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一课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前后两版教案,明晰教案的内容和出发点,并从立足课标、基于儿童 、重视参与、用在生活和及时反思五个方面,探究小学数学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教案设计。
立足课标,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案的核心,能够明确指导课堂教学的实施。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除了结合教师用书,还需要仔细阅读新课标,明确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确定培养目标、达成路径和达成表现。以《认识角》为例,本课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是形成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空间观念的本质是空间想象能力。
对比两版教学目标,笔者在2022年3月第一版教案中设置的教学目标为: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024年4月第二版教案的教学目标为: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认一认”“画一画”等操作活动,直观认识角的特点及组成,建立数学知识体系中的“角”;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版教学目标围绕新课标要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思考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内容、具备何种核心素养,从而确定了更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目标。
基于儿童,情境创新
课堂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很多种,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演示情境等。小学低段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有趣、好玩和新奇。因此,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创设情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第一版教案,复习引入:
投影依次显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变形画面,逐一让学生回答各是什么图形。
投影画面由三角形变形为角的图形。
师:认识这个图形吗?这样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种新图形——角(板书:认识角)。
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能顺利地回顾旧知,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新知,但在此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新知的兴趣,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
第二版教案,视频导入:
师:看完视频,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圆老弟”停不下来呢?
生:因为圆形没有角,其他三个图形有角。
师:看来,角对我们认识平面图形有很关键的作用。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到角的世界,探究角的秘密吧(板书:认识角)。
第二版创设“图形家族故事”情境,同样回顾旧知,但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能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根据故事引发思考和探究欲,实现主动学习。
重视参与,乐学其中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直观认识角的特点及组成。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动手参与的顺序和次数不同,教学效果自然也各不相同。
第一版教学设计(篇幅有限,只呈现主要流程)
1. 从实物中找角:红领巾、三角板上找角;学生跟随教师用手比一比、摸一摸角;闹钟和剪刀上找角;把这些生活中的角“请”下来(把课件中的三个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观察角的特点。
2. 认识数学中学习的角:教师利用活动角介绍角的组成。
3. 动手创造一个数学角:学生利用手里的工具,如三角板、圆形纸、尺子和铅笔等,通过拓一拓、折一折、画一画等方式,创造一个角;展示作品,侧重展示画角的作品(请学生上台讲解)。
4. 规范画角方法:视频介绍画角方法;学生动手画一画。
在这一版教学设计中,学生一共有三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引入后,直接出示教材中的实物,让学生找角,动手比一比;第二次,教师讲解结束后,学生动手创造数学角,侧重画角,以此引出下一个画角的环节;第三次,在讲解结束后,学生动手画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是被教师牵着走,缺乏自主探究、试错和纠错的机会。后续的练习情况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对角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从实物中抽象出数学角。
第二版教学设计:
1. 找生活中的角: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书、黑板、桌子……)
2.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出示教材中的实物, 请学生上来指一指剪刀、钟面、红领巾上的角分别在哪里;把角抽象出来,师生一起用手比画,明确这些都是角。
3. 创作数学角:学生根据要求用毛线拉一拉、用牙签摆一摆角;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辨析角的特点。
4. 纸上画角:请学生在纸上画心目中的角;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再次明晰角的特点;播放视频,介绍规范画角的方法。
第二版教学设计,在引入视频后,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角,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自己的力量和潜能,有一定的知识和认知能力,这些是他们本就有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基于这一认识,教师要做的更多是配合和引导,让学生主动进入课堂,如让学生动手比一比、拉一拉、摆一摆,在对比展示的过程中自然地让学生辨析角的特点;再让学生结合角的特点动手画角,给予学生充分试错的机会;最后展示规范的画角方法,学生反思并纠错,过程水到渠成。从课后反馈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这是一节很“好玩”的数学课,对角的认识也达成了教学目标。
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创设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课堂,不仅需要设计操作活动,还要考虑操作活动的呈现顺序和方式。当然,每堂课都对应不同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我们的教案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够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只有立足学情,教案才能落到实处。
学在课堂,用在生活
数学不仅存在于课堂,更存在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认识角》为例,学生的练习应包含关于角的基础知识练习,同时应设计角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设计“小小侦探家”练习任务:“角国”警察在辨别“角民”身份,你能帮警察辨别哪些是“角民”,哪些不是吗?请说明理由。又如“打卡朋友圈”: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在朋友圈里介绍自己?
及时反思,推陈出新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每节课结束后,有意识地记录本节课的得失,是提升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重要手段。在记录时,不应简单笼统地概括,而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当时的问题、学生的反馈和教师想到的一些应急之策,这样才能在下一次撰写教案时,给自己以参考和警醒。《认识角》这两篇教案,在第一版教学反思中,笔者明确指出:授课时,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在玩自己的学具;在辨析角的特征环节,虽然请了很多学生来说一说,但一到判断时,还是有学生分不清……在第二版教案反思中,笔者则指出:本节课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在每一次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自然而然地辨析出角的特征和组成。不足之处:由于设计的活动多样,部分学生在教师说结束后,仍停不下来或者急切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后续可以考虑先和学生们提前约定,活动结束马上停止,就算自己很想说话,也只能在教师要求谈论时表达;先明确本节课的要求,再开始上课。
总之,教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复制,也不是知识点的罗列。一份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运用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立足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并在课后及时反思,才能一步一步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