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理路*

2024-06-13 18:47:21李慧刘江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李慧 刘江

【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五育并举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切入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强化课程意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精心组织课程实施,注重过程评价。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核心素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5-0079-04

【作者简介】1.李慧,江苏省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教学研究和职教管理;2.刘江,江苏省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淮安,223200)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研究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国家层面文件的陆续发布,对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及其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成为热点,很多专家学者对劳动教育的历史变迁、内涵、理念形态、系统构建、哲学思考等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对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劳动等易混淆的概念也都作了辨析,为进一步研究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为例,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分析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探索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路径。

一、高职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1.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8个基本点之一的劳动意识,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1]学校通过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能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2.劳动教育是促进五育并举的重要途径

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对劳动的主观看法和价值取向,简单地说,是人们对劳动认知层面的主观认识。[3]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作用。劳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劳动价值观,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检验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育为生产劳动提供科学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4]劳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关键途径,甚至是最主要、最根本的手段。劳动教育要贯穿、渗透于一切学校教育之中。学生通过劳动强健体魄,懂得“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的哲学道理,厚植互帮互助、合作共赢的劳动情怀,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含义,进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3.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切入点

高职院校要以专业发展和职业面向为逻辑切入点,把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融入职业素养培育要求之中,为学生走向社会作必要准备。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比起单纯的说教,其效果要好得多。生活劳动、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习惯,提高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培育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兴趣和意愿,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理路

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体,在劳动中开展教育,在教育中融入劳动,是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方式。高职院校可采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整体优化课程设置,灵活开展劳动教育。[5]

1.突出劳动素养,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突出劳动素养要求,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形成一、二、三课堂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其中,第一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劳动素养基础性课程,包括劳动理论、“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必修课和劳动创新、职业发展等选修课;第二课堂以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服务意识,开设公共服务、社团服务等选修课程;第三课堂侧重于生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开设专业实训、企业见习、顶岗实习、创新创业等课程。第三课堂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劳动文化氛围。

2.强化劳动实践,优化课程内容

依据劳动素养要求,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认知、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岗位实践劳动、社会服务劳动等方面。[6]

劳动认知是影响人的劳动精神、劳动态度的重要因素,其认知程度也影响着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劳动教育应把劳动认知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18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历史、特征,懂得劳动是人生的第一教育。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的观念,让学生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为榜样,学会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和实现自身价值。

生活劳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班级或学校的卫生、园林绿化工作,开展劳动主题班团队活动等;要求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主动打扫、整理、美化房间等。

生产劳动课程主要包含生产实践、加工制作、考察活动等内容。高职院校的生产实践有作物育苗、果蔬栽培、园林修剪、采摘收割、宠物养护、食品烹饪、简单工业劳动等内容。加工制作课程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开展,如农林类院校安排艺术插花、标本制作等内容,理工科类学校安排创意设计、电器维修等内容。劳动考察活动包括农耕文化、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社会调查等。

岗位实践劳动为学生融入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并体验职业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7]19岗位实践劳动课程包括专业实训、考工考证、顶岗实习、劳动周、职业体验等,学生可提前了解职业生活,初步建立职业劳动与自我的关系,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人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生产劳动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劳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其他人的需求。[7]19通过社会服务劳动建立与他人、社会的联系,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劳动课程主要包括公益劳动、义务劳动、勤工俭学劳动,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服务社会,为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3.提升劳动能力,精心组织课程实施

《纲要》指出:职业院校要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选择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项目,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

高职院校应根据劳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等特征安排课程教学计划,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必修课可开设32学时(2学分),其中,劳动教育理论课16学时(1学分),结合军训和入学教育开设一周劳动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参与宿舍清洁、收纳整理,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让学生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劳动。选修课可开设32学时(2学分),其中,结合专业课程开设16学时(1学分),主要是生产劳动与社会服务劳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学校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专业生产劳动,如参加社区建设、环境保护、交通引导、农民丰收节等;依托实习实训,定期组织开展公益性劳动。另外,结合毕业实习开设16学时(1学分),主要是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企业实践、技能竞赛等,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按“专题讲座+专题实践”的理实一体的方式进行。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纳入劳动教育队伍,将“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请进课堂,招聘或培养专职劳动课教师,形成思政育人、技能育人、榜样引领育人的劳动教育模式。学校应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类劳动实践平台,建设体验式、参与式劳动基地。如以社团活动为核心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志愿活动为核心的校外实训基地,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劳动技能培育基地,以顶岗实习为核心的全方位锻炼基地等。

4.锻造劳动品质,注重课程评价

《意见》指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认知情况的考核。评价不是再现知识和表现技巧,而是观察学生劳动任务的执行或完成情况。劳动素养考核要突出过程性,重点考核日常劳动技能与素养、服务性劳动技能与素养及生产性劳动技能与素养。学校可以参照劳动教育研究中心的《劳动素养培训测评标准》,采用“劳动档案记录袋”评价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劳动业绩证据记录。教师根据“劳动档案记录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切实做到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以生产性劳动业绩证据记录为例,学生要完成社会调研、创业体验、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某一方面的劳动任务,并详细记录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工作中增强职业基本意识,评估能力点包括规则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包容意识等7项;二是在劳动协作中完成任务,评估能力点包括合作计划、完成任务、合作成效等3项;三是创造性解决问题,包括提出方案、实施方案、评估改进等3项。学生按照这三个方面的13个能力点,自我评价完成情况,指导教师评估是否合格,第三方就学生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技能与素养,以及对该项劳动任务完成的效果进行具体的评价。

总之,全面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关键在于落地生根,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横向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纵向贯通,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只有聚合各方力量,突出劳动教育的课程化意识,才能形成凝聚力,开创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杜建青.劳动“全方位”就业新样态[J].小学教学参考,2021(11):82.

[2]刘钊熠.“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1):6.

[3]缪昌武,胡剑虹,王士恒.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209.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前言11.

[5]傅小芳,王琼.大学生劳动教育手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18.

[6]孟献军.中小学劳动课程中劳动项目的规划与设计[J].福建教育,2022(9):22.

[7]李绪明.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20(5):18-19.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7:51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49:28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36:39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0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