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维与表达困境突围之道

2024-06-12 17:25毛浩然李燕云
教育评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贴标签术语层级

●毛浩然 林 杏 李燕云

一、引言

学术素养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术思维和表达能力,学术表达是学术思维的基础。学术思维指“对学术研究的对象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以求得对所研究对象的一种真理性认知,即以学术的规范和标准,严格按学术规律和方法解决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1]。 学术思维能力是高阶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3]思维品质从此开始被确认为核心素养,而如何提升思维能力的研究在近几年已成为热点。

先行研究表明,影响高阶思维水平的因素包括智力水平[4]、人格特征、情感因素[5]、培养方式[6]等。黄朝晖等提出将逻辑思维训练融入创新教育的设想,采用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的四步学习法,将思维训练融入创新主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7]普拉哈尼(Prahani)等人提出利用手机软件开展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建议,经过严密论证,预测的教学效果较为理想。[8]影山(Kageyama)等人利用数字模拟教学模式,发现设计精细、交互性强和仿真性高的数字模拟任务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均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9]

近年来,张睿[10]、姜峰[11]、陈建兵[12]等学者将高阶思维能力与人才的学术素养进一步结合,指出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是提升人才学术素养的关键环节,提出训练学术思维的构想,但多数仍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不足。此外,对学术思维与表达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进行明确探讨。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影响语言。[13]语言的意义不仅仅跟语言的结构形式以及概念意义相关,而且与语言表达者以及其表达的意向性相关。比伯(Biber)和格雷(Gray)认为延展(elaborated)与压缩(compressed)是学术语篇词句结构的核心问题,因为它们关系到文本的话语风格和表意形式。[14]研究表明,人们在运用高阶思维解决高难度问题时,更倾向于利用发散性思维增加选项,而不是利用聚合性思维精简选项来寻求最优解。[15]

鉴于此,我们提出“贴标签”高阶学术思维与表达训练模式和具体操作建议,主要解决如下问题:一是论文标题、小标题、摘要和结论未能高度凝练,未能做到划重点、抓核心,或未能明示核心内容。二是研究发现和创新点无法凝炼成核心术语或核心观点。三是类别命名有歧义、有重叠或逻辑层次错位或缺位,难以对纷繁复杂的现象、文本、语料、案例、数据等要素进行有效筛选、多层级分类和三维度归类,也无法从中凝炼出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素和逻辑主线。

二、“贴标签”思维和表达训练的五个要点

以面试时的自我介绍为例,面试者通常都能自如呈现两三分钟的内容。但如果限定其1分钟甚至30秒内完成自我介绍,面试者就会感觉到难度陡增。如果进一步要求只能用五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可能很快就会暴露出如下常见问题:一是关键词多为评价性形容词(如温柔、勤奋、善良),而很少使用写实性名词进行素描,自评自夸有余而素描写实不足;二是关键词范畴太大或太空泛(如青年、北方人、吃苦耐劳),缺乏足够的区别性特征,未能突出重点及特色;三是关键词未聚焦最核心要素(如吃货、长发、皮肤白、爱唱歌、爱旅游),难以体现稳定的显著特征,空泛有余,具象不足;四是形象建构不完整,关键词覆盖面狭小,涉及的维度单一,无法根据五个关键词准确推断出描述的对象是谁(如五个关键词都属于个体属性或都属于社会属性,或未提供性别等基础信息)。“贴标签”高阶思维和表达训练的五个要点可有效突破上述困境,即名词化标签、限量版标签、结构化标签、镶嵌式标签和术语化标签。

(一)名词化标签

贴标签如果习惯于使用形容词,容易陷入自评自夸的沼泽之中。如果将标签关键词由形容词改为名词,其素描写实更有可能直击要害、直面事实和直抵本质。使用五个名词关键词贴标签,对很多初学者来说并非易事,因为初学者经常会不自觉地使用基于个人评判的形容词描述人和事,而非基于事实素描写实。如,在应聘简介中经常会看到“科研成果丰硕”“团队协作精神很强”“得到广大学生一致好评”“公益心强”等字样,这些都属于自我评价式表述,未能从客观角度出发,使表达直击要害,直面事实。如将上述表达改为“百篇SSCI/CSSCI论文作者”“‘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团队负责人”“连续三年评教成绩居全院前10%”“国际商贸盛会翻译志愿者”这样的素描写实表述,从客观角度直抵本质,简洁明了,则比那些空洞的形容词自评式表述更具毋庸置疑的说服力。

(二)限量版标签

设想一下,如果要设计一张自己的名片,那名片上的个人信息关键词数量肯定有限。此时就要优先遴选四至六个高显示度又能凸显自己区别性特征的标签。贴标签的边缘要素经常会扰乱核心要素。只允许使用五个名词化标签,大道至简,聚焦核心要素,剔除边缘要素和无关要素,正是“奥卡姆剃刀原理”。在学术层面,很多人的项目、专著或论文标题凝炼不到位,表达缺乏学术性,更糟糕的是难以从标题中一眼看出其到底想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无法使受众从中获取要点,从而缺乏学术吸引力。表达者一定要避免连篇累牍却不知道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的现象。此时最好自我反思:此项目、专著或论文中最重要的创新点是哪两个关键词?贴标签,划重点,理主线,打七寸,重本质,直击要害,一语中的,一针见血,方为正道。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比如在进行当年度总结和制订新年度目标时,如果限定只能分别呈现五个高显示度的目标和业绩,就更有助于倒逼我们深度思考,抓大放小,集中精力办成几件具备里程碑价值的大事,避免迷失在保持常规运转的事务性琐碎工作中,深陷劳而无获、忙而无功的沼泽怪圈而不能自拔。

亚当斯(Adams)等在Nature的封面文章“Less Is More”指出,尽管做减法更高效、更经济,但人们仍然倾向于通过做加法解决问题。因为做加法的策略可以快速轻松地想到,而做减法的策略往往需要更多的认知能力。由于人们经常需要快速做出决定,因此往往选择了第一时间的想法,从而使用做加法的策略解决问题,很少会考虑做减法。人们越依赖做加法的策略,就越容易获得认知上的便利,长此以往,通过做加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可能会越来越被强化。长远来看,这将使自己错过许多可以通过做减法改善自己甚至改良世界的机会。[16]

(三)结构化标签

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是思维缺乏逻辑层次,导致逻辑错位、跑偏醉驾、伪相关、主旋律弱化、无逻辑主线、本末倒置等问题,通过发散思维整理的要素呈现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碎片化状态,表达缺乏逻辑性与连贯性。此时需要建构一个目录树(相当于思维导图),将这些零珠碎玉的发散性思维要素向下多层级分类,一般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目录。三级目录之间形成内在逻辑链,便于在关键词之间建立起记忆链接,以呈现各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层级关系。同时向上三维度归类,提取公因式,合并同类项,对类别进行贴标签命名,反复推敲,凝炼出核心术语,确保同一层级各要素命名之间的逻辑平行和不同层级各要素之间的逻辑递进。正如毛浩然和吴鹏指出:“规范的分类须注意如下四点:要有统一且科学的分类标准;子类别之间要逻辑平行;子类别相互之间不能有重叠;新分类要进行客观规范的命名并给出新分类的定义。”[17]之所以选择三个维度,是为了在构建理论模型时将二维平面模型升级为三维立体模型。

多层级结构化标签也是扎根理论等质性研究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因为质性研究的基本逻辑即是在自然情境下,通过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方法从原始数据中找出诸多结构化范畴类型,这些结构化范畴类别具有一定的共性或变异性规律,以便协助研究者完成之后的编码与撰写备忘录任务,以期对研究现象进行整体性把握,并基于原始数据对相关行为及意义进行解释及阐述,形成最终研究结论,同时拓宽理论范式。如,做好问卷调查大样本数据提纯后,很可能有必要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追加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访谈语料进行逐行编码贴标签。很多初学者贴的标签都比较口语化,未能凝炼成学术话语,逻辑上呈现碎片化的繁杂凌乱,既无维度也无类属,在随后的分类归类范畴化过程中就会举步维艰。虽然初学者貌似也按照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程序进行了编码,却很难凝炼出具备学术话语特征的核心概念,也很难进行结构化的编码,就更别提进行理论建构了。此类难题的根源有二:一是此前核心术语输入不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二是急于求成。在编码前未对核心概念进行初步的多层级分类,导致结构化分析框架缺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试着按学科常识对核心概念进行向下三个层级的初步分类,再对语料进行试编码试归类,并根据语料有效信息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修订各层级标签命名和归类,形成比较成熟的多层级编码目录树。这样的目录树既可当作分析框架,也可为理论建构奠定基础。

(四)镶嵌式标签

善于采用多要素镶嵌表达,以高度凝练的方式,体现区别性特征。如“女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读学生、研究生一年级、英语笔译专业”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考虑合并为“教育部直属211高校研一MTI女生”。这个关键词的区别性特征很强,涵盖了母校、性别、年级、专业等信息,兼顾了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并将母校信息进行上位概念范畴化。这样的镶嵌式标签可以轻松地将自己和其他80%的人区分开来。这也体现出关键词义项之间的语义距离关系,可借助义项粒度对区别性特征进行调整,便于在真实的关键词语料中,剥离出体现关键词意义内涵同时又具有区别于其他义项的表达式,从而快速剔除不符合义项划分粒度的义项,精准锚定足够的区分线索,合并更加准确的义项表达式。注意的是,镶嵌式标签也不宜太长,且要确保中心词是名词而非形容词。

(五)术语化标签

要想做到从口语升级到书面语再到学术话语,就要特别注重各学科领域核心术语的日常积累,将日常聊天表达升级为学术话语表达。学术术语属于特殊语言变体,具有特殊的词汇、语法和话语特征,且具有情境特定、领域跨度、语言习得、进阶特性、边界松散以及独特价值等内涵[18],与日常交流的社交语言大有不同。对学术术语的掌握是养成学术思维习惯的重要前提。如,当一位失恋者一直纠结:“我就想要他给我一个分手的理由,这个要求难道很过分吗?”疏导者如果不予回应,就会陷入死循环。此时疏导者在疏导时可以适时使用反问:“他如果真的给你一个理由,你就真的释然了吗?”失恋者通常会迟疑地回答:“不知道。”疏导者可直接点破:“你不是需要一个理由,你只是不甘心,不愿意接受爱情沉没的成本。”在这个案例中,就需要将这种反问策略凝练成学术话语,如“运用切中要害的适时反问,切断失恋学生的消极话轮循环”[19]。此处的“消极话轮循环”就是典型的术语化标签。再如,我们期待培养出来的翻译硕士能成为翻译家,可是经常事与愿违。严复等翻译大家不仅不是翻译硕士,甚至并非出自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这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如果用一个术语去贴标签,可以称之为“非预期角色”。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重要分水岭就在于是否在该学科的术语体系框架中进行思维和表达。这就需要我们扩大术语的可理解输入和结构化内化,最终实现创造性输出。开卷未必有益,一定要坚持读好书好文章,远离垃圾地沟油文献,才能在术语化标签的训练上事半功倍。

三、结语

生活之中处处是科研,“贴标签”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人才画像、应聘就业、演讲关键词凝练、谈判要点梳理、论文或项目标题及小标题推敲、目标制定、成果汇报等。将贴标签运用于学术思维之中,从中凝炼出精华与核心。“奥卡姆剃刀原理”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简化结构和流程、关注核心价值,始终将核心资源集中于自己的特长优势之上,兼顾扬长和补短,方可有效突破高阶思维和表达困境,在学术表达层面做到条分缕析,逻辑严谨,直击要害,言简意赅。

猜你喜欢
贴标签术语层级
小熊贴标签
拒绝被贴标签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我给酸奶贴标签
贴标签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