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嵌入全媒体生态,重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重塑社会话语的传播和生成机制,这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言,数字化技术的嵌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善用之”。文章从善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视角,深刻阐释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逻辑及路径,即基于价值维度分析数字化如何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基于数字技术和“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数字化如何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基于“大思政课”教育模式的创新维度探索数字化如何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以强化“大思政课”的内容、方法和效果,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大思政课”;数字化赋能;价值;逻辑;路径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途径和指导。当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随着“大思政课”建设进程日益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步发生变化,如何适应数字时代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实效,是高校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改革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数字技术对教育环境和载体也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亟须改进。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战略任务[2]。
数字技术在数据收集、运算分析、信息传播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能够打破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局限,拓宽教学方法、话语和思维形式,从而打造更加丰富、广阔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大思政课”建设要抓住数字化变革契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3],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通常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而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则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一)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当前,数字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可以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和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创新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制作教学动画、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逼真的图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以及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数字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方式,如在线讨论、学习社区等,使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数字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充分发挥在线论坛、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育人效果。
(二)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依赖教材和教师的讲解,而数字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查阅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源,获取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社会资讯,丰富学習内容和拓宽学习途径。数字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和移动应用,随时随地接触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知识信息,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此外,数字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借助在线课程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选择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辅助工具,即时获取相关资料、教学案例和其他资源,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促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深化发展。
(三)强化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通常以课堂测试和论文形式为主,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数字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互动问答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反馈,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同时,数字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帮助高校建立学习档案和学习记录,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换言之,数字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高效地评价教学过程与成果,有助于实现评教统一,为校正问题、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依据,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问诊把脉”,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估教学。总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二、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
数字技术和“大思政课”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大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智能化设备等数字技术工具,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在线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便利性。
(一)创新“大思政课”教学方式
当前,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教师利用各种数字技术工具和平台来辅助教学,如教学视频、在线教材、互动教学平台等可以为教学方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大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创新是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进行的变革,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而经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如采用小组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可以为“大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实施手段,使教师通过数字技术工具和平台,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如教师通过在线讨论平台能够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教学视频和互动课件等数字化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因此,数字技术和“大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数字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支持,可以增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而“大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的实施又为数字化提供了应用场景和需求,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
(二)创新“大思政课”内容和形式
一是数字化赋能对“大思政课”内容创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数字技术,教师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和传播大量的教育教学内容,包括课件、教学资源、学术论文等。数字技术也可以帮助教师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从而创造出内容更丰富、互动性更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此外,数字化赋能还可以为“大思政课”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数据支持,使得“大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数字化赋能对“大思政课”的形式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数字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在线直播、远程互动、虚拟实验等,从而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数字化赋能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学习支持以及个性化定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的满意度。总之,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工具,促进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发展。
(三)创新“大思政课”评估和管理
一方面,通过在线测验和自动评分等功能,数字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快速测评和反馈,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全面、客观、及时的评估数据,包括学生参与情况、知识掌握程度、课堂反馈等,帮助教师精准实现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数据化分析和管理,为教学改革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如学生学习档案管理、学习行为监控、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个性化管理和精细化教学,从而建立更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用数据驱动教学和管理决策,推动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此外,数字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教学管理和创新。总之,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评估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
三、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
当前,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但也给“大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挑战,如在海量信息中学生难免接触到不良信息,会因碎片化信息的干扰而无法做出正确、理性的判断;会由于某些媒体的排他性、技术的复杂性等,难以防范某些形式的意识形态攻击等[4]。因此,在实践中,高校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坚持立德树人为本,明确目标和任务
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大思政课”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教师基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必须清醒把握铸魂育人的根本方向,用科学的方法、创新的技术,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使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也要求高校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中心,结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时空领域,构建起纵向贯穿学生各学习时段、横向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庞大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攻克数字技术难题,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融合
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经验推论、理论把握及逻辑反思等传统教育范式为主,而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能够帮助教师通过数据分析、算法模型、虚实结合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多渠道攻克教学难题,多途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一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可以帮助教师革新教学方式,如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进行网络直播、通过云课堂供学生随时学习并实施在线答疑等,从而丰富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二是强化互联网“大思政课”建设。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可以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时代需求和学生实际,使高校将“大思政课”建设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开设社会议题分析课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而推动科研、教育数字化,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三是推动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可以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能力,使教师熟练掌握数字技术,提高场景应用开发能力和在线教学能力,更好地应用数字技术来支持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育人质量。四是建设数字化评估平台。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可以帮助教师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效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并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数据,实时掌握学生反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五是联动跨学科合作。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可以促进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帮助教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跨学科研究,促进各类数据交流和互通,实现信息共享,挖掘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育数字化的整体效益。
(三)重视大学生差异化需求,精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算法推荐是数字化赋能的典型应用,能够精准分析用户的需求与偏好,因此“精准化的信息供给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是算法推荐的主要特点”[5]。算法推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教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如为学生精准推荐红色文化的网站、移动应用、微信公众号等多样化传播平台,使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以多样性、差异化的适配内容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案。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因心智尚未成熟极易陷入信息私人化陷阱,难以跳出单一信息圈層;部分教师尚未能有效应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工具,不利于纠正大学生的“信息偏食”。因此,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精准识别学生诉求,关注学生思想发展,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也应通过各类数据平台搜集信息,全面、系统地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上网行为等数据,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并采用个案研究、事例讲述、专题学习等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厘清虚实边界,打破现实与虚拟壁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等一系列资源,能够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进一步转化为全方位、可互动的场景化应用,使学生获得优于传统认知的感官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然而,若教师长期固守沉浸式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则容易使学生陷入“镜像世界”[6]。因此,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既要使学生通过多样化方式享受智慧教育成果,也要让他们能够理性回归现实,时刻保持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壁垒。基于现实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发展能够深层次影响人类的思维模式,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也要求教师探索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官刺激、虚拟场景体验等,应将历史与现实联结,使主客体交互实现深度融合,借助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数字化的育人资源、信息化的育人方式、立体化的主客对象来全方位发挥数字技术开放、共享、交互、智能的育人优势,打破传统灌输式、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让“大思政课”内涵与意义深入人心,使學生通过立体化、沉浸式、交互式的场景,提升信息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结语
当前,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不仅具有重要价值,也回应了数字时代的国家战略要求。随着“大思政”格局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生显著变化,高校应鼓励教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新技术设备的应用等实现课堂多样化,使育人思想多维度渗透教学,既提高教学效率,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数字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清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关系,从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技术难题的攻克、主流价值的把握、虚实层面的融合等角度进行教育改革,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及综合能力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EB/OL].(2021-03-07)[2024-03-01].http://paper.people.com.cn/hwbwap/html/2021-03/07/content_2037029.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03-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刁生富,李思琦.数字孪生算法黑箱的生成机制与治理创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25-33.
[5]张林.算法推荐时代凝聚价值共识的现实难题与策略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21(01):86-92.
[6]高莉.大数据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智能的认识论制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3BZX125)阶段性成果;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GB278)阶段性研究成果;2023年广西艺术学院校级教学与改革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等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探索”(项目编号:2023JGY22)。
[作者简介]陈梦(1989—),女,广西陆川人,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