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
【摘 要】 微写作以语文课标作为理论依据,立足于教材,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桥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智力水平,提炼出科学、合理的训练序列,通过持续化、碎片化的微写作训练,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阶。
【关键词】 微写作 碎片化训练 写作任务
一线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阅读教学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习作教学教授写作知识和进行写作训练,两者是割裂的、游离的。常态课是两周左右的阅读教学结束后,进行两节课的习作教学。短短的两节课,想让学生习得写作知识,领悟写作技巧,写出好作文,是一个比较难完成的目标。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高效、快捷的生活,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微阅读”“微写作”应运而生。语文教学中的微写作,将写作任务分解细化,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训练,促进学生系统化写作能力的进阶发展。
1.课程标准——微写作理论依据。语文课标对习作教学进行了精准定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连续的微写作训练可以达成相关目标。(见下表)语文课标强调了平时练笔、积累素材、读写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微写作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2.单元导读——微写作目标定位。从三年级开始,教材的单元导读页明确了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除个别单元外,语文要素一般有两条:第一条为阅读要素,第二条为写作要素。对阅读要素进行细化分解,可以提炼出习作的技巧、方法;对写作要素细化分解,可以整理出循序渐进的训练序列。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要素为“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写作要素为“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可以据此整理出循序渐进的微写作训练序列。(如下图)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微写作训练序列
3.小练笔——微写作设计范例。三至六年级教材精读课文后的习题,明确安排了18次微写作设计范例——小练笔。从单个小练笔看,内容上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同时也为后面的单元习作做铺垫,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这也是持续的微写作所起的作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一文的课后小练笔“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紧扣了本单元“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的语文要素。纵观这18次小练笔,难度呈梯度上升,形式多样,有以促进学生深入阅读为目标的微写作,如《巨人的花园》《獵人海力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后的小练笔;还有以习得作者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表达范式为目标的微写作,如《荷花》《落花生》等课后的小练笔。
如果说微写作是一座桥梁的话,它横跨的两岸,一边是阅读,即教材课文和课外篇目的阅读;另一边是单元习作,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大作文”。
著名作文教学研究专家吴立岗先生认为:考虑到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是合编的,因此,作文教材的呈现方式是“读写兼顾,有分有合”,“随课文练笔”是其中的一种形式。[1]
统编版语文教材十分重视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的融合,选择的经典文章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智慧。每篇课文都是写作的范文,教师应该把课文中的写作、创作智慧一一找到。[2]教师不断发掘课文的写作智慧、写作密码,通过微写作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强化理解,学以致用。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写作要素是“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第1自然段写一写校园内的景物。学生由宽阔的操场想到了自由奔跑,由鲜艳的国旗想到了革命先烈,由孔子雕塑想到了与先贤对话。学习了宗璞的《丁香结》,让学生由桂花想开去;对比阅读她的另一篇散文名作《紫藤萝瀑布》,让学生以丁香与紫藤萝的口吻对话。学习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结合其另一首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以望湖楼的口吻写西湖,回忆苏轼与西湖的点点滴滴。可以仿纪伯伦的《花之歌》,写一写《树之歌》《草之歌》《云之歌》。微写作打通了学生从阅读到写作的“任督二脉”,通过反复的、渐进的、微型化的习作训练,挖掘了课文的写作智慧,积累了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力。学生通过有效的课本阅读、广泛的拓展阅读、深入的生活阅读,掌握知识、习得方法、积累语言,进而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训练的序列:由输入到输出。微写作是属于写作范畴的,因此与传统的习作教学一样,也是讲究训练的序列化的。根据儿童智力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第一学段主要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微写话(微写话是微写作在第一学段的表述方式)。微写话可利用动画、儿童绘画、教材插图、故事留白和延伸点、绘本故事等素材进行训练,应遵循“目标单一,难度不大,以扶为主”的原则,并提供适当的支架让学生模仿。在第二学段主要让学生写观察类的微写作,通过连续或细致的观察获取周围世界各种真实的形象,并用微写作的形式把这些形象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教师在第三学段应教会学生写各种实用性微写作。
2.组织的梯度:由简单到复杂。微写作教学应坚持“择宜”的组织原则,依据学情确定目标,依据目标与学情确定并组织内容,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3]将微写作课的“目标、内容、支架”三元素进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单课形态。简化版的单课形态为单一内容或单一活动支撑单一目标。为解决“写简洁的开头”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选择“用中心句作为文章开头”的教学内容进行训练;为解决“把动作写具体”这一教学目标,设计“用动作分解法写贴鼻子游戏的过程”这一教学活动。高阶的单课形态为多项内容或活动支撑一个目标进行训练。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教师可围绕刻画人物形象这一目标,设计人物选择、性格设定、背景设置、典型事例筛选等多项内容和活动,形成立体化多层级型课程结构。
有的时候,为解决一个写作问题,教师需要设定若干节课才能实现目标,或者需要其他单课充实深入,这样的形态即课群形态。比如,为了解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这一共性目标,教师可以设计若干个单课形态,逐一解决如“的”字病、“关联”病、“心想”病、“开头”病、“结尾”病等子目标。这若干个单课形态,可以是“目标—内容”“目标—活动”简化版的形态,也可以是多项内容或活动支撑单个目标的高阶形态。
总之,作为写作教学的一种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训练形式,微写作教学应以语文课标与教材为基本载体,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基本目标,以提高学生素养为基本任务,科学、合理、创新地设计、实践,走出一条坚实的写作教学之路。※
[1]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7:470.
[2]高子阳.让儿童爱上写作的12堂公开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85.
[3]邓彤.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244.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