律动。我利用教材中的书法资源,促进汉字书写和阅读融合。课文(古诗文除外)后面“读读写写”中的字词是由硬笔书法名家丁永康先生书写的,不少教师对此不够重视,让学生简单机械地读写了之,殊为可惜。我在阅读课中,先让学生自主认读,再选取笔画、结体比较典型的字加以欣赏,体会丁永康先生书法的点画遒劲、舒卷得宜、法度严谨的风格,然后当堂用方格本对照临写一两遍并简评。字词认读、书法欣赏和汉字书写就融合在阅读课中完成了。执教《大道之行也》时,我在课堂上展示孙中山书写的《大道之行也》书法作品,使学生在诵读、欣赏中认识到大同理想是千古以来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执教《沁园春·雪》时,我一上课就展示毛泽东的手书墨迹,让学生直观感受词作的大气磅礴和豪迈情怀。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后抄写或默写诗文,就自然能认真书写,用情书写。
我指导学生创作诗词,先求守正入格,在入格的前提下写出独特经历和情感体验就是拓新。我有一个梦想:在我教的学生中,能有学生用一手好字写出自己创作的好诗词。
三、学中研,研中学,且行且思
我一直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不读书,无以教。我读了不少深奥的作品,包括文学作品、教育理论和科普著作。也许我的精神世界永远无法超越这些作品,但我还是挺直脊梁与之对话,在阅读中经历思想的激荡,教学的创意也会不断涌现。我经常听课、评课,和老师们共同学习研讨,切磋教学艺术。2021年以来,我带领学校语文组,依托北部校区的曾公祠(祭祀清末名将曾国荃的专祠)开展江苏省语文学科课程基地项目建设,打造“中华传统文化36课”(以下简称“36课”)。“36课”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5个环节:写字评字、汉字溯源、字有内涵、字连内外、字里人生。我们从中华优秀文学作品中精选与“36课”相关的诗文作品、名人事迹等作为教学内容,尝试将听说读写、绘画表演、合作探究相融合,以语文学科为主导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有机融入书法、美术、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并将“36课”由校内的文学艺术课堂延伸为校外文化行旅的课堂。
多年来,我参与了南京市秦淮区语文教研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周正梅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在“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文本阅读范式及优化路径实践研究”“‘趣教趣学‘部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实践研究”及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开发‘小创造力: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育人新探索”的研究中,我的专业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课题组、项目组便是强大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专家引领给我很多启发和教益——“三层级阅读教学”研究让我对阅读的各个层面以及子系统更加明晰;我对大单元教学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对其可行性有了自己的见解与反思;关于写作支架,我认识到教师要给学生搭建支架,但是,当学生已经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时,就要逐渐拆除支架。
2022年起,我全程参与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历次活动,承担了子项目的研究任务。2023年4月,我开设了跨学科学习研讨课《带上她的眼睛》。这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的方式阅读科幻小说,构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创造性关联。我体会到教学研究不能停留于教学实践的呈现梳理、归纳总结,更要下大气力再提炼、再挖掘、再认识,要对最有价值的部分充分地、有逻辑性地钻研。我们寻找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来表达教学主张,从自圆其说到同研其说,再到共建其说,不断丰富、完整和深刻。我也在研究中不断实践、思索,正思考采用“双翼展开,多元交汇”的课堂结构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双翼”即语言实践和文化积累,“多元”则涵盖师生主体、思维方式、课堂活动形式等多方面因素,引导学生学“活”的语文、有根的语文,从而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目标。
我也承担培训其他地区教师的工作,曾远赴新疆阿勒泰、青海玉树等地培训指导,得到当地教育局和教师的高度肯定。2016年,在袁源老师的带领下,我参加了人教社组织的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试教工作,使我得以成为最早研究统编教材的一线教师中的一员。在全国各地逐步实施统编教材教学的前几年,我到河南新蔡、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临汾、湖南衡阳等地进行培训。在这个行程中,我和各地语文教师研讨,自己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30多年过去了,我没有长路漫漫的感叹,那份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不减当年。我以“内外兼修,守正拓新”担起了一份责任,这份责任就是:在教学中以文化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