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勇气的内涵要义、动力来源及培育策略

2024-06-12 17:25武永江
教育评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勇气导师研究生

●骆 云 武永江

研究生教育位于学校教育“金字塔”的顶端,是科技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维度。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角色不断变化、行为不断调整的心理演化过程。研究生在学术成长过程中需要有勇气面对科研中的困惑。研究是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研究生学术勇气的培养应贯穿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始终,这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研究生学术勇气的培养是研究生对学术态度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有意识地加以关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让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转变学习心态,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并成长为内心强大的人。因此,培育研究生的学术勇气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体现。

当前,对学术勇气的研究,学者已经认识到学术勇气的价值[1],认为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甚至达到着迷的境界,就会颐养起超越前人的勇气,而那时,做出成果则是水到渠成。[2]有学者提出了培育学术勇气的策略[3]:学术勇气应在学术实践中经受考验,在考验中锻炼、培育、提高。

一、研究生学术勇气的内涵要义

韧性、耐力和勇气等心理品质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取得优异成果而言非常重要。要想做到在困难的时候不心烦意乱、不急躁或不惊慌失措,而能保持心平气和,沉着镇静,不溢出理性的轨道,那就需要一种勇敢、坚毅的精神,这样才能勇敢面对将来遇到的学术困难。

(一)学术勇气是面对学术困境的毅力

研究生的学术勇气是面对科研困境时的一种毅力。“勇气是毅力,让你在倦怠、受伤害、蒙羞或情绪崩溃时依然坚持、不放弃。日常生活中的勇气是让你在生活之路上面对所有荆棘的能力。”[4]这常常是冒险之事,因为研究生要将科研活动的某些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但现实中又孕育着多种不确定性。因此,勇气就表现在不断超越自身的努力之中,超越自身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更高意义的肯定。这种强力意志给研究生的存在发展以无限的勇气。其实,研究生的内心都有自己的一个准则和信念,定义着自己是谁、该持什么立场、如何做。勇气是一种肯定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因为“我别无选择”而作出的选择;因为如果一个人别无选择,那还有什么勇气可言呢?他们这种自身的价值观令他们不同于别人。如果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学术困境妥协,则不能算是真正度过研究生生活,学习生活将郁郁寡欢、困惑迷茫。

学术勇气是研究生科研生活希望的源泉。研究生看待困境的心态,往往决定了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学生。研究生面对掩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他们不仅仅要学会确定自己的目标,还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即如何面对恐惧。其中,学术勇气是一种能够通过学习获得的生存技巧。当研究生学会如何培育和挖掘内心的勇气去面对学术困境,便可以增加战胜困难、提升成功的几率,改善情感关系、拥有更光明的未来。学术勇气是研究生科研生活希望的源泉,有希望就有美好生活。只要它持续下去,就总是存在最低限度的希望。但是,希望只有凭借勇气才是真实的。

(二)学术勇气是承担学术焦虑的能力

学术勇气是承担焦虑的能力。什么是勇气?概言之,就是不顾非存在的威胁而对存在进行自我肯定。威胁来自何处?来自“非存在”。“非存在”不是虚无,而是对“存在”的否定,对生命的瓦解。“非存在”不在别处,它就包含在“存在”本身之内并通过“存在”而显露出来。由于“非存在”对“存在”的威胁而造成的研究生的心理状态,叫做“焦虑”。因此,所谓勇气,也就是承担焦虑的能力,如撰写论文和发表论文的焦虑。“存在”就是使一切存在物存在起来的那种力量。[5]“勇气”这一概念能够突出地揭示研究生生活的处境,他需要有勇气面对科研生活中的焦虑。

学术勇气是内心的力量。在智慧的统辖之下,研究生的学术勇气本质上是内心具有的某种力量,服从于科学理性或科学启蒙的支配。研究生作为导师科研项目参与者的那种创造过程,蕴含了困惑、冒险、失败,但这并不能瓦解他的学术勇气。学术勇气给予的是安慰、忍耐和经验,与信仰和希望相联系。这种进行创造的学术勇气,暗示着以新代旧的勇气,而这种新还没有规范和标准,是一种学术冒险,如果用那种旧来衡量,则是不可估计的。学术勇气需要存在的力量,是一种超越非存在的力量。

(三)学术勇气是增强学术特质的成长

研究生伴随着思考而成长,并因此而改变他们将来思考之能力。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研究生不仅需要学会不断调整自己,学会对自己进行定位和重新定位,还需要学会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如面对学术发展困境的勇气成长。这种学术勇气的成长不仅促使基本需求获得满足,而且是使恐惧或自卑“消失”的渐进历程,同时被视为是超越基本需求之外的特殊成长动机,如才干、能力、创造的勇气,等等。研究生害怕的不是令人恐惧的事物,而是他们心中的恐惧本身,如不好意思见导师,他们必须有不为恐惧所动的内在勇气。研究生存在的学术勇气既表现为快乐,又表现为对学术困境的忍受和超越。

成长表现为学术自由、学术责任、学术勇气、爱以及内心完整等特质的增强。“真理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探究者的内在特质,如诚实、勇气。”[6]很少有人完整地认识到这些特质,但它们是研究生发展的心理目标,为他们走向整合的过程赋予了意义。其中,学术勇气乃是一种内在的特性,是一种将研究生个人的自我与个人的学术可能性相联系的方式。当这种涉及个人自我的勇气获得以后,研究生就能以较为平静的方式来面对外在情境的威胁,这是一种内在的成长——成熟。

(四)学术勇气是完成学术目标的美德

学术勇气具有一种伦理价值。柏拉图把勇气这种中介因素看作是人的存在的一个本质功能,一种伦理价值,一种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品质。研究生的学术勇气并不是没有绝望,相反,它是一种尽管有绝望,但仍然奋力前进的能力。其实,真理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探究者的内在特质,如诚实、勇气。研究生学术自卑感本身并非异常,它是研究生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举例来说,只有当研究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未来进步的需要时,才可能促动自己未来科研能力的进步;它是研究生为谋求命运改变而努力的结果,更是进一步了解科学世界并得以从容应对的结果。

学术勇气是一种美德。在人类发展史中,为了使存在和成长成为可能,就必须有勇气。学术勇气是对科学新的形式、新的象征、新的模式的发现,一个新的社会可能就是建立于其上的。[7]研究生科研生活的美好正在于他们确定、设立并且完成了这些学术目标,虽然这一过程可能会充满荆棘和坎坷,但是,对于每一个研究生来说,只要他继续成长,继续向前进,勇气就是一种基本的美德。勇气并非面对外在威胁时的勇气,它是一种内在的素质,是将自我与可能性联系起来的方式和渠道。换句话说,勇气能够使得人面向可能的未来,它是一种难得的美德。在勇敢的行为中,研究生存在的最本质部分压倒了较次要的部分,进而在勇气中得以实现善与美,乃是勇气本身具有的善与美。所以,勇气是高贵的。

总之,非瓣膜性房颤抗凝的要求就是通过消除折返治疗房颤,控制心室率,同时尽可能恢复窦性心律及防止血栓,以促进改善患者预后。

二、研究生学术勇气的动力来源

研究生需要过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某些研究生不只是在逃避责任与意志的问题,也在逃避与责任、意志息息相关的力量和勇气培养,表现为学术退缩行为心理。研究生如果缺乏学术勇气,就无法克服学术自卑感和学术恐惧感。这种状况下研究生会感到无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这会为他的努力和行为设定无形的束缚。因此,研究生的学术勇气非常重要。研究生学术勇气的动力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极的科研情感

科学研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些研究生对科研的认识存在某些误解,在他们看来,做研究是一个为了求得学位必经的过程;论文对他们而言,是一个缺乏感情、缺乏生命投入的“身外之物”。如此一来,研究生就会质疑科研生活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当他们出于某种被强迫的原因,如基于就业压力大而读研,当他感到这是在虚度光阴抑或毫无价值,且他的行为无法使自己满足的时候,他们对待科研生活的态度会随之变得消极,进而心灰意冷。这种挫败感会压抑他的好奇心、科研热情与问题意识。研究生只有将学术视为自己的亲密“朋友”、喜欢的对象,才能建立积极的科研情感,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科研奋斗的目标,此时科研就会变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科研生活是有品味的生活。科学研究是有血有肉的,是一个感情与生命投入的过程,是有灵魂的和需要有反省力的一种对话过程,也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也就是说,科研生活应该是一个严谨而有感情、有血有肉、有生命、有品位与风格、可以促进人类福祉的活动。例如,研究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过程是一个学术积累和成长的过程,是一段极其有分量的学术生活。“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意味着什么:应该使自己的工作对别人有意义,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而不是感觉自己是在重复别人的问题。”[8]研究生在这种不断将自己的研究总结整理成论文的时候,可以重新理清思路,修正论文观点中的瑕疵,或许还能发现自己的成果比预想的更加优秀。

(二)持续的科研兴趣

科学研究需要持续的、浓厚的兴趣。某些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不浓,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只是为了满足毕业条件,这是很多研究生毕业找到工作后不再从事科研的原因。研究生在学期间如果抱着这种勉强的态度,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不喜欢的项目或者论文上,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痛苦了。“兴趣”是把两个原来有距离的东西联系起来的事物,赋予其某种意义,是一种中介,拉近研究生与科学研究的距离。

兴趣是科学研究的持久推动力。兴趣是积极的、推进的或投射的,感兴趣就是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于某个研究对象。如,交谈或交流方面的兴趣、探究或发现的兴趣、制作或创作的兴趣。研究生的兴趣包括事先就有的兴趣,还有潜在的兴趣,如答辩中的话题、观点或者探寻那些还没有发现的或者还没接触的东西。其中好奇心是兴趣表现的形式之一,它会使研究生处于运动之中,总是善于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和创新。好奇是使研究生超越自我的主观状态的动力,也是知识增长和发展的源泉。它不仅是科学的原动力,而且是科学的持久推动力。研究生在科研经历中的迷失以及随后有所发现的喜悦是研究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三)认同的科研角色

研究生如果对自己的身份或者角色定位准确、恰当或者认同,那么就会内外一致地行动。研究生的行为是否有意义,取决于那些对他来说是重要的结局,因为研究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包括有所成就的体验,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掌握科研方法,增进科研自信。某些研究生非常容易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恐惧,因为在资深教授或者导师面前,在师兄师姐面前,他们会被自我以及对方不断提醒自身知识的缺乏与成就的渺小。如果他们内心拥有学术勇气,就会以直接、务实和满意的方式——通过掌握科研方法等,来着手摆脱自卑感,增进科研能力的自信。其二,发现科研意义,融入科学世界。科学家从事的工作被某些研究生认为是单调乏味的,科学家也被认为是没有什么情趣、几乎没有什么社交生活、忽略自己的家人以及除了工作很少有其他爱好的一个群体。研究生对科学家的这种刻板印象,一个可能后果就是研究生会认为科研生活并不适合他们。换句话说,他们会担心自己与科学世界格格不入。因此,研究生不要把生活品质过多地建立在物质主义元素之上,而要重视当下的存在感、利他的存在感和感受自己的情绪,这种价值观会带给他们学习的幸福感。因为教育不仅是获取一系列既定的观念、想象、情感、信仰,还是学习去看、听、想、感受、相信、理解、选择和希望,从而逐渐融入科学世界。其三,认可科研职业,树立挑战目标。一些有科学天赋同时也对自身能力有信心的学生仍然可能毕业后不从事科学研究。究其原因,相比其他职业,学者较低的、固定的工资会让他们望而却步,即工作的薪水不高而且较少得到认可。另外,如果研究生觉得自己和学者的形象相差甚远,或学者的生活方式与自我意愿大相径庭,他们同样会放弃对科学职业的追求。如果一个研究生仅有对科学的兴趣却不一定会以科研为业,那么读研就不是他的最佳选择。读研要求一个人全力投入、坚持不懈,如果没有源自内心的强大驱动力——学术勇气,读研之路会变得郁闷。有意义的人生是追求尽可能的真、美、善,或者至少是努力朝向这些理想迈进。人生有意义的人,通常都有一个富于挑战性、足够凝聚他们全部精力的目标,人生意义就建立在这个目标之上。目标本身通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由目标,集中注意力,投入一种实际可行而充满乐趣的活动。

三、研究生学术勇气的培育策略

教育是一种不息的滋养。研究生教育要鼓励研究生勇敢面对困难、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使探究有价值,以及能够有效地表达和维护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勇气这种品质,使之能积极拥抱生活。“教”是通过“唤醒”来进行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术勇气培养理念。因此,研究生学术勇气的培养,需要采取以下教育策略。

(一)以对话实现自我超越

对话是进行转变的核心。世界一流大学致力于通过自由探讨和公开对话营造积极开放的学术环境,以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开放讨论是学术自由的“魂”,这样公开表达不同意见、相互争论和不墨守成规,有利于研究生新想法的产生。事实上,其中对话方式的运用是激发向无阻力和无恐惧转变的催化剂。“对话是一种不断的自我超越,一种向自己本身和对自己特有意见和观点的怀疑性和反驳性的返回。”[9]其中怀疑的态度是科学研究之母,这就是说教性的照本宣科与科学探究之间的差别所在。事实上,研究是在一种弥漫着怀疑主义的气氛中进行的。研究生们被其驱使着去量化数据、重复实验、寻找经验事实来反驳猜想、检验针对其预言的理论,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话,包括与自我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实验对象的对话、与实验结果的对话。若是对话得以成功进行,它的成果会极为惊人,能够打破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化解自我矛盾,促进自我突破。在这种对话过程中,研究生实现自我转变,勇于面对科学研究的困境。

(二)建构衍生力量的关系场

导师与研究生建构衍生力量的“场”。这是一种关系的场、联系的场和情感的场,其中有一种柔和的、感化的力量,触及研究生的内心深处,让其愿意敞开自己:内在的自卑、恐惧与伤害。这种衍生力量的关系场,它实际上是在建构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团队——导师与研究生、研究生同门群体。这种心理安全感是团队成员享有的一种共同信念:团队是成员个体可以进行冒险的安全地带。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积极联系和安全联系,因为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研究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要鼓励研究生不断进行学术探索,不要害怕犯错。这样建构的积极关系能提高研究生个体的情绪认知容量,让研究生更加有韧性,可以坚强地面对困难并从逆境中复原;积极关系使研究生的自我认同度提高,对自己的评价也更准确;积极关系使研究生的创造力更强,对他人更加信任,对新事物更加开放。

研究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一个有心理安全感的氛围。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团队成员更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更愿意向同门求助,更愿意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同时更愿意向其他专家学习与请教。因为研究生不仅需要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在日益复杂的科研工作中需要激情、责任感、精神力量与心理弹性。因此,导师不仅要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而且要培养研究生善于和勇于做学术研究的热情,有了这份热情就容易面对学术困境。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导师要引导研究生理解科研的意义,以及攻读学位的价值所在。这种鼓励团队成员建构积极的关系,有助于团队建构具有心理安全感的氛围,进而有利于培育学术勇气。

(三)扩展科研生活意义图

意义驱使研究生勇敢前进。信仰、希望、态度和方法共同绘制出一张复杂的研究生科研生活意义图,这张意义图可以驱使研究生取得可喜的成绩。这张图上的每一根股线相互依靠,得以发挥各自的作用。这种意义图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信息的积累,实践的拓展与深入,新的联系被建立起来,新的活动体验被感悟出来,新的问题也开始显现,从而问题也凸显其发现的意义。这样容易培养研究生科学发现的内在兴趣,它是研究生从事科研事业的一个强有力且长久的刺激因素。

学术共同体建构研究生有意义的科研生活场域。一个致力于从事高深专门研究的研究生会用他主要的时间来钻研某个艰深的问题,这一问题孤立地看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同与他做相同或相关问题研究的学者的研究结合起来,如自己的导师或者同门研究生,他的研究才有意义和有影响。只有在更大学科中进行联系和积累,一群学者的研究才有意义和有影响。人是信息加工者,能从经验或其他活动中建构意义。研究生如果参加一个学术共同体,他们关于世界的信念和知识就会受到共同体及其信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科研生活获得意义指研究生发现了真正的自我存在及其最深刻的、真正的中心,从而使他们的科研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并因此理解了那个以前只是无意义的片断的意义。

(四)以个体式关注鼓励冒险精神

导师鼓励研究生的学术冒险行为。这实际上是导师在支持研究生的探索行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质疑的学术精神。如果我们的社会氛围和对科学的支持机制不能鼓励对新思想快速有效地自由探索,我们的技术会慢慢枯萎,因为如果没有新的、不预设方向的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工作往往会越来越受限于为改进和阐释旧理念而付出的越来越昂贵的代价。导师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构建研究生学术上冒险的基础:“第一种是营造出信任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感觉到即使失败也很安全。第二种是教师自己去冒险,为学生做榜样,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教师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包括从错误中学习。”[10]这样的导师致力于培养研究生的思维向宽广、豁达、平静、坚定、勇敢的方向发展。

导师的一对一关注激起研究生探求的灵感。当导师无法建立起对研究生个体式的关联时,即一对一的关注,他们实际上贬低或丢失了研究生教育的精髓和目的。导师的个体式关注是研究生有效学习的关键,是培养研究生创造力和才能的重要情感手段。因此,优秀导师的指导一般基于“问与答”或基于讨论这种形式。这就意味着,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导师与他的学生生活在一起,正式与非正式的指导时刻都在进行着;导师的价值在于他们已经走过同一学术路径,愿意带领学生重学一遍,使学生在他们的告诫中大步前行。这种指导方法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教导他们如何冒险,提高他们充满想象的思维能力。

(五)体验科研过程的有价值变化

问题和危机是有价值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科学研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科研调动起研究生的大脑、价值观和情感时,学习效果会达到顶峰。因为科研生活是计划、实施和反思不断周期性反复的过程,所以当研究生有机会反思自己的科研行为时,学得最好。因此,问题和危机被看作是有价值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应该避免的事件。这样的科研生活是一种美好生活,研究生得到真正的成长。

研究生攻读学位的真正价值是从攻读学位直至成功获取学位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变化。读研过程中诚然会有纠结、迷茫和痛苦,但也会有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这个过程体验更为重要。值得珍惜的是让研究生变得更好的那个过程,而非那一纸证明,否则很可能会失去一次宝贵的经历。学校要培养研究生将学术研究作为美好生活的追求,努力将学术科研上的成绩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是充满着承诺和联系的生活,这些因素赋予研究生的生活以意义和深度。

猜你喜欢
勇气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寻找勇气
勇气何来?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前行的勇气
“勇气”号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