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菲
【摘 要】 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语文教学,体现了新时期语文课程价值的要求。以“习用”为路径,通过课文的例子、具体的开放性问题,经过听说读写的探究实践,学生可以获得深层次的、可迁移的关键能力,并正确运用到文本情境或者生活情境中,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习用”语文 教学情境 问题探究 情境迁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语文教学,体现了新时期语文课程价值的要求。我们尝试以“习用”为路径,通过举例子和具体的开放性问题,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可迁移的理解能力。“用”指运用,包含评价,这里区别于练习,指学习结束后,确定学生具备了可迁移的理解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对照语文课标,“习用”语文的课堂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和具体的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行学习任务的挑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通过知识、技能跨越时间和相似情境的概念性理解迁移得到准确反映。
语文课标中“情境”一词共出现40多次,与“情境”连缀的相关短语有: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学习情境、具体交际情境、日常生活情境、阅读情境等。情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其价值在于学生一旦实现了通过语言运用解决问题,就能够将本次的学习经验迁移运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中去,并进行横向比较。适当的情境设计有助于培养面向复杂环境的新时代学习者。
将“习用”语文的教学情境设计为演绎式,广义来说,是教师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就告知学生学习的目标,通过接下来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从目标转到具体实例上;狭义来说,是在课时开启部分,教师采用清晰并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黄继光》一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为“三读故事”。之所以选择以读为主、以读贯穿的情境,是因为从语文课标的视角来看,课文是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反映了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精神,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内容,贴近人物,感受人物品质和革命精神。从课后习题视角看编者意图,这一课在课后练习题中提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说明了通过朗读感悟英雄精神的重要性。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细腻,对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得法。学生通过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认真领会词语含义和人物精神,在“再读—再体会—再读”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在课堂伊始就进行启发式的描述:“今天我们将通过朗读来认识黄继光,第一次读,同学们将与黄继光相遇,走进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学生初读文章,了解战争背景,读准读通课文,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简要复述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简要复述时,学生没能把握黄继光具体的语言、动作描写,对人物形象没有深入感受。再读课文,了解黄继光从战士到英雄的历程。第4~6自然段中主动领命的战士黄继光愤怒注视,“他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没说出的又是什么?”教师以问引读,以问促读。课文刻画了一群为祖国和人民战斗的战士,第7~11自然段以特写的方式描述了一位奋不顾身的英雄。通过重点朗读人物的动作,学生仿佛置身战场,目睹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情感随着朗读得到升华。三读英雄的内心话。战场上的英雄没有说话,但在一次次的动作背后,学生读出他的内心话,人物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品质通过课文的朗读和内容补白得以明晰,影响塑造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演绎式的课堂教学情境是通过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描述学生需要知道的、理解的和能做的内容,实现深入的、有焦点的“教”和“学”。
传统课堂常常是教师在授课,告诉学生如何思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环境培养的是简单的思考,比如有猜测和假设。依据语文课标对“思维能力”的阐述,“习用”语文采用不同层次的提问和引导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倡导精选研究内容,减少信息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建构自己的想法。
“习用”语文的教学任务设计为开放式探究的问题所驱动,在这样的环境中探索,学生可以回忆已学的知识,辨别相关信息,做出超前思考,预测结果并最终掌握知识。
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田忌赛马》一课为例,设计探究问题如下:
一讲故事,借用关键词语或图示讲故事,学生组织想法并表达,把握主要内容,使得隐含的思维活动可视化、结构化,形成图式或结构化的知识才可能被迁移应用。通过图式,学生了解他人的思维过程,进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每个学生的主动思考。
二讲故事,学生在深层次思考后提出疑惑。孙膑胸有成竹的原因:(1)看了几场比赛后有所发现;(2)每一场比赛的马脚力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但是三个层次间马脚力相差很多;(3)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说明比赛胜负全在马;(4)因为想赢,派出最好的马。
田忌的表现:(1)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他,说了什么内容;(2)输了第一场但不动声色,赢一场微微一笑,又赢一场,满意地笑了。朗读人物对话,探讨解答疑惑之处的文本依据,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用文本来教学生。
三讲故事,補充《围魏救赵》的故事,和同学们交流孙膑的计谋,完成课后习题选做部分。学生对这样的故事很感兴趣,交流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将魏国和赵国类比成课文中的中等马,解困的方式就是让魏国疲于应战,被拖成下等马,从而使计谋可成。有了课文作为学习经验,学生再一次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进行语文要素的训练。
教师设计开放式探究的问题进行教学,需要考虑哪些能够支持学生学习的知识并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包含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现,运用积极的评价性语言鼓励学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标中的“课程实施”部分指出:教师应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
“习用”语文让学生透过文本学会思考,有助于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文本内涵,让他们在实践和情境中迁移运用知识,拓展世界观,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
比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后,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结合多种情境,提出解决“自相矛盾”的办法。
出示情境任务:小红和小明是同桌,最近经常闹矛盾,说话做事针锋相对,请你做班主任的智囊,帮忙出主意解决他们俩的矛盾。
相关课文的学习包含语言学习的材料和范例,对课文的反思式总结再迁移又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真实的、有变化的语言运用情境,以及在这组情境中开展的具体可控的语言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发现—领悟—模仿—类推—创造”。这样的学习为学生拓宽了理解的思路,防止学生仅仅停留在当下的想法和态度上,“用”的过程将过去的理解和复杂的问题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理解的深度。
“教”与“学”像经线和纬线,交织在一起形成织锦。“习用”语文像一架织机,探索让每个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之道。※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大单元教学的‘习用课堂教学策略案例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2022/03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