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活教育”目的论的思想内蕴与现实启示

2024-06-12 17:25
教育评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活教育陈鹤琴目的论

●白 洁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1],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重要密码。教育目的是指引教育革新方向、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教育目的具有时代性和持久性,一方面,教育目的以时代课题和现实境况为依据,以培养时代所需的“新人”为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另一方面,要辩证地看待过去的教育目的,取其精华,深化对新时代教育目的的理解。陈鹤琴亲历了中国内忧外患、备受欺压的屈辱时期,见证了旧教育死板固化、束缚人才的落后状况,结合求学期间接受的西方教育思想,创建了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1948年根据时局变化调整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为核心的“活教育”目的论,为教育革新和育人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现代化”“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教育目标,与陈鹤琴“活教育”目的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新时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南。

一、“活教育”目的论的生发溯源

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目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厚的历史性,他立足中国当时内忧外患的现实境况,继承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探寻能改社会教育风气的“活教育”。作为杜威的学生,陈鹤琴系统掌握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并对其进行中国式的阐释和融合,形成了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为核心的,具有中国近代教育特色和需求的教育目的论。

(一)中国深陷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

中国深陷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是陈鹤琴“活教育”目的论生成的现实缘由。从外因来看,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整个社会民不聊生,人民的基本生活遭受重创,教育事业发展受阻。在抗日战争非常时期,国民政府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2]“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3]的教育方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但是容易造成只谈理论、不问实际的现象。陈鹤琴明确反对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要求改革教育以适应战时需要。从内因来看,民国内部军阀混战、社会动荡,蒋介石数次发布整顿学风的命令,要求教育不得干涉政治,提出要以革命手段整顿学风,实质上是为了镇压学生运动,控制师生的思想自由,使得教育成为培养“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空谈家的事业。同时,蒋介石建立并推行“训育”制度,重新提倡“四维八德”,国民政府每年要颁布数十个有关训育的法令法规以严格管理和控制教育过程,强制学生学习“礼义廉耻”,背诵《青年守则》等等,这些训育举措使得教育教学系统死板、繁琐、陈旧,进一步强化了专制独裁统治,损害了教育应有的社会价值。基于此现象,陈鹤琴根据陶行知对传统教育为“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批判,提出要“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4]的教育要求,他提倡要改变当时“死气沉沉的腐化的教育”,开展“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又生气的教育”,并以此为目标不断探索、开展实验。1941年,在前期思考、探索和实验的基础上,陈鹤琴有了较为成熟的“活教育”思想,提出了具有基础性指导作用的“活教育”目的论,即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5]为教育目的,开创了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活教育”思想。

(二)爱国与做人相统一的优秀传统

爱国与做人相统一的优秀传统是陈鹤琴“活教育”目的论生成的历史缘由。家国情怀是刻在中国人血液中的精神品格,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国主义的传统。孔子曾提出“乐道立志”“身体躬行”,教导君子立报国志、践报国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体现了每个人都有保卫家国的义务和责任。岳飞的“精忠报国”、苌弘的“碧血丹心”、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中国历朝历代仁人志士舍家卫国的真实写照,是家国情怀的淋漓呈现。《礼记·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要求,以家国情怀为核心,从自我规范、自我完善、提高自身修养道德,到整治家政、建设家风、追求家庭和睦团结,到治理国家、处理国事、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再到安抚百姓、为国为民、平定天下实现大同,对做人做事、成人成事提出总目标和总纲领。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爱国、卫国、护国、强国作为培养志士、衡量英雄的重要标准,把爱国作为做人的必要原则,培养了一代代舍身为国、英勇护国、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和道德教育激励和指引着历代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爱国爱民之路。陈鹤琴着眼中国千疮百孔、落后挨打、备受侵略的现实,痛彻呐喊要发挥教育的教导育人作用,延续爱国传统,继承做人原则,教育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乃至做“现代世界人”。

(三)杜威“教育目的论”的深刻影响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是陈鹤琴“活教育”目的论生成的理论缘由。活教育并不是一项全新理论和思想体系,陈鹤琴曾说:“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6]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曾一度风靡中国。杜威“教育目的论”的本质是“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强调教育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他指出:“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7]正因如此,教育没有固定永恒的目的,不能从教育外部给教育预设目的和制定标准,只能根据教育过程的自身发展规律和生长走向来开展教育的相关研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指教育无目的,而是强调在教育过程本身之外没有目的,教育本身就是它的目的,即教育只有内在的目的,就是“生长”。杜威在谈及教育目的的本质特征时,在“教育即生长”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要求教育目的必须是在对教育活动对象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提出的,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继续学习、继续生长的内在目的。基于此,杜威进一步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充分肯定了儿童的天赋和本能,又强调儿童的可塑性,要求儿童在社会生活经验中进一步得到生长,实现其天赋和本能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适应社会需要,成为社会的人。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汲取了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教育理念,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进行了民族化、时代化的解读和创新,形成了具有革新性的“活教育”目的论,为当时的教育界提出了新思考,提供了新方案。

(四)陈鹤琴的教育经历和思想素养

陈鹤琴的教育经历和思想素养是其“活教育”目的论生成的个体缘由。陈鹤琴幼年遭遇家庭变故,家境贫困艰难,在家人的支持下,他的学业才得以延续。陈鹤琴1914年从清华学堂毕业后就赴美留学,经过学医还是学教育的自我思考与自我审视,他坚定了“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8]的人生志向,正式开启了他扎根教育事业的人生之路。在美国,陈鹤琴先后就读于霍普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陈鹤琴较为系统深入地学习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之后反对固化死板的旧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成为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学成归国后,由于共同的求学经历和教育追求,陈鹤琴与陶行知关于教育的许多想法不谋而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给了陈鹤琴以启发,其重视儿童经验与生活的观点与开展教育的方法也给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提供了灵感和动力。陈鹤琴出于对儿童的关怀和对教育的热爱,致力于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他数次去往欧洲、苏联进行教育考察,1923年,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并且以自己的儿子为实验对象,探索并总结了一系列儿童教育、家庭教育等经验,这些经历是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生发依据和理论支撑。

二、“活教育”目的论的内涵意蕴

“活教育”目的论从做人的角度出发,兼顾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现代世界人四个层次,由浅入深、由小及大、层层递进。陈鹤琴将“做现代中国人”的要求具体化为“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五个条件,从幼年儿童开始进行一体化的道德培育,依据学段差异和阶段规律制定针对性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形成了系统丰富的“活教育”目的论内蕴。

(一)以“3+1”做人为核心,明确“活教育”目的

陈鹤琴着眼内忧外患的现实局面,明确提出培养今后复兴民族的新兴力量对于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但是当时的传统教育内容固化、形式死板、目标短浅,丧失了教育的本质价值。基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和对教育经验的总结,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表明这是终身致学的目的。1948年,陈鹤琴进一步丰富了“活教育”目的论,将其优化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9],世界人既包括现代中国人的要求,又包括融入世界、关照世界的追求。从“做人”到“做世界人”,陈鹤琴“活教育”目的论的四个层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别体现了育人的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全球性特征,为现代教育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目标指向。

“做人”是从社会性角度出发提出的教育目的。马克思曾指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10],并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体现了社会性在人之为人中的标志性地位。社会性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属性,人自出生起就生活在社会之中,以社会人的身份进行社会活动,“做人”是使人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首要前提,因此,“活教育”目的的第一层面就是“做人”,即教育要培育合格的社会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积聚人力基础。

“做中国人”是从民族性角度出发所提出的教育目的。陈鹤琴指出:“今天我们生长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12]人是生活在具体社会中的民族的人,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境况和民族价值观念等不同,在面对事情时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会不同。“做中国人”就是要求我们时刻谨记中国特质和中国风骨,坚守中国立场和中国原则,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作为中国人,必须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国土、热爱我们的同胞,将爱国主义的种子埋在每个人心中,教育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而奋斗。

“做现代中国人”是从时代性角度出发所提出的教育目的。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变化,教育的目的也在不断丰富完善,在“做中国人”的基础上,立足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和封建死板的教育现实,陈鹤琴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当时的中国正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之中,外有日本帝国主义肆意侵略,内有封建残余压榨剥削,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社会风气落后低下。陈鹤琴深感社会混乱和国家危难,强调“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争取民族独立,对内肃清封建残余,建树科学民主”,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任务,并明确指出“活教育”就是在培养这样的“现代中国人”,使其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回应时代进步需求,成为救国救民的坚强力量。

“做世界人”是从全球性角度出发所提出的教育目的。1948年,陈鹤琴看到了黑暗与光明交织而至的现实,前瞻性地看到中华民族融入世界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提出要做“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13]的“世界人”,使得教育目的达到了面向世界的高度。陈鹤琴从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出发,认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既要了解中国,还要融入世界,既要为民族独立而努力,也要为世界和平而奋斗。因此,世界人是对现代中国人的深层次解读,是现代中国人所必须达到的奋斗高度,是世界发展和民族进步对现代中国人提出的新要求。在做世界人的教育目的指导下,现代中国人更具家国意识、历史使命、世界担当。

(二)以“五点要求”为内容,培养“现代中国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活教育”的目的,厘清了“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变革“死教育”还需要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明确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切实开展教育实践。陈鹤琴从“现代中国人”所处的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出发,赋予他们外争民族独立、内除封建残余的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指导历史任务的顺利完成,陈鹤琴从身体素质到品格能力多方面对“现代中国人”提出了五点要求,即“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使得教育目的具体化,符合当时的教育现实和社会需求。1948年,从国家发展和教育进步的长远考虑,陈鹤琴将“五点要求”进行了适时的优化和调整,增添了“要有世界眼光”这一内容,以“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为内容,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世界人。

健康的体魄是前提,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清末时期,中国人由于吸食鸦片导致身体衰弱,精神萎靡,一度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彼时的中国人由于缺乏冲锋陷阵的强健体魄和坚决斗争的精神状态而遭到西方人的嘲弄和欺辱。陈鹤琴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既关系到道德学问的把握,更关系到历史任务的完成,因此,他将“健全的身体”作为对现代中国人首要的要求,明确指出,只有拥有健全的身体,“才能应付现代中国艰巨的事业”[14],并从卫生习惯、运动技能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

实际的行动是基础,现代中国人“要有建设的能力”。建设能力是旧教育欠缺和忽视的重要内容,面对中国百废待兴的现实境况,陈鹤琴提出培育人们建设能力的教育要求,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培育人才力量。陈鹤琴提倡学校落实培养学生建设能力的要求,并进行经常性、针对性的训练,要求学生自己补救和修理学校的东西,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筑路、刷墙、建厂、建馆等建设事项,在实践中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建设能力。

主动的创造是源泉,现代中国人“要有创造的能力”。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是极具创造力的民族,但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缚使得人们逐步形成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促进国家发展,陈鹤琴提出要将创新创造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激发人们的创新创造热情,增强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经过实践调研,陈鹤琴总结并汲取其他国家促进创新创造能力的形式与方法,如苏联通过鼓励儿童自行组织探险队、在科学馆陈列儿童作品等方式培养并训练儿童的创造能力,在经验总结与方法借鉴中不断完善“活教育”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竭诚的合作是保障,现代中国人“要能够合作”。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较高的团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但是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人心涣散,甚至有些民众为求自保,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陈鹤琴以南洋经济权的变动为例,指出南洋的经济权被外国资本家掠夺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人之间缺乏合作,给了他国以可乘之机。因此,要转变内忧外患的局面,迫切需要恢复中华之团结,凝聚全体中国人的力量,齐心协力对抗敌人。

无私的服务是方向,现代中国人“要服务”。中国自古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戎马一生为国建勋等无私奉献的佳话,现代中国人就是要继承先辈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陈鹤琴认为教育如果只追求知识技能,而不讲道德品行,是行不通的,必须教育儿童帮助他人、造福社会,这种理念之下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

全球的视野是关键,现代中国人“要有世界眼光”。随着时局的变化,陈鹤琴对于“现代中国人”的要求也有所优化和调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不仅要彻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还需要在与世界对话中审视自己,避免再次出现被欺压凌辱的现象。陈鹤琴强调世界人要有世界眼光,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了解世界万物、融入世界潮流、参与世界活动,要在坚守中国立场、维护民族利益、坚持科学真理的基础上,与全世界的劳苦大众联合起来,以“世界大同”的力量向着共同的光明而努力奋斗。

(三)以幼年儿童为起点,落实“一体化”育人

“活教育”内含灵活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陈鹤琴以幼年儿童为起点,重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反对旧教育标准固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对象群体将“活教育”目的具体化,充分贯彻“活”的内涵。从纵向来看,不同年龄和学段学生的身心情况、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有所差异,要进行有效的教育就需要从学生本身出发,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现实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指导教学实践。从横向来看,不同阶层和职业的受教育者的社会经历、理论水平、思想素质等有所差异,要充分发挥教育救国救民的巨大能量,就必须从受教育者出发,了解其现实诉求,针对性地提出具象化的教育目的,以明确具体的目的为指引,达到教育全民的效果。

重视学前教育,奠定教育基础。陈鹤琴重视幼儿教育在教育中的奠基性地位,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实验开中国现代重视幼儿教育之先河,被誉为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认为,学前教育阶段是育人的基础阶段,不仅关系到儿童个人的成长,还会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幼儿时期具有最大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而从幼儿开始就要落实“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做好对幼年儿童价值观的引导教育。陈鹤琴鼓励教育者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准确分析儿童的身心状况,把握其成长发展规律,从而科学高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实现“活教育”的目的。在“活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陈鹤琴以儿童为主体,把对儿童的品德、身体、智力、情绪等要求明确化,从精神培育、身体训练、习惯养成、研究态度、知识技能、审美能力、乐观情绪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全面、具体的培养目标,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目的。

关注特殊教育,维护教育本真。蒙台梭利专心于低能儿教育的思想给陈鹤琴以启发,他提倡教育平等,主张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肩负报效祖国的责任。陈鹤琴认为,关注特殊儿童、发展特殊教育是关系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举措,特殊儿童经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可以和普通儿童一样成为国家之栋梁,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反之,如果抛弃这一群体,他们就无法发挥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甚至会增加社会负担,还容易引发社会混乱。基于此分析,陈鹤琴积极呼吁国家和社会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够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15]的宏愿。他以实际行动勇开先路,筹创了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专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培养。陈鹤琴以聋哑、肢残、低能、问题、天才等不同的特殊类型为依据,将特殊儿童送入专门的学校进行学习。从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出发,陈鹤琴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创办要求、管理机制和教育者队伍进行了全面思考,他提倡由国家主办特殊教育,以此激发和吸引社会投入;设置专门的管理监督部门,确保特殊教育事业顺利推进;召集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既能够教授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关怀照料儿童的能力,贯彻“育”与“爱”的教育原则。

推进国民教育,实现教育目的。以陈鹤琴“活教育”目的论为指向,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进行目标的具体化,更加明确直观地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全民、全民教育的目的。针对师范生,陈鹤琴从师范生未来的职业可能性出发,以未来导师的角色定位具化“活教育”目的,提出了“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四业”目标。他要求师范生加强“人格、学识、技能、服务种种的修养”[16],以为人师表、为人楷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在教育服务信念、关爱学生情怀、科学研究态度、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下功夫,以育人育民、救国强国为己任,切实领会并践行“活教育”的目的。针对青年人,陈鹤琴专门写了《写给青年》一书,提出“照妖镜”“天平秤”“十字架”是人生三大法宝,系统阐释了青年如何做人做事的相关问题,强调学会“做人”是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年教育的重要前提,鼓励青年像灯塔一样,在照耀自己的同时,“照耀他人,照耀社会,造成光明的世界”[17]。

三、“活教育”目的论的现实启示

“活教育”目的论是一定时期的产物,又超越特定时代的阶段性,具有持久的教育价值,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深刻把握“活教育”目的论的思想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方位育人、一体化育人的重要阐释和创新发展,顺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立足新时代,根据时势的新变化制定教育目标和内容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8],教育以时代为指引,在为时代育新人的过程中不断变革发展,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时代的教育以时代课题为准则,以时代使命为依据,在继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

时代是青年发展的指向标,是教育变革的导航仪。毛泽东立足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以培养“全新的人”,以培养“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新人”为教育目的,为扭转新中国一穷二白的现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积聚人才力量。邓小平着眼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19]的总体要求,指引教育“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20],通过共同努力“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21]。江泽民从新时期的新形势出发,强调教育要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2]为目的,为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胡锦涛把握21世纪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时代机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培养“四个新一代”的教育目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往开来,将教育作为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并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从体系构建到内容规范进行了一系列深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际出发,重新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3]的时代要求,为教育目的的优化和教育内容的完善提供了方向指引。我们的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进度和发展要求设置与之契合的教育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4]为原则,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完善教育系统,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与强国教育相统一的教育目标。

(二)紧扣全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造就新时代好青年

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25]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青年的品德修养与精神状态代表了国家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活力。新时代赋予青年新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青年是回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之需的必然要求。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26],再度明确青年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坚实力量,突显了使中华民族后继有人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寄语青年,鼓励青年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勇于施展才干,努力实现梦想。在赋予青年美好期许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将育人目标时代化、具体化,号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7]。新时代好青年的提出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寄予青年的重大责任,又为新时代教育发展和青年成长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新时代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秉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原则,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等置于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强化德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切实落实“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方案,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培养“高才大德”的好青年。新时代好青年是全面发展、能担大任的接班人,要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向,组建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教师队伍,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师,既要教给学生“做事”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与精神,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立场坚定、思想进步、知识扎实、能力超群的专业人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青年将发挥先锋队作用、肩负主力军使命、勇担突击队重任,以新时代好青年的品格和实干,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聚焦一体化,打造党团队和大中小协同育人的全链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8]教育青年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大事,是实现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要求所在。因此,发挥党团队一体化育人的作用,落实大中小一体化育人的方针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有利于调动一切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从青年成长成才的现实发展规律出发,提出“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29]。既体现了青年由队员,到团员,再到党员的政治追求顺序,也表明了党团队在大中小学青年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党团队既要各尽其责、做好育人分工,又要合体同命、实现一体化育人。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带头重视教育发展、关心青年成长,“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30],时刻关注教育现状和青年动向,做好教育的指挥棒。学校要规范和落实党团队一体化育人的教育要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团和队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明确教育目的、领会教育方针、理解教育内容,以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形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党团队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落实“推优”制度,要为优秀青年提供成长成才、报效国家的机会,通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不断壮大后备军队伍,为国家发展储备人才力量。思政课是教人“做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3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党团队一体化育人相契合,以立德树人为目的,以青年成长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讲授灌输、实践探讨等方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由少至多的将做人做事的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持久性、一体化地教育引导青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

猜你喜欢
活教育陈鹤琴目的论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教育大师陈鹤琴的教子经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