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贵 任杰杰
摘 要:《聊斋俚曲集》是清代淄川人蒲松龄用鲁中地区方言写成的白话讲唱文学集,对于其中的方言俗语,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考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部分方言词的解释仍不确切、充分。“形容”即“比照胜过”之义。“煨温”本指“小火慢炖或加热食物,使之保持一定时间的温度来炖熟食物”,后引申有“维持,保持”义。“血真脉子”是“血汁脉”的方言变音,其义实指“血脉”,即“人体内血液运行的脉络”。“将将着”即“骑坐在脖子上(双腿跨在被骑人的胸前)”。“巴结”,是动词,应释作“劳碌奔波”。“抅”本字当作“构”,当指“伸手触摸或拿取远处的东西”。
关键词:《聊斋俚曲集》;方言词;注释;补证
清代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山东方言资料,同时也是近代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诸多专家学者对其中方俗词语进行了考释注解。路大荒先生校编《聊斋俚曲集》土语注解部分,附注方俗词语近三百条;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聊斋俚曲集》,充分结合山东各地方言对书中数千余条方俗词语作了详尽严谨的注释。此外,还有姜宝珠、张金霞、张泰、吴进珍、雷汉卿、都兴宙、董淑慧等学者,均对《聊斋俚曲集》中的方言词语进行了考释。但书中还有部分方言词的注解仍不确切、充分,有待补证考源。在参考以上各家论著的基础上,结合同时代文献及现代汉语方言继续进行探讨,同时也对已有的解释,补充必要的论证。违失之处,望方家指正。
1.形容
《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三回:
张大大怒,说:“你当面来形容我,咱只裂了。”[1](P31)
按: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聊斋俚曲集》(以下简称邹注)注为“这里指通过比照以显示对老人的态度”[1](P35),文意近是,但未释其理据。关德栋《聊斋俚曲选》注为“这里是挖苦的意思”[2](P78),不确。张泰《〈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选释》释“形容”为“羞辱”[3](P320),亦不确。《汉语大词典》释为“比照”[4](P4522),并引《水浒传》第十二回为证,不确切。徐复岭释为“〈动〉通过对比使某种特征突出;彰显”[4](P793),亦不确切。“形容”一词多用在羞辱对方的语境中,并非其自身具有的意义。至于句中的“羞辱”意义应是上下文意义,就如用现今口语中的“说”替换“形容”一词,“羞辱”意义依然是存在的,因此,只能说“形容”一词多用在羞辱对方的语境中,却非其自身具有的意义。《聊斋俚曲集》中两例意义与“羞辱,挖苦”义无涉。
“形容”一词中“形”有“比较”义。《左传·昭公十二年》:“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5](P1506)此谓“较量民力、考量民力”。(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他一个部曹,戴了个水晶顶子去当会办,比着那红蓝色的顶子,未免相形见绌。”[6](P521)“相形见绌”正指“互相比较之下,一方显得很逊色”。[4](P10744)“容”有“容纳,盛载”义。《说文解字·宀部》:“容,盛也。”[7](P147)《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8](P283)“甲物能容下乙物”,也就意味着甲物自身体积一定是大过乙物的,因此,引申为“大过,盖过”义是很自然的。文中的“形容”指“比照容纳”,即“比照胜过”之义。句中“当面来形容我”即当面来比照胜过我,使我难堪。
从文意上看,首例是指:张老穿着大儿子的棉袍,二兒子又给张老做了表里都是新的绸绢棉衣,并当着其兄的面对张老说:“虽不是蟒龙缎子,也比那粗布头鲜。”张大认为弟弟故意当面用新的绸绢棉衣来比照自己所送的棉袍,使自己尴尬,所以“张大大怒”。《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一回:“待我小小的形容形容他,也着他嚣。”[1](P1004)例二是指王龙以洗澡为由,拿身上穿的好衣服来比照万岁的破衣,以羞辱万岁。上文:“王龙道:‘我别的弄不过他,或者我这身上穿的这衣服他拿不出来。”下文:“万岁说:‘这厮可恶!又待和我比衣服。”(P1004)此处亦可资证“形容”有“比较,比照”义,本身并无“羞辱”义。在明末清初金圣叹评注的《水浒传》中也有此用例。《水浒传》第十一回:“酒至数杯,王伦心里想道:‘若留林冲,实形容得我们不济,不如我做个人情,并留了杨志,与他作敌。”[9](P166)此处乃金圣叹对《水浒传》中王伦妒贤嫉能狭隘心理的直接增补,用“形容”亦有“比照胜过”的含义,“不济”则是指“不如”的意思,可证“形容”亦无直接羞辱之义。
2.乌温
《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三回:
(还乡韵)骂声强人不成个货!还嘎脸来把阄来摸索?这样人我待跟着你怎麽过?不只光没甚麽下锅,只怕这几亩薄田,乌温的时节不多。一个不成人的汉子,配着个迂囊老婆,未必不就死,也就不能长活。[1](P182)
《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四回:
他娘欹在床上,有人来说:“仇福输了地了,好几个人在那里量哩。”把徐氏几乎气死!大叫一声,大叫一声:“气杀我了贼畜生!乌温了不大霎,又喒罄了净!要我怎生,要我怎生?不如死了眼不睁!”[1](P189)
按:邹注“乌温”为“山东方言,温和。这里形容拿在手上,留在身边”[1](P185),不确。雷汉卿《近代方俗词丛考》释为“犹舞弄”[10](P207),不确。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释为“维持,拖延”[11](P483),是。徐复岭释为“〈动〉本指身体、汤水等维持住应有的温度,专指拥有、占有”[4](P750),所释理据近是,但未有“专指拥有、占有”的意思。
“乌”在方言中有动词“煨”义。《汉语方言大词典》:“乌,〈动〉煨。①徽语。江西婺源。②吴语。浙江宁波、永康。按今宁波谓煨曰乌,婺源亦有此语。”[12](P759)《说文解字·火部》:“,炮炙也,微火温肉。”[7](P20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微火温肉所谓缹也。今俗语或曰乌,或曰煨,或曰焖,皆此字之双声迭韵耳。”[13](P482)“煨”指用小火慢炖或加热食物,“温”指常义“温度”。“煨温”本指“小火慢炖或加热食物,使之保持一定时间的温度来炖熟食物”,后引申有“维持,保持”之义。唐代段公路《北户录》卷三:“橄榄子,八九月熟,其大如枣。《广志》云:有大如鸡子者,南人重其真味。一说香口绝胜鸡舌香(《诗义疏》:梅亦可合而香口。又,广州亷姜亦可香口)。亦堪煮饮,饮之能消酒(煎法:剉去两头,煨温煮之甚香美)。”[14](P5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服药时,取上制的药末,以收存的汤剂煨温后送下。”[15](P119)“煨温”这种方法在现代药剂配方时仍常用。《中国药酒配方大全》:“再将白酒置容器中,煨温,趁热加入前3味药,密封,浸泡1~2宿,过滤去渣,即成。”[16](P280)《胃肠疾病患者宜吃食物》:“将两汁混匀后置杯中,隔水煨温即成。”[17](P196)
从文意上看,《翻魇殃》第三回写的是仇福输掉了家中八十石谷子,其妻姜娘子气愤之下哭着数落丈夫。“乌温的时节不多”是指:丈夫赌输了家中八十石谷子,仅靠几亩薄田能维持正常生活的日子不会长。第四回说的是:“仇福赌博又输了,他娘气个半死,“乌温了不大霎”,就是还没有玩上多大一会儿或赌上几把又输光了。在山东淄博方言中有此用法。《汉语方言大词典》:“乌温,〈动〉维持;拖延。冀鲁官话。山东淄博。”[12](P764)
3.血真脉子
《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一回:
昨日煞进门就是顿巴掌子,劈头就是顿踏棍子,打的露着血真脤①子,几乎见了腥荤子。[1](P456)
按:丁龙涧《谈〈聊斋俚曲〉方言词语的丰富性及生动性》把“血真脉”释为“皮肤上露出血印,但血尚未流出。”[18](202-217),不确切。张泰《〈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选释》释为“由于受到外部力量的击打、挤压等,毛细血管发生膨胀,但未破”[3](P324),释义近是。吴进珍《〈聊斋俚曲集〉方言词语释义》释为“毛细血管因受打击、挤压、碰撞而膨胀,将出血而未出,透过皮肤呈现出来的样子”[19](106-112),义较近似。徐复岭释为“〈形〉毛细血管微破红、鲜血似出未出的皮肤轻伤”[4](P787),释义近是。
以上各家注解文意均有可取之处,但未注出其确切理据。在近代汉语中,“真”“汁”两韵部相近,“真”当为“汁”的一声之转。“血真脉子”是“血汁脉”的方言变音,其义实指“血脉”,即“人体内血液运行的脉络”。“血汁”在古代典籍中有“血”的意思。元代关汉卿《大都新编关张双赴西蜀梦》:“杀的那东吴家死尸骸堰住江心水,下溜头林流着血汁。”[20](P4)清代丁耀亢《续金瓶梅》:“山高千仞,路通一线入羊肠;门设三层,岭抱九关屯虎口。人骷髅筑成影壁,血汁汤遍染城墻。”[21](P263)
实际上,皮肤上露出的不是血印,而是真皮层的毛细血管等组织呈现出的样子。“血真脉子”应指“皮肤受到创伤导致表皮层脱落或损伤,露出微量点状血及毛细血管的样子。”在山东菏泽方言中也叫“血直(zhī)脉(méi)”,其亦是“血汁脉”的音变,“子”是词尾无义,“血真脉子”在口语中往往不带“子”。
4.将将着
《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三回:
子正说:“过来,我背着你走吧。”江城笑说:“将将着罢。”[1](P467)
按:邹注为“山东方言,携着手”,不确。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释为“骑在肩上”[11](P229),是。张金霞亦释为“即夹夹着,指把两腿夹着脖子坐在肩膀上”[22](379-386),释义有可取之处,但所释“即夹夹着”不可取。《汉语大词典》未收该义,当补。徐复岭释为“〈动〉指小孩分开腿骑在大人的脖子上,让大人用肩膀扛着。将,肩膀向上抬”[4](P365),是。
“将将着”即“骑坐在脖子上(双腿跨在被骑人的胸前)”。此处“将将”是古语词“集聚”的引申义,即“骑在肩上”。“将将”是个古语词,在古代文献中有“集聚”义。《荀子·赋》:“道德纯备,谗口将将。”[23](P246)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八》:“余谓将将,集聚之貌也。《周颂·执竞》篇‘磬筦将将。毛传曰:‘将将,集也。然则谗口将将,亦谓谗言之交集也。”[24](P1906)“将将”指“某物集聚起来”,物与物集聚叠摞起来又有了“高大整饬的样子”。《诗经·大雅·绵》:“廼立应门,应门将将。”毛传:“将将,严正也。”[8](P1160)《文选·枚乘〈七发〉》:“颙颙卬卬,椐椐彊彊,莘莘将将。”[25](P1570)李善注:“将将,高貌。”[25](P1571)
《禳妒咒》中“将将”是其古词义“集聚、叠摞起来”的引申义,即“江城骑跨在父亲的肩上”。这种用法仍存留在现代山东方言中。《跟着黄河走——从梁山泊来,到垦利洼去》:“正在这時,他——她来找的那个他,脖子上将将着他那个不满两岁的宝贝,孩子似的又蹦又跳地出来了……儿子,看梅花去喽……”[26](P319)在济南方言里的“将将着”亦是指父亲将孩子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双手抓着孩子的手,或站或行,或跑或跳的动作。钱曾怡编纂《济南方言词典》:口口着①,小孩骑在大人肩上:“你口口着孩子上哪里去?”|“叫你哥口口着你!”[27](P282)在邹平、淄博方言中亦有此用法。
5.巴结
《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十回:
吃穿二字你不管,逐日把我巴结煞,世间要你中做嘎?今后晌若不接客,准备着打发你归家![1](P946)
按:邹注为“山东方言,形容入不敷出、生活困窘的情状”[1](P949),不确。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释为“这里指生活艰苦”[11](P6),亦不确。徐复岭释为“〈动〉努力;劳碌奔波”[4](P13),近是。
“巴结”应释作“劳碌奔波”,是动词义。“逐日把我巴结煞”中的“煞”是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程度深。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煞,甚辞。字亦作?,作殺。”[28](P443)唐代白居易《醉题沈子明壁》:“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殺②君。”[29](P4979)唐代薛昭蕴《浣溪沙》:“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P10095)明代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回:“常言道:‘家贫不是贫,路贫愁煞人。”[30](P48)“煞”位于“巴结”后,表示动词义“忙活、忙碌”的辛苦程度之深,并不是指形容义“入不敷出、生活困窘的情状”。“巴结煞”即“忙活死”。“巴结”也作“巴劫”。《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七回:“俺如今自家还多着个影儿哩!家中一窝子人口要吃穿盘搅,自这两日媒巴劫的魂也没了。”[31](P863)“巴劫的魂也没了”即“奔波(忙活)的魂也没了”。陶慕宁注“巴劫”为“奔波”,甚是。《金瓶梅大辞典》释此为“也作‘巴结‘结巴,指生活艰难”[32](P455),非是。
在“巴结”一词中,“巴”有“攀附,攀援”义。《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便是本家大人是老爷最相好的,他不多几年已巴到极顶的分儿。”[33](P1364)《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我也不怕人笑话我奴才亲戚混巴高枝儿,我今日可算认定了干娘咧!”[34](P555)“结”有“交接,连接”义。《吕氏春秋·勿躬》:“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高诱注:“结,交也。”[35](P393)“巴结”本指“攀附连接某物”,后引申指为达成某个目标,在向某个人用心攀附结交时就有了“奉承;讨好”的贬义用法。《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四回:“况佛天一理,他又不是座受贿赂的衙门,听情面的上司,凭你怎的巴结他,他怎肯忍心害理的违天行事?”[34](P393)就动作本身而言,甲物要想“攀附”乙物,二物必须相遇、相接,故“巴结”引申有“接、近”之义,即“凑合;勉强”义。《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姑老爷、姑太太要怕我住长了费了你家的老米,慢讲我一个人儿,连我们姑娘合张亲家,我那点儿绝户家产供给十年八年还巴结得起!”[34](P367)此谓那点家产还勉强凑活得起。
在攀附连接某物或为达成某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努力或拼尽全力,结果是必然辛苦。若注重其结果,这就使其有了“忙活奔波”义;若注重其成功攀附的过程,这就使其有了“努力”义。清代桂馥《札朴·乡言正字》:“努力曰?。”[36](P391)《汉语大词典》把“巴结”释为“努力;勤奋”[4](P5144),不确切,所举三例中“巴结”均是指“努力,忙活”义。此外,“努力”有动词义,而“勤奋”只有形容词义。《现代汉语词典》:“勤奋,〈形〉不懈地努力(工作或学习)。”[37](P1059)可知两义项词性不同,同释一词,实为不妥。在明清小说中,“巴结”亦有“忙活”义,含有努力上进的褒义色彩。《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但愿他从此一心巴结正路,把从前那些邪魔永不沾染就是好了。”[33](P1575)此谓但愿宝玉一心忙活正路。《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王仁道:‘你父亲就是你一个儿子,既然叫你读了书,自然望你巴结上进,将来也同你赵家大哥哥一样,挣个举人回来。”[38](P3)此言王仁希望其努力读书上进。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他觉得解放以后陶阿毛变得比从前更好了,很关心工人的生活,自己做生活也巴结。”[39](P82)此言解放以后的陶阿毛工作、做事努力上进。
从文意上看,《增补幸云曲》中的老鸨是抱怨自己终日为二姐佛动心的衣食忙活死。在邹平、淄博方言中亦有此用法。如:“你可把三个孩子的婚事巴结出来了。”
6.抅
《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
二姐说:“我就夺!跳了一跳,贪慌抅那汗巾,把桌子上酒壶拐到。”[1](P1975)
按:邹注为“同‘够”[1](P1978),是,但未释其义。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释为“伸手拿远处的东西”[11](P163),不确切。《汉语大词典》释为“谓手等达到,接触到”[12](P4590),不确切且例证过晚。《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用手等)伸向不易达到的地方接触或拿取”[37](P462),释义甚是。
“抅”,亦作“够”“构”,实指“(用手等)伸向不易达到的地方接触或拿取”。在明清小说中亦有此例。清代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一百七十四回:“正刮着风,陆炳文在堂上坐着,好好的忽然肚中鼓起来,鼓得有犬皮鼓相似,自己两只手够不着肚脐。”[40](P696)“够不着”指“摸不着”。明代佚名《梼杌闲评》第二十二回:“进忠来到跟前,小内侍道:‘小爷要花耍子,这树高,咱们构不着,你去摘几枝来。”[41](P171)“构不着”即“摘不到”。清代佚名《大八义》第十回:“普莲提刀,下了楼堂,到了外面,说:‘石爷你也上去,把包袱伸手就可以拿下来。石禄蹬着蜈蚣梯上来,到了里面,将双铲放在就地,伸手去够包袱。”[42](P171)“够包袱”即“伸手去拿包袱”。
从以上文例可知,“抅”“够”动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触摸到某物,有时是为了拿取某物,其方向可以是任意的。“够”当指“伸手触摸或拿取远处的东西”。但“够”在方言中多指用手等自上往下取东西的动作。《汉语方言大词典》:“〈动〉由上往下取东西的动作。东北官话。你把房顶上晒的干菜够下来。”[12](P5684)《增补幸云曲》中的“抅”也是指“用手自上往下拿取东西的动作”。“跳”是指“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从“跳了一跳”的“跳”可知,汗巾位置在高处;从“贪慌抅那汗巾”可知,二姐佛動心即是向上跳起去夺取万岁手中汗巾的动作,也不只是单纯触摸。
“抅”“够”的本字当做“构”。“构”有“交合,连结”义。《说文解字·木部》:“构,盖也。”[7](P115)其本义指将木材架起、交叉衔接盖房子,后引申泛化为“交合,连接”义。《周易正义·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孔颖达疏:“构,合也。”[43](P365)《史记·春申君列传》:“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44](P2392)某物能“构”到另一物,实指两者相连结,也就是双方能互相接触到。《方融玺禅师语录》十三:“虽然张口道不出,是法平等;举手构不着,无有高下。”[45](P41)《圆悟佛果禅师语录》:“钟山顶上,宝公塔前,八字打开,分明显示去。遂拈起拄杖云:‘还见么?诸佛构不着,祖师提不起。千日并照,万镜临台。”[45](P58)《蔗庵范禅师语录》卷二十一:“得法自在为道,司盟骋捷疾之机,空山雷震弘无畏之辨。清昼籁鸣奖穷子还家,宝聚揭开而珍奇委积。励困鱼翀举禹门挚断,而波浪掀腾构得着底,闻风屈膝构不着底,异见横生,总知门户如天阔,好恶相驰万古情。”[46](P238)《满蒙汉词典》:“ ,panse,马牲口生低头难病构不着水草。”[47](P1181)刘墉《啊啊》:“但是只要我的面包没扔准,丢在了母雁伸脖子构不着的地方,就算离开不过几公分,母雁也不会稍稍移动它孵蛋的身体。”[48](P139)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M].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2]关德栋选注.聊斋俚曲选[M].济南:齐鲁书社,1980.
[3]张泰.《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选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4]徐复岭.《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精装)[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
[5]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6.
[8]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明)施耐庵.水浒传(注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0]雷汉卿.近代方俗词丛考[M].四川:巴蜀书社,2006.
[11]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12]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2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4](唐)段公路.北户录[A].(清)永瑢、纪昀等纂修.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9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印刷发行,1986.
[15]《图解经典》编辑部编.图解神农本草经[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6]程爵棠.中国药酒配方大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
[17]叶锦先,高鹤主编.胃肠疾病患者宜吃食物[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
[18]丁龙涧.谈《聊斋俚曲》方言词语的丰富性及生动性[J].蒲松龄研究,1991,(1).
[19]吴进珍.《聊斋俚曲集》方言词语释义[J].蒲松龄研究,2004,(3).
[20]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1](清)丁耀亢.续金瓶梅[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22]张金霞.《聊斋俚曲集》方言词语补释[J].蒲松龄研究,2000,(Z1).
[23](战国)荀子.荀子[M].孙安邦,马银华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24](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第4册)[M].徐炜君,樊波成,虞思徵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5](梁)萧统,(唐)李善注.昭明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6]魏金永.跟着黄河走——从梁山泊来,到垦利洼去(第1部芳草情)[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
[27]李荣主编,钱曾怡编纂.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济南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8]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9](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0](清)褚人获.隋唐演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31](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陶慕宁校注,宁宗一审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2]黄霖.金瓶梅大辞典[Z].成都:巴蜀书社,1991.
[33](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4](清)文康.儿女英雄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35](汉)高诱注.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6](清)桂馥.札朴[M].赵智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8](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M].贺阳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39]周而复.上海的早晨[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0](清)郭小亭.济公全传[M].青阳点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41](明)佚名.梼杌闲评[M].济南:齐鲁书社,1995.
[42](清)佚名.大八义[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4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4](西漢)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5]纯闻主编.云居法汇(全12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
[46]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语录部三十[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47]敖拉·毕力格,乌兰托亚主编.满蒙汉词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48]刘墉.啊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