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瑜珠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包含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生活智慧等多方面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班级德育工作,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其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方式不仅对学生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对社会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班主任 德育工作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49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德育工作应全面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班级德育工作中的融入,成为关键的教育策略之一。通过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智慧,初中班主任可以将其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智慧融入德育教学中,从而丰富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认知。此举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因此,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班级德育工作中,是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
一、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深刻而复杂,尤其在初中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生活智慧,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班级德育工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实践。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孝道、忠诚、礼仪等,对学生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吸收这些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通过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理解到尊老爱幼、敬师重道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这些美德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智慧和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哲学,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
在初中生活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自我,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在社会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戏剧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也成为德育的重要工具。通过参与这些艺术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道德理念和生活态度,如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等。在进行德育工作时,班主任需要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智慧和内涵以适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融入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价值观的灌输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道德素养。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班级德育工作紧密相连,通过合理的融入和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班级德育工作时,深入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一项重要而必要的工作。
二、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原则
1.原真性原则
在初中班级德育工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原真性原则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在向学生介绍和解读传统文化时,必须忠实于其原始的精神和价值观。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从最真实、最原始的角度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或历史故事时,重点不仅仅在于文字和事件本身,而在于这些文化元素所体现的深层次价值观和生活哲学。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孝道、礼仪、诚信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学会如何将这些价值观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原真性原则的遵循,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能增强其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责任感。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确保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班主任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原真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化教育,是促进德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策略。
2.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要求班主任在选择和设计教育内容时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阶段,确保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与其实际理解能力相匹配。例如,通过选择适合初中学生理解的经典故事、成语、历史人物等,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道德理念和生活智慧。此外,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是适宜性原则的体现。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故事讲述、艺术创作等,可以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同时,班主任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分复杂或抽象的内容,以免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或兴趣索然。遵循适宜性原则,有助于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深刻又易于接受,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强调,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深入体验和理解这些文化精髓。例如,班主任组织学生参与书法、绘画、戏剧等传统艺术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到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对其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此外,实践性原则还鼓励将传统节日、礼仪习俗等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和活动中,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能够促进其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总的来说,通过实践性原则的贯彻执行,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学会将这些文化价值和智慧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4.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强调,虽然传统文化本身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寻求创新的方式来呈现和传授这些文化元素。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等,来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在互动和体验中加深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班主任也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解读和应用,从而让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设计与时俱进的课程和活动,如模拟古代礼仪的角色扮演、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问题的联系等,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因此,班主任积极寻求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方式,对于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既能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策略
1.融古涵今,传承智慧
德育工作涉及多种教育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班主任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深入探讨与学科有关的古代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作品和资料,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智慧。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古代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还能引导其思考如何将这些准则应用于现代生活。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可以组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如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的体验课程。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加深其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另外,班主任可以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庆祝仪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内容可以包括制作传统节日食品、学习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倡导学生在班级中实践古代的礼仪规范,如行礼问好、尊敬师长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还能让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智慧。通过这些具体措施,班主任能够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仅传承了文化的精髓,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创意展现文化魅力
班主任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方法,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此,班主任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创意和艺术的方式深入体验和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组织创意写作和绘画比赛,鼓励学生以个性化的视角解读传统故事或诗文。学生可以将古代诗词或故事改编成现代语境的小说或漫画,这不仅能够提高其文学和艺术素养,还能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戏剧表演或舞蹈编排,以此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学生可以自编自导以传统节日或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戏剧,或者创作融合传统舞蹈元素的现代舞蹈。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还能让其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此外,班主任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化节或特殊活动日,设置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展览或体验区。比如,设置一个传统节日的体验区,让学生参与制作节日食物、手工艺品,甚至模拟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这种亲身参与和体验能够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这些创意丰富的活动,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接触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科技辅助融合传统文化
班主任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在线教育资源来辅助教学。例如,使用教育平台如“学堂在线”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相关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学习传统文化。这些平台上的课程往往包含丰富的视频讲座、互动问答和在线测试,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并且,班主任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软件,如PPT等指导学生制作关于传统文化的演示文稿。学生可以通过搜集相关信息和图片,制作关于古代文学、历史或艺术的演示文稿,并在班级中分享。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培养其信息整合和表达能力。此外,班主任可以组织线上的传统文化挑战和竞赛,如在线答题、制作传统文化主题的多媒体作品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促进其在科技应用中的创新思维。这些更加贴近教学实际的科技手段,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其在信息技术运用和团队合作方面技能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利用了现代科技的优势,又贴合了教学的实际需要,有助于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4.项目式学习深化认知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比如可以设计和指导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项目可以围绕传统节日、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设计。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项目,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节日如春节或端午节,研究其历史背景、传统习俗和现代实践。学生需要通过搜集资料、采访、实地考察等方式,完成一个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研究报告。另一个项目可以是关于中国古代名人的研究。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如诗人杜甫或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古人的生平、成就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这种项目学习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还能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班主任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手工艺或民间艺术的制作。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并制作中国结、剪纸或陶艺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其体验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最后,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例如,设计一个项目,让学生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如服装设计、建筑设计或数字媒体创作。通过这些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入探索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培养其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够促进学生在多方面的能力发展。
总之,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班级德育工作,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丰富的历史遗产,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资源。德育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需要创新和细致的教育方法,旨在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结合传统与现代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其文化自信;实施多种教育策略,不仅有助于弘扬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对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探索和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孙玫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策略研究》,《学周刊》2023年第33期。
[2] 任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路径研究》,《语文建设》2023年第15期。
[3] 王先芝、张瑞杰《浅谈德育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渗透》,《新课程研究》2022年第17期。
[4] 刘建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探究》,《智力》202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