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故训材料与道典语词训释

2024-06-11 08:14郑红丽刘祖国
现代语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方言词

郑红丽 刘祖国

编者按:近三十年来,中古、近代汉语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史书、佛典、笔记、小说、古注、诗文及出土文献等材料,无不在挖掘利用之列。值得注意的是,中古、近代汉语可资利用的新材料愈发难觅,这是当前及今后研究者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道藏》的总字数高达4000多万,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中古、近代汉语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令人遗憾的是,道教文献语言研究至今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存在诸多盲点。为此,本刊特开辟“道教文献语言研究”专栏。本期我们有幸约到济南出版社郑红丽编辑和山东大学刘祖国教授、复旦大学刘琪博士、扬州大学张学瑾博士后的专稿,谨刊于此,以飨读者。

本期所刊发的三篇论文,内容各有侧重,亦各具特点。道经注疏以及散布其中的故训材料,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郑红丽、刘祖国的《道经故训材料与道典语词训释》,从古语词、方言词、道教语词、语词歧义等方面,阐述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度人经》是中古道教灵宝派的重要经典,版本众多,异文情况复杂,刘琪的《〈度人经〉异文考辨》,对其中的18条异文进行考察,勘定是非,辨析字际关系和意义关系,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文本支撑。杜光庭的《道教灵验记》是一部道教灵验故事集,口语性强,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张学瑾的《中华书局本〈道教灵验记〉勘正》,对《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一书中所存在的讹文、脱文、倒文、误校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这三篇论文,从语词、异文、版本等角度,校勘了目前道教文献中的讹误,揭示了道教文献词语的基本面貌,有利于正确利用、准确解读道经文献。道教文献语言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借此专栏能够吸引更多学者关注和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重点项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课题基金项目)“道教古辞书整理与研究”(23JDTCA042);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道藏》所收辞书类文献整理与研究”(23CRWJ05)

作者简介:1.郑红丽,女,文学硕士,济南出版社第七编辑室编辑;

2.刘祖国,男,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陆续有后代道士和学者为前代经书作注,这些道经注疏以及散布其中的故训材料,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文本载体。道经注疏的中心内容是解释字词,道经故训材料亦多围绕语词释读而展开,尤其是对古语词、方言词、道教语词、语词歧义等的说解。对于训诂学、汉语史、道教文献语言研究而言,这些道经注疏及故训材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待深入系统的挖掘与利用。

关键词:道经;故训材料;古语词;方言词;道教语词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不断有后代道士和学者为前代经书作注,这些道经注释文献以及散布其中的故训材料,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文本载體。令人遗憾的是,在传统训诂学研究中,对道经及其注释关注甚少。《道藏》收录上百种注释文献,其中不乏高水平注本,如唐代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南宋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南宋林希逸的《南华真经口义》等,对这些注本中的有关训释应给予足够重视。

道经注疏的中心内容是解释字词,道经故训材料亦多围绕语词释读而展开。道经阅读理解的难点主要集中于古语词、方言词、道教语词,这三类内容也是道经注疏的重点所在。除此之外,有些词语历来众说纷纭,训解不一,难有定谳,这部分词语同样是讨论道经词义训释问题时,应该特别关注的。兹胪列数例,以就教于方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引道经均据三家本《道藏》,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句例之后的括号内附注册数及页码,页分上、中、下三栏,分别用a、b、c表示。一些道经的随文注释,则采用六号字体加以区别。

一、释古语词

在古代训诂材料中,最常见的内容就是以今语释古语,即用当时人们所熟知的词语去解释古代文献里感到生疏的词语[1](P66)。道经故训多有对前代词语的训释,通常采用“犹今……”“今人称……”“今人谓……”“古语……”等形式标记。

1.寿陵

(1)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九:“明帝乃葬显节陵,此云寿陵者,汉诸帝在位时,皆预造寿陵,犹今世人作寿冢,非陵名也。”(20/543b)

按:例(1)中,陶弘景使用今语“寿冢”来解释古词“寿陵”。

寿陵,指帝后生前预筑的陵墓。《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初作寿陵。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李贤注:“初作陵未有名,故号寿陵,盖取久长之义也。汉自文帝以后皆预作陵,今循旧制也。”[2](P78)《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3](P51)

黄金贵指出,“陵”最早用作王者之墓,是战国中叶赵肃侯生前为己预筑的寿陵,除了这些见于秦以后的诸侯王陵之称,在战国文献中“陵”通称帝王坟墓仍为罕见。汉高祖之后,“陵”遂成为整个古代封建帝陵的通称[4](P760)。

寿冢,生时所建之墓。《后汉书·宦者传·侯览》:“又预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李贤注:“生而自为冢,为寿冢。”[2](P2523)《南史·王僧虔传》:“先是天福将行,令家人豫作寿冢,未至东,又信催速就。冢成而得罪,因以葬焉。”[5](P603)《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指出,实际上,“冢”并不专指高坟,而是承接“垄”,作各种坟墓的通称,起于战国,盛于汉,后世惯用[6](P572)。

寿冢,后世文献亦曰“寿穴”,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王眉叟》:“刘君时中者,海内名士也,既卒,贫无以为葬。躬往吊哭,周其遗孤,举其柩葬于德清县,与己之寿穴相近,春秋祭扫不怠。”或曰“寿宫”,《明史·方从哲传》:“又语及寿宫,从哲等以先帝山陵对。帝自指曰:‘朕寿宫也。诸臣皆泣。”

2.削格

(2)南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卷十二:“削格,犹《汉书》曰‘储胥也,犹今之木栅也,捕兔鹿者亦有之。罝罘,亦网也。”(15/752b)

按:例(2)中,林希逸使用当代词语“木栅”来解释古代的“削格”。

削格,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庄子·胠箧》:“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中》:“李(颐)云:削格所以施罗网也。”[7](P375)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削格、罗落,皆所以遮要禽兽……削格即阱擭之擭也。”[8](P176)

储胥,栅栏、藩篱。《文选·扬雄·长杨赋》:“搤熊罴,拖豪猪,木拥枪纍,以为储胥。”李善注:“苏林曰:‘木拥栅其外,又以竹枪纍为外储胥也。韦昭注:‘储胥,蕃落之类也。”[9](P241)唐代李商隐《筹笔驿》诗:“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清代钱谦益《黄山游记之五》:“翠微、飞来诸峰,各负势不相下,胥俛为环卫,崩压倚倾,栉比棋布,若削剑戟,若树储胥。”章炳麟《官制索隐》:“故秦汉谓天子所居为禁中,禁从林声,禁者林也。言禁言篽,皆山林之储胥也。”[10](P87-88)

木栅,木制的栅栏。唐代于公异《西平王李晟收西京露布》:“土濠云舒,木栅林植。”《金史·赤盏合喜传》:“癸卯,北兵立攻具,沿壕列木栅,以薪草填壕,顷刻平十余步。”元代张宪《富阳行》:“金城木栅大如斗,五百貔貅夸善守。”

二、释方言词

由于有些方言俗语忠实地保存着古词的意义,因此,词汇史研究需要以它为资料,训诂释义也要用它为证据。以方言俗语与古代书面语相互比较,相互证发,成为训诂的重要方法[11](P142)。对方言词的解释疏通,也是道经注疏的一个重要内容。

3.螵蛸、食厖、马谷

(3)南宋鲍云龙《天原发微》卷十:“五月,螳蜋生。又曰蟷蜋,一名不。其子名螵蛸。燕赵曰食厖,齐杞东曰马谷。”(27/663b)

按:螵蛸,螳螂的卵块。产在桑树上的名桑螵蛸,可入药。《说文解字·虫部》:“蛸,蛸,堂蜋子。”[12](P281)《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小暑至,螳螂生。”郑玄注:“螳螂,螵蛸母也。”[13](P1369)《魏书·陆俟传》:“子彰崇好道术,曾婴重疾,药中须桑螵蛸,子彰不忍害物,遂不服焉。”唐代章孝标《题朱秀城南亭子》诗:“瘿挂眼开欺鸲鹆,花缘网结妒螵蛸。”

食厖,亦作“食?”。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尔雅》云:‘莫貉、螳螂,同类物也。今沛鲁以南谓之螳蜋,三河之域谓之螳蠰,燕赵之际谓之食?,齐济以东谓之马敫,然多名其子,则同云螵蛸。”[14](P1692)清代戴震《方言疏证》:“《月令》引《方言》云:‘潭鲁以南,谓之蟷蠰,三河之域,谓之螳蜋,燕赵之际,谓之食厖,齐杞以东,谓之马谷,然名其子同云螵蛸也。所引亦即《郑志》,当是不知者妄改为《方言》,《尔雅疏》又袭其误,后人遂疑今本《方言》脱此数语,非也。潭即沛之讹,厖、?声义同,食?犹齕?也。”[15](P222)

马谷,南宋张虙《月令解》卷五:“螳蜋,《方言》云:‘谭鲁以南,谓之蟷蠰,三河之域,谓之螳蜋,燕赵之际,谓之食厖,齐杞以东,谓之马谷。”[16](P563)

《玉篇·虫部》:“,蟷蠰也。”[17](P400)《礼记·月令》:“螳螂生。”孔颖达正义:“按《释虫》云:‘不,螳

蠰,其子蜱蛸。舍人云:‘不名蟷蠰,今之螳螂

也。”[13](P1369)《尔雅·释虫》:“不過,蟷蠰。其子蜱

蛸。”邢昺疏:“不過,一名蟷蠰,一名蟷螂,螵蛸母也。其子一名蜱蛸,一名蟭,一名螵蛸,蟷蠰卵也。”[18](P492)

《广韵·戈韵》:“,螗蜋别名。”[19](P164)《集韵·戈韵》:“不,虫名,一曰蟷蠰,通作過。”[20](P58)

4.芨草、堇草

(4)北宋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卷十八:“(蒴藋)味酸,温,有毒。主风瘙瘾疹,身痒滋痹,可作浴汤。一名堇草,一名芨。生田野,春夏采叶,秋冬采茎、根。今附。《唐本》注云:此陆英也,剩出此条。《尔雅》云:芨,堇草。郭注云:乌头苗也。检三堇别名,又无此者。蜀人谓乌头苗为堇草。陶引此条,不知所出处。《药对》及古方无蒴藋,惟言陆英也。”(17/509b)

按:芨草、堇草都可指两种不同的植物。一是蒴藋,又称“接骨草”“陆英”,可治跌打损伤。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十一“陆英”条下:“《唐本》注云:‘此即蒴藋是也,后人不识,浪出蒴藋条。此叶似芹及接骨花,亦一类,故芹名水英,此名陆英,接骨树名木英,此三英也,花、叶并相似。”[21](P803)二是郭璞所说的乌头苗。乌头苗常作为毒药使用,《吕氏春秋·劝学》:“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高诱注:“堇,毒药也,能毒杀人,何治之有?”陈奇猷校释:“堇,乌头也,毒药。”[22](P201)《唐本草》中,蜀人將乌头苗称为堇草,晋时江东人亦有此称。《尔雅·释草》:“芨,堇草。”郭璞注:“即乌头也。江东呼为堇。”邢昺疏:“案:《诗·大雅》云:‘堇荼如饴。又《晋语》孋姬将谮申生,‘寘鸩于酒,寘堇于肉。贾逵曰:‘堇,乌头也。然则,堇者,其乌头乎?嫌读为堇荁之堇,故音之。”[18](P431)

“堇”还可指苦堇,是一种野菜,即《礼记》中所说的“堇荁”之“堇”。元代梁益《诗传旁通》卷十:“堇有二,有芨堇之堇,芨音急,一音及。《尔雅》曰:‘芨,堇草。郭景纯曰:‘即乌头也。郑渔仲曰:‘堇草,初种之母如芋魁。而首似乌鸟之首,故名乌头。两歧如鸟张口者,名乌喙。皆取其似。乌头傍生者为附子……苦堇,《尔雅》:‘啮,苦堇。郭璞注:‘堇,葵也。叶似柳,子如米,汋食之滑。《礼记·内则》:‘堇荁枌榆。按:《内则》之言盖取其滑,此菜野生,俗谓之堇菜。”[23](P202)

三、释道教语词

道教文献术语众多,专业性突出,加之道教往往故作神秘,喜欢自创一些特殊字词,因此,道教语词自然是道经注疏关注的重点,更是词义训释的中心内容。

5.发炉

(5)五代张若海《玄坛刊误论·论发炉品第五》:“发炉者,即高功法师对三清秉炉,关启修斋之旨也。”(32/624b)

按:发炉,道教斋醮科仪中,高功在醮坛前申奏修斋建醮之旨意。炉,手提的香炉,燃香净心,并用以召请神将。南宋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六:“发炉者,爇香于外,以通诚意,出官于内,以遣其神。内外尽诚,则其神上天入地,俱无所间,是为通真达灵也。”(30/1178a)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十六:“高功默启斋意,高功众官登坛,高功上香如式,都讲举唱,高功发炉,举重称法位。”(31/432c)又《上清灵宝大法》卷十八:“投简之际,发炉,启告,宣呪,投简,复炉,如式。”(31/450b)南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五:“解秽、礼师、卫灵呪之后,即继以发炉降神,一献上香,读词再献,奏钱焚词,三献送神复炉。”(9/464c)又《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三十三:“今蜀地高功,止于发炉、复炉,两称名位。其他宣读,皆委他人。”(9/576a)

6.重楼

唐代白履忠《修真十书·黄庭内景玉经注》卷六十:“咽液之道,必自玄膺下入喉咙。喉咙,一名重楼,重楼之下为明堂,明堂之下为洞房,洞房之下为丹田。”(4/865a)

按:重楼,指喉咙。唐代白履忠《黄庭内景玉经注》:“重堂焕焕明八威。重堂,喉咙名也。一曰重楼,一曰重环。本经云:‘绛宫重楼十二级。绛宫,心也。喉咙在心上,故曰重堂。喉咙者,津液之路,流通上下,滋荣一体,焕明八方。”(6/518c)南宋曾慥《道枢》卷十七:“上朝于舌下之窍中,其走出于舌之上而醲漱之,复过于十二重楼,肺复受之。”(20/693a)南宋佚名《上清北极天心正法》:“肺为华盖,咽喉为重楼,口为玉池,眉为玉堂,额为天庭,鼻为天柱,顶为天宫,耳为双市门。”(10/655b)明代佚名《道法会元》卷九十八:“口为玉池,舌为华池,舌下为玄膺。喉咙,气管也。喉咙为重楼,中有八琼素液。口中之液,玄泉也,玉浆也,玉液也,玉泉也,玉津也,醴泉也。喉咙气管为通津之岸也,所以上通天河,下接黄河。”(29/426c)

“楼”,本是建筑物的一种,指两层及两层以上的房屋。道教借用该词形成了玉楼、重楼、金华楼、十二玉楼、十二重楼、十二层楼、十二楼环等内丹术语,均指喉咙[24](P38)。

7.养火

(7)金代玄全子《诸真内丹集要》卷中:“外境不入,内境不出,谓之固济。寂然不动,谓之养火。虚无自然,谓之运用。存诚笃志,谓之守城。降伏内魔,谓之野战。”(32/467a)

按:养火,内炼术语,谓养心,调养精神。北宋白玉蟾《修真十书·杂著指玄篇》卷四:“以真气薫蒸为沐浴,以息念为养火,以制伏身心为野战,以凝神聚气为守城,以忘机绝虑为生杀,以念头起处为玄牝,以打成一块为交结。”(4/617b)元代李道纯《中和集》卷三:“或问:何谓养火?曰:绝念,为养火。或问:如何是脱胎?曰:身外有身,为脱胎。”(4/501c)明代张宇初《岘泉集》卷十:“养火三宫净,怡神百虑消。但无蝉蜕系,放旷即逍遥。”(33/264b)

养火,亦作外丹术语,指炼丹过程中持续加热,一般用文火保持燃烧加热。佚名《金华玉液大丹》:“加猬油一盏,养火七日,火候二两。取出,又入猬油一盏,再养七日,火候三两。取出,又入猬油一盏,养火七日,火候四两。如此养三七日了,其药作匮养物。”(19/129b)宋佚名《修炼大丹要旨》卷上:“时钻一孔子,可入汞一两在内,以上下弦合了,入合养火,子午卯酉六两,火养三日出银也。”(19/138b)五代佚名《周易参同契注》卷二:“又更将此药烊成汁为铤,捣碎又更入鼎一月日,不烊亦得服也。前添汞火须养火,不得猛火。”(20/191a)

四、一词多义与语词歧解

一词多义是词语中的普遍现象。房德里耶斯认为:“词总是处在语境里,每次都是这个语境暂时确定词的价值。词尽管可能有各式各样的意义,上下文总是强使词具有‘特殊价值,使词摆脱记忆对它所积累的过去的一切表象,为它创造‘当前价值。”[25](P215)道经注释者在注解整理前代道书时,时常会碰到一词多义问题,对此,他们多以“有二义”“有三义”“有二说”等形式,明确指出相关问题,以提醒读者注意。例如:

(8)唐代赵志坚《道德真经疏义》卷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者,得也。与道相得,故云德也。德有二义:一者本德,道之妙用,随类生长,咸令有益。二者修证,契道之人,初得真性,终复本道。既能自得,又令他得,所得者道,故云上德。不德者,上德也。德与道契,利物弘深,功成迹隐,德不彰露,百姓日用而不知,万代资之而不识,此诠有德,高胜无比,故称为上。”(13/942c)

(9)元代王吉昌《会真集·序》:“夫易,广矣,大矣。其无体也,始于一气,即道也。易有三义:不易也,变易也,简易也。不易者,独立而不改。变易者,四时更代也。簡易者,天地简易也。”(4/442a)

对于各家不同观点,在难以做出对错判定时,《道藏》的通常作法是实事求是地予以客观胪列。例如:

(10)北宋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眇眇灵景元。灵,一本作云。按:道君玉注云:‘自非眇寻云景而金房不登,自非重诵洞章而玉宾不见也。今详灵景、云景二义未决,且从皇甫本作灵,以竢真师请问质疑。”(2/707b)

道经故训材料在客观胪列之外,有时也会辨析优劣、纠正歧解。例如:

(11)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二

十五:“其病令人善言,嘿嘿然不慧,刺之三。[王冰注:]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络于舌本,故病则善言。风盛则昏冒,故不爽慧也。三刺其处,腰痛乃除。[北宋林亿]新校正云:按《经》云‘善言嘿嘿然不慧,详‘善言‘嘿嘿二病难相兼。全元起本无‘善字,于义为允。”(21/155a)

(12)明代周玄贞《高上玉皇本行经集注》卷一:“自然而然,非识可识。帝妙化自然,非人间识性可测识者。或以‘可识识字作志字看,非是。或作解识看,亦不是。”(34/637a)

兹选取一条,略作讨论。

(13)南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六十

二:“天地之化物,不觉其变,人当以天合天,安时任化,爵禄穷桎,非所介怀。人而不能有天,曾鷾鸸之不若也。运物,碧虚照江南古藏本作‘运化,于义为优。”(15/490b)

按:运化,运行变化。《周易·复卦》:“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三国魏王弼注:“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13](P39)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体极不兼应》:“天地之道,功尽于运化;帝王之德,理极于顺通。”

运物,运动万物。《庄子·山木》:“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王先谦集解:“皆天地之行,而运动万物之所发见也。”[26](P155)东汉班固《幽通赋》:“浑元运物,流不处兮;保身遗名,民之表兮。”南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卷六:“运物,运气也。泄,发也。运物之泄,气数之往来,天也。”(15/810c)

揆之上下文语境,“天地之化物”“其变”“任化”都是在论述天地变化之理,“运化”比“运物”的表达效果更好。

道教文献,秘而不传,用语晦涩艰深,歧解多有,历来以难懂著称。王体曾指出:“丹经之术语所指含义颇为复杂,同一名相不同指向,或不同名词同一含义的情况很多。”[27]崔大华所著《庄子歧解》一书[28],更是归纳了魏晋以来在不同学术思潮影响下形成的对《庄子》中字句、名物、思想的不同训释和理解,总结了历代《庄子》注解的不同观点,疏通了《庄子》中发生歧义的疑难费解之处。

对道经疑难字词的疏解,历代学者不断探索,《道藏》中保留下来的各家注解,是阅读阐释《道藏》经典的重要凭借。张隆溪指出:“阐释是多元的,但阐释的多元不应该走极端,承认读者的作用不必完全排除作者和文本,而真正有说服力的正解和胜解,一定是考虑到各种因素,可以把文本意义的总体解释得最完满圆通、最合情合理的解释。”[29](P74)就此而言,对《道藏》中的这些歧解异说,学界应当特别注意。总之,道经故训材料,是目前学界关注较少的一种语料,但其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形式繁多,对于训诂学、汉语史、道教文献语言研究而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待深入系统的挖掘与利用。

参考文献:

[1]白兆麟.新著训诂学引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

[3][晋]陈寿.三国志[M].[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

[4]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新一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9.

[6]黄金贵主编.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7][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胡渐逵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96.

[9][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

[10]章炳麟.官制索隐[A].章炳麟.章太炎全集(四)[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1]程俊英,梁永昌.应用训诂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愚若注音.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4][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5][清]戴震.方言疏證.华学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23.

[16][宋]张虙.月令解[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册[C].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7]王平,刘元春,李建廷编著.《宋本玉篇》标点整理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

[18][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M].王世伟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9]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0][宋]丁度,等.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1][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王家葵,蒋淼点评.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1.

[22]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23][元]梁益.诗传旁通[M].李辉,郭鹏点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4]胡玲.道教词语的术语化与非术语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5][法]约瑟夫·房德里耶斯.语言[M].岑麒祥,叶蜚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6][清]王先谦.庄子集解[M].胡渐逵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96.

[27]王体.《悟真篇》清净注本的“先天一炁”名词之所指[J].中国哲学史,2008,(3).

[28]崔大华.庄子歧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9]张隆溪.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Textual Materials for Daoist Exegesis and the Explanation of Taoist Scripture Words

Zheng Hongli1,Liu Zuguo2

(1.Seventh Editing Room, Jinan Publishing House, Jinan 250002;

2.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in China, there have been descendants of Taoist scholars who have annotated the scripture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ese annotations on Taoist scriptures, as well as the materials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m, ar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exegesis. The central content of annotations on the Daoist scriptures is to explain words and phrases. The Daoist scripture training materials also revolve arou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and phrases, especially the explan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words, dialect words, Taoist language words, and word ambiguity. For the study of exegesis, Chinese history, and Taoist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it has high academic value and needs to be further and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and utilized.

Key words:Taoist scripture;exegesics materials;archaisms;dialect words;Taoist words

猜你喜欢
方言词
《聊斋俚曲集》方言词拾证
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方言词考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语言偏离的翻译研究
《醒世姻缘传》词语拾诂
古语词“蹴踏”与方言词“出达”chū?da
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的方言词语英译评析
京津冀方言词一体化的研究方法
方言词汇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影响浅析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搜神记》方言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