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经》异文考辨

2024-06-11 08:14刘琪
现代语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异文道教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重点项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课题基金项目)“道教古辞书整理与研究”(23JDTCA042);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道藏》所收辞书类文献整理与研究”(23CRWJ05)

作者简介:刘琪,女,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摘  要:《度人经》是东晋末年道教灵宝派的重要经典,对中古道教史和中古汉语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度人经》版本众多,异文纷繁复杂,主要包括三类: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修辞性异文。对勘整理其异文条目,对“德”“層—嶒—”“供养—供奉”等18条重要异文进行考辨,勘定异文是非,辨析异文字际关系和意义关系。在此基础上,阐述《度人经》在校勘整理与释读利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道经语言研究和道教文献整理提供可靠材料。

关键词:《度人经》;异文;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修辞性异文;道教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亦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经》,叙述元始天尊向诸神大众说解灵宝度人经教之事。此经是东晋末年道教灵宝派的重要经典,语言平实,是研治中古道教史和中古汉语的宝贵材料。《度人经》最初仅一卷,迭经历代道徒敷演发挥,至北宋时增衍为六十一卷。刘屹指出,此经卷一为经文,其余六十卷为北宋徽宗时神霄派道士敷演经文而成[1](P103)。明代时收入《正统道藏》。

《度人经》版本众多,除六十一卷本外,《道藏》还收有多种此经的注疏、符图之作,主要有八种:北宋陈景元集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四卷(以下简称《四注》)、南宋青元真人《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南宋萧应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五卷、南宋陈椿荣《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五卷、元代陈致虚《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元代薛季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三卷、明代张宇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宋元佚名《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三卷。除了传世各版本之外,还有敦煌出土的21件《度人经》残卷与温州龙泉县崇因寺出土的唐代乾宁《度人经》写本,时代较早,极为重要[2](P71-74)。

王彦坤指出:“凡记载同一事物的各种文字资料,字句互异,都叫异文。”[3](P159)《度人经》历经长时间的辗转抄刻,产生了大量版本异文,为道经释读造成一定障碍,同时,这也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很高的文献、语言研究价值。王卡[4](P325-330)、萧登福[5]、叶贵良[6]、黃征与张崇依[7](P652-663)等前辈学者,均对此经进行了校点,揭示并辨正了众多异文,但仍存在可进一步申说与补充之处。今不揣浅陋,以六十一卷本《度人经》卷一文本为底本,以该经重要版本之间的异文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类: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修辞性异文,从中选取18则略作考辨,并祈方家教正。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引《道藏》用例均据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联合影印本《道藏》;句例之后的括号内附注册数及页码,页分上、中、下三栏,分别用a、b、c表示。文中的P.代表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伯希和编号,本文所引P.2355号、P.2446号、P.2458号、P.2606号、P.2651号等敦煌写卷用例,均据1999年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李德范辑录的《敦煌道藏(一)》。文中的S.代表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斯坦因编号,本文所引S.63号、S.3109号、S.5315号等敦煌写卷用例,亦据《敦煌道藏(一)》。文中的浙敦附2号写本即龙泉县崇因寺出土的唐代乾宁四年《度人经》写本,本文所引此写本用例均据黄征、张崇依的《浙藏敦煌文献校录整理》[7](P652-663)。文中个别地方为了不影响行文意义而保留必要的繁体字,以示区别。

一、校勘性异文

所谓“校勘性异文”,是指表现在文本层面的存在是非的异文[8](P56),包括讹字、衍文、脱文、错简等类型。《度人经》各版本间的校勘性异文,主要有两类:衍文与讹字。勘定异文是非对《度人经》文本整理与释读具有重要价值。

1.德

所以尔者,学士秽气未消,体未洞真,召制十方,威未制天政,德可伏御地祇,束缚魔灵,但却死而已,不能更生。(1/2b)

按:“德”,P.2355号、P.2606号、浙敦附2号、《四注》本无此字。

此处的“德”字当为衍文,实为涉《四注》注文而衍。此衍文的出现与《四注》的书写体例密切相关。《四注》为北宋高道陈景元纂集南齐严东、唐代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四人之注而成,是后世《度人经》研究者必读之书。此处是陈景元引李少微之言疏解“威未制天政”,原本作:“少微曰:天政,谓日月五星,天文七政也德。”(2/195b)《四注》体例为经文正文顶格书写,注文空一格书写,“德”字处于行末,在视觉上,正与下一行顶格书写的“可伏御地祇”相连。李氏注中的“德”字义颇难解,后世抄刻者又忽视《四注》体例,遂误将注文“德”字抄刻进经书正文。除《四注》外,《道藏》所收其他《度人经》版本皆衍“德”字,南宋书法家张即之的《楷书度人经》亦衍此字[9](P30)。

可知,至迟在南宋时,此衍文已普遍出现,《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今注今译》亦沿袭此误[5](P74)。

这一衍文的形成看似偶然,实际上,它与古代注者对“政”字的误释密切相关。李少微将“天政”看作一词,释为日月五星。《汉语大词典》对“天政”的解释是:谓自然的制约犹如政令、律令,也可以指天的职能[10](P3167)。《荀子·天论》:“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杨倞注:“天政,言如赏罚之政令。”[11](P170)这里的“天政”并非指日月五星。

《度人经》中的“政”乃“正”之假借字,属于副词,表示“仅、只”义。因此,“正”字当属下读,作“威未制天,政可伏御地祇”。唐代道士张万福《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即言:“威未制天,句绝。”(2/529b)“政”借为“正”,中古文献习见,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殷觊病困,看人政见半面。”[12](P631)《宋书·刘穆之传·式之子瑀》:“于吾何有,政恐匈奴轻汉耳。”[13](P1310)唐代薛幽栖释上揭例句曰:“所以然者,为骨体未真,秽气仍在,则十方未可召制,诸天未得振威,止可摄御邪魔,却垂死之死,不能令朽骸枯骨复形更生。”(2/195b)正以“止”释“政”字。

从句意来看,“天”与“地祇”“魔灵”相对,指天神。“威未制天”是指至学之士的威力未能控制天神,并对应下文“政可伏御地祇、束缚魔灵”。正如唐代李少微所释:“上圣大道,威能制天,至学力微,唯能御地。制天能使三景停轮、白骨复命,御地能令三界稽首、垂死却生。”(2/195a)中古道经常见“威制万神”(6/651a)、“威制万灵”(33/453c)、“威制天魔”(1/892c)等语例,可资参证。“召制”为并列式复合词,意为召唤统领[14](P58),此词中古道经习见,有“召制六丁”(33/830c)、“召制三界”(34/156c)、“召制群魔”(2/858b)等用例。而“十方”是指上文所言“十方无极至真大神”,“召制十方”即招引统领十方大神。此句意为至学之士身中污浊之气未消,未能洞达真道,故无法招引统领天神,只能制服地神、绑缚魔灵。《中华道藏(第三册)》[4](P326)、《敦煌本〈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辑校》[6](P26),亦未明“政”字之义,误断此句。由此可知,掌握相应时代的语言文字知识对异文的勘定具有重要价值。

2.衝—衡

掷火万里,流铃八衝。(1/4c)

按:“衝”,S.63号、浙敦附2号、《四注》本作“衝”,P.2606号作“衡”。

此处的“八衡”于义不通,当以“八衝”为是。“衝”的意思是通途、大路。《墨子·号令》:“因城中里为八部,部一吏,吏各从四人,以行衝术及里中。”[15](P544)《文选·左思·魏都赋》:“内则街衝辐辏,朱阙结隅,石杠飞梁,出控漳渠。”李善注:“杜预《左氏传》注曰:‘衝,交道也。”[16](P281)《度人经》中,“八衝”与“万里”对文,意为通衢,即四通八达的道路。上揭例句正如《四注》卷二严东所言:“左右流金火铃,一掷万里,流光焕烂,交错八衝,充满空虚之中,消魔灭鬼也。”(2/222a)此词亦见于其他中古道经,如北周《无上秘要》卷五十:“北帝所承,风火八衝,流铃交焕,敢有不从。”(25/182a)二字盖形近而误。

3.罪—羅

上解祖考,亿劫种亲,疾除罪簿,落灭恶根。(1/3c)

按:“罪”,P.2355号、浙敦附2号、《四注》本作“罪”,P.2606号作“羅”。

此处的“羅簿”不辞,当作“罪簿”。“罪簿”是指记载罪行的册籍。“罪”,俗书作“”[17](P578),P.2606号敦煌写本或因“”与“羅”形近而誤。

二、用字性异文

所谓“用字性异文”,是指由于用字不同而形成的异文[8](P56),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类型。《度人经》中,用字性异文主要有正字与俗字、本字与假借字、古字与今字等。汪耀楠指出:“古书用字,难处有四:一为繁难,二为异体,三为假借,再加上历史久远,传抄刊刻讹误,使阅读古书发生困难。”[18](P14)掌握俗字、假借字等字用知识是释读《度人经》的基础,在整理道经时,也需要分清用字性异文和校勘性异文,防止以不误为误,损害文本原貌。

4.層—嶒—

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層峨峨。(1/5b)

按:“層”,浙敦附2号、《四注》本作“層”,P.2651号作“嶒”,P.2446号、P.2606号、S.63号、S.3109号、S.5315号作“”。

“”字不见于《汉语大字典》《敦煌俗字典》《宋元以来俗字谱》《碑别字新编》《草书大字典》等工具书,应为“嶒”之异体。叶贵良指出:“敦煌道经中一些字的形旁意义相同或相近,常常通用。”[2](P442)“”

形旁为“阜”,与“山”义近,典籍中常见“阜”“山”二旁换用之例。如“險”同“嶮”,《集韵·琰韵》:“險,《说文》:‘阻难也。或从山。”[19](P932)“陖”同“峻”,《玉篇·阜部》:“陖,险也,高也。亦作峻。”[20](P357)“陕”同“峡”,《说文解字·阜部》:“陕,隘也。”段玉裁注:“俗作陿、峡、狭。”[21](P732)“陁”同“”,《正字通·山部》:“,同陁。”[22](P293)“隥”同“嶝”,《集韵·隥韵》:“隥,《说文》:‘仰也。或从山。”[19](P1261)例多不备举。

“嶒”通“層”。S.2073《庐山远公话》:“且见其山非常,异境何似生:嵯峨万岫,叠掌(嶂)千(層)。”[17](P38)“”为“嶒”之俗字。又“崚嶒”同“棱層”,意为山峰高峻重叠。唐代陈子昂《送魏兵曹使嶲州》:“勿以王阳叹,邛道畏崚嶒。”[23](P120)唐代岑参《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开门对西岳,石壁青棱層。”[24](P193)

5.旛——幡

建九色之节,十绝灵旛。(1/3c)

按:“旛”,《四注》本作“旛”,P.2606号作“”,浙敦附2号作“幡”。

此处的“”为“幡”之俗体。如S.2832《愿文等范本·四时》:“春云散野,淑气浮天,华烂漫,淑景争耀。”黄征指出,敦煌写本“巾”旁混同于“忄”旁,凡“忄”旁识读之时皆须注意[17](P106)。

“旛”与“幡”为古今字。“旛”原指长幅下垂的旗,后作“幡”。《说文解字·?部》:“旛,幅胡也。”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部》:“旛,今字以幡为之。”[25](P757)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二:“东卿大君昨四更初来见降,侍从七人入户,一人执紫旄节,一人执华幡,一名十绝灵幡,一人带绿章囊。”(20/500a)“灵旛”即道士用以招请神灵的旌旗。

6.逮—逯

道言:正月长斋,诵咏是经,为上世亡魂,断地逮役,度上南宫。(1/2c)

按:“逮”,P.2355号、浙敦附2号、《四注》本作“逮”,P.2606号作“逯”。

此处的“逯”为“逮”之俗体。《集韵·逮韵》:“逮,及也。古作逯。”[19](P1102)《龙龛手鉴·辵部》:“逯:三俗。逮:正,徒爱反,及也。”[26](P375)S.6659《太上洞玄灵宝妙经众篇序章》:“致有殃逯,大小相牵,终天无解。”此字《敦煌俗字典》已收[17](P74),可参。此处“逮”义为连及,《四注》卷一薛幽栖将“断地逮役”释为:“断鬼神连逮之役。”(2/197a)

7.恼—惚—

本命之日,诵咏是经,魂神澄正,万气长存,不经苦恼,身有光明。(2/197c)

按:“恼”,浙敦附2号、《四注》本作“恼”,P.2606号作“惚”,P.2355号作“”。

《龙龛手鉴·心部》:“惚:俗;:今;恼:正。”[26](P40)“”为“今”体,即当时流行的字体[27](P155),而“惚”为“恼”之俗体,《敦煌俗字典》已收[17](P285),可参。

8.圖—啚

赤明开圖,运度自然。(1/4c)

按:“圖”,P.2606号、浙敦附2号、《四注》本作“圖”,P.2446号作“啚”。

此处的“啚”为“圖”之省旁俗字。《说文解字·

囗部》:“圖,画计难也。从囗从啚。啚,难意也。”[28](P125)

“圖”为会意字,“会围绕鄙(啚)邑绘画地圖之

意”[29](P1507)。张涌泉指出:“有的字本身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组成的,俗书或省略其一,形成俗字。”[27](P49)“圖”省略意符“囗”作“啚”。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八:“大师立外道义,而我随文破析,详其优劣,然后啚行。”[30](P531)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八“所图”条:“诏定古文官书,圖啚二形同。”[31](P320)

9.舊—具

若有至人赍金宝质心,依旧格,告盟十天,然后而付焉。(1/5c)

按:“旧”,S.5315号、浙敦附2号、《四注》本作“旧”,P.2446号、P.2458号、P.2606号、P.2651号、S.63号、S.3109号作“具”。

中古汉语时期,“具”与“旧”皆属群母,音近义通。此处“具”假借为“旧”,“具格”即“旧格”[32](P281)。“格”谓条例、制度。《北史·封述传》:“时增损旧事,为《麟趾新格》,其名法科条,皆述所删定。”[33](P900)“旧格”指既定的规章条文,中古文献常见。南朝江淹《萧骠骑发徐州三五教》:“咸依旧格,以赴戎麾。”[34](P208)《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玄都紫微宫旧格,丹书白素,方五寸,清斋百日。”(1/788c)《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此青宫旧格,不得妄传未成真人者。”(33/435a)“青宫旧格”,亦作“青宫具格”。《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青宫具格,凡受众经,无信埋札告于万灵者,亦不感彻于高上,万灵亦无可以右别,故札不可不投也。”(3/444a)

“旧典”和“具典”亦屡见于《道藏》,指成文的法典[32](P282)。南朝宋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某甲骨性志行,宜合成就,谨依明真旧典,建坛立盟,告誓九天,按科付授。”(9/847c)《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四辅列位,五老监真,太一命辰,玉帝唱盟,一依俯仰明真具典,南向长跪,以付飞天无极神王。”(5/845b)“明真具典”即“明真旧典”,适足比证。

10.帅—师

天丁前驱,大帅仗旛。(1/4c)

按:“帅”,《四注》本作“帅”,P.2606号、S.63号、浙敦附2号作“师”。

此处的“师”当为“帅”之假借字。在《广韵》中,“师”与“帅”皆属生母、脂韵,仅声调不同,读音相近。古代典籍中,“师”多借为“帅”。《礼记·月令》:“赏军帅武人于朝。”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帅,或作师。”《经义述闻·周礼·司常》“师都建旗”条,王引之案引王念孙曰:“师当为帅。”[35](P670)

据文意来看,“天丁”即天兵,“大帅”与之对文,当指统军之主帅。正如《四注》卷二薛幽栖所言:“天丁即天邹甲卒也,故导前以驱除。大帅即大魔鬼帅,故仗旛以辟斥也。”(2/222a)

11.偏—徧

一国男女,倾心归仰,来者有如细雨密雾,无鞅之众,迮国一半,土皆偏陷,非可禁止。(1/2a)

按:“偏”,浙敦附2号、《四注》本作“偏”,P.2606号作“徧”。

此处的“徧”为“偏”之假借字,意为倾斜、不平正。《集韵·仙韵》:“偏,亦作徧。”[19](P351)“徧”或用同“偏”,表示偏激、不正[36](P139)。古代典籍中,二字通用之例比较常见。《管子·入国》:“声盲、喑哑、跛躄、徧枯、握递、不耐自生者。”《太平御览·疾病部(一)》引“徧”作“偏”[37](P292)。“偏枯”即偏瘫,半身不遂。《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六道身中无欠少,诸佛身上不徧多。”[38](P107)

根据文意,此句是说一国男女皆往听元始天尊说经,聚会之处占国半境,半境之土皆陷落。后文又言:“元始登引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十方无极至真大神、无鞅数众,俱入宝珠之中。……国人廓散,地还平正,无复欹陷。”(2/193b)这里的“欹陷”意为倾斜陷落,正如《四注》卷一薛幽栖所说:“前云偏陷,此云欹陷者,偏倾,高者偏低。初塞半国,似如偏陷,及乎廓散,还似复平也。”(2/193b)由此可知,上揭语例当作“土皆偏陷”。

12.束—速

束送妖魔精,斩馘六鬼锋。(1/5b)

按:“束”,P.2606号、S.63号、浙敦附2号、《四注》本作“束”,P.2651号作“速”。

此处的“束送”意为捆缚斥逐。“速”通“束”,意思是束缚、约束。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速,叚借为‘束。”[25](P386)《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速,又约束之束。”《管子·五行》:“毋傅速,亡伤襁褓。”郭沫若等集校:“束,谓紧束也。”《国语·晋语一》:“骊姬请使申生处曲沃以速县。”清代俞樾《群经平议》:“速,当读为束。‘以速县者,以束县也。使太子约束其所属之县大夫也。”[37](P867)《道藏》中亦见二字通用之例,如北周《无上秘要》卷二十四:“束送魔宗,斩灭邪根。”(25/69a)唐末杜光庭集《太上黄箓斋仪》卷五十四作:“速送魔宗,斩灭邪根。”(9/355a)

13.穹—弓

无极昙誓天帝,飘弩穹隆。(1/4b)

按:“穹”,《四注》本作“穹”,P.2606号、浙敦附2号作“弓”。

此处的“弓”为“穹”之假借字。在《广韵》中,“弓”属于见母、东韵、平声,“穹”属于溪母、东韵、平声,二字音近,经常通用。《史记·天官书》:“故北夷之气如群畜穹闾。”“穹闾”,《汉书·天文志》作“弓闾”。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五》指出:“《天文志》作‘弓字,音‘穹。”[39](P59)《敦煌本〈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辑校》认为,“穹”盖为“弓”之讹[6](P93),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14.浩—晧

唯有元始,浩劫之家。(1/5b)

按:“浩”,S.5315号、浙敦附2号、《四注》本作“浩”,P.2446号、P.2651号、S.63号、S.3109号作“晧”。

此处的“浩劫”是指极长的时间,《四注》卷三严东曰:“浩劫者,浩浩无数也。”(2/235a)“晧”通“浩”,谓浩大。在《广韵》中,二字均属于匣母、豪韵、上声,读音相同。古代典籍中,亦有二字通用之例。《史记·河渠书》:“瓠子决兮将奈何,晧晧旰旰兮闾殚为河!”“晧晧”,《汉书·沟洫志》作“浩浩”[37](P421)。

三、修辞性异文

所谓“修辞性异文”,是指由于有意運用不同词语、句式描绘记述同一对象或表达同一语义而形成的异文,其主要目的在于变换词句以修辞[8](P56)。实际上,《度人经》不同版本间的修辞性异文也是校勘性异文,可以借助版本信息、词汇演变规律等,判定部分修辞性异文的原始面貌。同时,有些修辞性异文则难以判别,在文本整理时宜保留底本原貌。

15.供养—供奉

轻诵此章,身则被殃。供养尊礼,门户兴隆,世世昌炽,与善因缘。(1/2c)

按:“供养”,P.2355号、P.2606号、浙敦附2号作“供养”,《四注》本作“供奉”。

此处的“供奉”疑误,似当以“供养”为是。“供养”与“供奉”皆为供给奉养之义,二词中古道经习见。如《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能奉之者,供养恭敬。”(1/804b)《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随所供养,捍厄扶衰,度一切众生。”(1/773a)《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卷五:“上学之士,奉受宝经,诣师启盟之后,当供奉师宗,礼拜恭敬,如奉神明。”(3/436c)《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二者供奉上道,敬事三宝。”(6/134c)

除《四注》本作“供奉”外,今所见《度人经》其他版本皆作“供养”。据道经用例,“供养尊礼”在《道藏》中共有118例,而“供奉尊礼”仅此1例。如南朝宋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当励己肃体,供养尊礼,弃情退累,志托幽阜。”(9/852b)北周《无上秘要》卷五十:“三师盟授三宝神经,供养尊礼,以求所愿。”(25/183b)《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卷下:“香灯供养,门户兴隆,三界侍卫,万灵朝门,鬼试降伏,千灾不干。”(6/894a)最后一例与上揭语例表述相近,可资参证。

16.过—遍

临过之时,同学至人,为其行香,诵经十过,以度尸形如法。(1/6a)

按:“过”,P.2446号、P.2458号、P.2606号、P.2651号、S.63号、S.3109号、S.5315号作“过”,浙敦附2号、《四注》本作“遍”。

此处的“遍”与“过”均为动量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次”。动量词“过”由动词度过、经过义引申而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是当时通用性最强的一个,而动量词“遍”在此期使用频率较低。据曾文斌统计,在道教典籍《真诰》中,动量词“过”的使用高达70次,动量词“遍”仅有9次[40]。到了隋唐五代时期,“过”的使用频率变得极低,而“遍”在此期已成为使用率较高的专用动量词。据王绍新统计,在《全唐诗》中,此期最通用的动量词“回”和“度”各出现了300多次,而“过”只有10余次,各种敦煌文书亦不多见,动量词十分丰富的《祖堂集》则没有一个表示动量的“过”[41](P668-669)。《全唐诗》中,“遍”则出现约40次[41](P659)。需要指出的是,古籍在流传过程中不乏后人改字之例。《太平广记·异僧部》在征引《高僧传》时,即有一处将原作中的动量词“过”改为“遍”[40]。《度人经》为东晋末年文献,据此,原本似应作“过”,而“遍”为唐宋人所改。

值得注意的是,北周《无上秘要》卷四十三引此句作“诵经十徧”(25/147b),这里的“徧”同“遍”。虽然动量词“遍”在魏晋南北朝时使用频率较低,但亦已发展出动量词的义项,它最常见的用法是称量诵读义动词[41](P659),正与此例相合。其他用例如《宋书·王玄谟传》:“诵《观音经》千遍,则免。”[13](P1974)《齐民要术》卷三:“蒜宜良软地,三遍熟耕。”[42](P233)又《度人经》中亦有动量词“遍”之用例,如“说经一遍”“诵之百遍”“万遍成仙”等。因此,也不能排除该经此处原作“遍”的可能性。《度人经》各版本间的异文正体现了动量词“过”与“遍”复杂的使用情况。此处异文原貌仍待进一步考定,在校理文本时,宜保留底本原貌。

17.修斋—行斋

有灾之日,发心修斋,烧香诵经十过。(1/6a)

按:“修斋”,S.63号、P.2446号、P.2651号、《四注》本作“修斋”,P.2606号、S.5315号、浙敦附2号作“行斋”。

此处的“修斋”“行斋”义同,均指会集道徒提供斋食、作法事。二词皆常见于中古道经,《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诫》:“修斋求道,皆当一心,请奉十戒,谛受勿忘。”(3/391a)《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或修斋奉戒,功德积感。”(5/845a)《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行斋持戒,发自然之心,作诸功德。”(1/804a)《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劝一切令入法门,行斋修经,悔过祈请,以救生死之缚。”(24/683a)二词义同而换用,宜保留底本原貌。

18.沐浴—洗浴

道言:行道之日,皆当香汤沐浴,斋戒入室。(1/3a)

按:“沐浴”,P.2355号、P.2606号作“沐浴”,浙敦附2号、《四注》本作“洗浴”。

此处的“洗浴”“沐浴”义同,均指洗澡。二词屡见于中古文献,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丹阳宣骞母,年八十矣,亦因洗浴,化为鼋。”[43](P337)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九:“夏月行人有病疮者烦热,见此墓中水清好,因自洗浴,疮偶便愈。”(28/205a)北周《无上秘要》卷六十六:“夫为学者,经三元上吉之日,香汤自炼,沐浴五神。”(25/218c)唐代白居易《沐浴》诗:“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44](P194)

“香汤洗浴”与“香汤沐浴”亦常见于中古道经。《洞玄灵宝千真科》:“科曰:出家之人,出外行游,见人斗打,不孝父母,不顺兄弟,为偷盗,行军兵伤杀人事,皆须归观,香汤洗浴,入静思微,不尔犯科。”(34/374a)《周氏冥通记》卷一:“更香汤沐浴,着诸净衣。”(5/518c)《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故行道之日,皆当香汤沐浴也。”(24/746a)

从后人注释来看,《四注》卷一薛幽栖曰:“行道之日,即持诵此经之日也。……每皆以香汤洗浴,然后入别室斋心洁己,清净无为。”(2/198b)据此,唐代薛幽栖所见《度人经》版本似作“洗浴”。“洗浴”与“沐浴”当为同义替换,文本原貌仍待研判。

总的来看,《度人经》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异文,情况纷繁复杂。可以说,比勘与审定异文是文本整理的前提和基础,《度人经》各版本间的校勘性异文,正显示出它在传抄刊刻过程中易于产生的疏误,而致误之由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嬗替和道教文化的艰涩难懂。而该经各版本间的用字性异文和修辞性异文,则反映出古籍流传过程中语言文字使用的复杂状况,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尤其是传世文献与敦煌文献的对勘,为释读疑难字词指明了方向。这也启示我们,在从事道教文献整理时,既要充分利用古籍资源,发挥敦煌写本与传世刻本的各自优势,积极挖掘可利用的异文材料,也要熟练掌握文字学、词汇学、道教学相关知识,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同时,在判定异文时,应坚守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厘清异文性质,避免以不误为误,并注意发掘异文自身的语言学价值。纤尘增山,微露益海。我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度人经》的重要异文进行了考辨,希望通过这一个案研究,能够对道教文献的整理释读与道经语言的研究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刘屹.度人与度亡:一卷本《度人经》的形成及其经教基础[A].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六卷)[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叶贵良.敦煌道经写本与词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3]王彦坤.古籍异文研究[M].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

[4]张继禹主编,王卡本册主编.中华道藏(第三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萧登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今注今译[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

[6]叶贵良辑校.敦煌本《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辑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7]黄征,张崇依.浙藏敦煌文献校录整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真大成.中古文獻异文的语言学考察——以文字、词语为中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9]故宫博物院《历代碑帖墨迹选》编辑组.宋张即之楷书度人经[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10]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二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11][战国]荀况著,[唐]杨倞注.荀子[M].耿芸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2][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3][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周作明.中古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5]方勇译注.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6][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17]黄征.敦煌俗字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8]汪耀楠.注释学纲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19][宋]丁度,等.集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20]王平,刘元春,李建廷编著.《宋本玉篇》标点整理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

[2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2][明]张自烈,[清]廖文英.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23]曾军编著.陈子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M].武汉:崇文书局,2017.

[24][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参诗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5][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6][辽]释行均.龙龛手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27]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8][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愚若注音.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9]黃德宽主编.古文字谱系疏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0][唐]玄奘.大唐西域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9.

[31][唐]释玄应撰,黄仁瑄校注.大唐众经音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32]叶贵良.敦煌道经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9.

[33][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4][南朝]江淹著,[明]胡之骥注.江文通集汇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5]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6]李学勤主编.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37]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38]潘重规编著.敦煌变文集新书[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39][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40]曾文斌.从异文比较看动量词“过”与“遍”的历时演变[J].绥化学院学报,2019,(11).

[41]王绍新.隋唐五代量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42][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3][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搜神记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9.

[44][唐]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A Study of Variants in Duren Jing(《度人经》)

Liu Qi

(Chinese Classics Research Institut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Duren Jing(《度人经》) is an important scripture of the Lingbao School of Daoism from the late Eastern Jin dynasty, which holds significant value for the study of medieval Daoist history and medieval Chinese language. There are numerous versions of this scripture, with diverse and complex textual variants, primarily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 philological textual variants, orthographic textual variants, and rhetorical variants. The study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and categorizes these textual variants, scrutinizing 18 significant variants, discerning their authenticity, and analyzing their intercharacter and semantic relationships. On this basis, it states the issues in textual criticism, edit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Duren Jing(《度人经》), thereby providing reliable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Daoist canonical language and the compilation of Daoist scriptures.

Key words:Duren Jing(《度人经》);variants;philological textual variants;orthographic textual variants;rhetorical variants;Daoism

猜你喜欢
异文道教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西夏道教补议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关于《源氏物语》中异文的比较——以对桐壶更衣描写为中心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