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探秘,言意兼得

2024-06-10 05:24林春曹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文本

【摘 要】 文本探秘有两条路径:一条指向“意”,即在理解建构意义中得意;一条指向“言”,即在情境迁移运用中得言。言意兼得的教学是以课文作为例子,精准地指向语文素养的形成,把文本独特性和学生个体性融为一体,化文本中的作者之言为学生个体经验中的自己之言。

【关键词】 言意兼得 文本 深度阅读 理解建构 情境迁移

当我们面对一篇课文时,匆匆读过,泛泛浏览,一定看不到文本中的独特风景,再好的文章也只不过是“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唯有静下心来沉浸到文本中,仔细地观察和发现,悉心地揣摩和品味,才能探秘文本的独特性。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秘文本独特风景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深度阅读。

文本探秘,有两条路径:一条指向“意”,即在理解建构意义中得意,获得内容形象、思想情感方面的理解体悟;一条指向“言”,即在情境迁移运用中得言,获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的表达体悟。言意兼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能看书读书,不断吸取精神养料;一是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1]这里还必须强调言意兼得虽有两条路径,但它们彼此融为一体,是一种双螺旋式的相互进阶,在深度阅读中不是单线割裂,而是双线并进,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

一、得意:在理解建构中探秘

每一篇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是不一样的,就像每一朵花的颜色、形状、气味是不一样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各有其香。但这些不一样之处,一望便知,属于浅层次的认知,仅仅是文本表象的一般差异。深度阅读,就是引领学生从文本表象差异出发,向文本深处漫溯,探秘文本中那些具体形象的内容、灵动深邃的思想和真实动人的情感。每一篇文本都是“只此一例”,唯有深入其间探秘独特性,才是真正“得意”的深度阅读。例如,古诗词中同样表达思乡之情:李白《静夜思》是把“思故乡”和“望明月”对接,张继《枫桥夜泊》是把“乡愁”和“钟声”融合,纳兰性德《长相思》是把“军旅风雪声”和“故园无此声”对比。一样的思乡之情,不一样的传情手法。这些诗词的独特之处,应是我们引导学生在理解建构中得意的探秘点。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本的字、词、句、段,读出形象如见其形,读出声音如闻其声,读出情境如临其境。也就是说,把自己融入文本中,产生一种置身其中的独特体验。就像美国阅读学者古德曼在《谈阅读》中一再强调的:“你从文章读懂的意义,取决于你带到文章里来的意义。”[2]这种得意把文本的独特风景和读者的独特体验联通,在理解建构意义中进行文本探秘。因此,深度阅读中的得意,不是一种浅层次、碎片化、一遍又一遍的散漫诵读,而是伴随着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生活经验的理解建构。这种有深度的得意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借助联想想象、联系生活场景、激活已有认知等方式,达到人、事、景、物、情、理的生动再现。这种理解建构的得意,把文本的独特性和学生的个体性融为一体,是文与人的互构共生,这也真正体现出文本独特性中的育人价值。“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3]真正有深度的得意,应既入乎其内探秘文本内涵之意,也出乎其外链接生活相似经历;应既有作者文本的原有之意,也有自我体悟的个性之意。这种在理解建构中得意的学习探秘,也是潜移默化的育人过程。

例如,教学《慈母情深》,教师可以围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个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置身课文第7~9自然段描写的“工厂环境”之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学习任务设计,让学生在文本探秘中理解建构意义。

1.整体感悟得意——母亲工作艰苦。工厂环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些细节中读出来的?圈画出关键词语。通过这些问题,从“低矮”“压抑”“潮湿颓败”“光线阴暗”“酷暑炎夏”“噪声震耳欲聋”等词语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母亲工作环境是极其恶劣艰苦的。整体感悟得意,这么恶劣艰苦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吃惊,这和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相差太大。

2.深度探究得意——母亲为家辛劳。母亲为什么要在这么恶劣艰苦的环境里工作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离开这儿吗?这是一个高阶思维的问题,因为答案不是现成的文本词句,而是潜藏在课文字里行间,需要学生潜心会文理解建构——“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为我们挣钱”,为了家庭和孩子。深度探究得意,母亲的辛苦劳累让学生感动,这时候“工厂环境恶劣艰苦”和“母亲为家辛苦劳累”产生了深度关联,母亲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这里的深度阅读,引入学生的真实思想,无论选择坚守还是离开,都将文本情境和自己的感悟联系起来,这才是有深度的理解建构意义。

3.补充资料得意——慈母情深可敬。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想一想母亲为什么非要在这里工作——“六十年代初期,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当年,父亲远在外地,三年才回来一次。母亲是临时工,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二十七元的工资”。这段补充资料丰富了文本,对母亲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再充实。补充资料得意,“慈母情深”这一真实朴素的情感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刚才选择逃避这里的,现在一比较显得是多么自私渺小。如果是为了自己,那在这里一秒钟也待不下去,但是为孩子,在这里可以没日没夜连续加班,母亲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越来越高大可敬了。

探秘文本“意”的独特性,教師可以让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内涵变得丰盈起来。这样的文本探秘,在层层进阶的理解建构意义中实现以文育人。

二、得言:在情境迁移中探秘

每一篇文本的语言、结构、体裁是不一样的,这就像每一朵花的纹理、颜色、质地也是不一样的。换个角度从表达形式上来探秘文本,会有另一重惊喜发现,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探秘文本独特风景的另一个方向,就是从得意转向得言,发现文本语言的表达特色——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在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得意之后,适时跳出文本内容、思想、情感的既有视界,站在语言表达这一重视角,来回望审视一篇篇文本,一定会欣赏到文本独特的语言风景线——具有新鲜感的语言,别具深意的语言,常态的规律性语言,迁移的结构化语言。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得言过程,它是在情境迁移运用中,文本独特语言向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一次必要转化,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这就像夏丏尊先生所说:“一部书可以含有两种性质:书本身有着内容,内容上自有系统可寻,性质属于一般科学;书是用语言文字写着的,从形式上去推究,就属于语言文字了。”[4]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秘文本表达形式,解锁文本语言密码,激活文本语言活力,让文本语言图式与学生已有语言图式产生一次深度碰撞重构,实现语言表达进阶。这个探秘文本得言的过程,有一个重要的学习节点,就是在真实语言情境之中的迁移运用。唯有从阅读中的得言,迁移到运用中的得言,才能真正化文本中的作者之言,为学生个体经验中的自己之言。因此,这里的“得言”,就包含了两级进阶:第一级是得文本之言,即探秘文本中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发现语言规律,形成图式建构,这是一个认知层面的得言——“我知道”。第二级是得自己之言,即在新的真实语言情境之中,根据表达需要,综合运用习得的语言经验,尝试完成新情境下的语言表达活动,这是一个实践层面的得言——“我会用”。“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5]得言,就是在真实语言情境中实现语言运用。

例如,教学《搭船的鸟》,围绕“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个单元语文要素,师生可以聚焦课文第4自然段——“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学习任务设计,让学生在文本探秘中迁移运用得言。

1.文本之言——发现一串动词。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只翠鸟是怎样捕鱼的。画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在讨论交流中,重点体会“冲”“飞”“衔”“站”“吞”这五个词语。再引导学生探秘这些词语秘妙——这五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是一串动词,前后相连,把翠鸟捕鱼的完整过程写清楚。这就帮助学生初步建构文本之言——一串动词,一个过程。

2.朗读体会——想象捕鱼画面。这也是课后练习题的要求——“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为什么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想象画面呢?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环节:承上,把刚刚发现的五个动词回归到文本语境中,通过朗读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画面,词语只有回归到句子中才有语言生命力;启下,为接下来的迁移练笔做示范,怎么写清楚一个完整过程,翠鸟捕鱼就是一个范例。

3.自己之言——情境迁移运用。这个单元是习作单元,《搭船的鸟》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例文,因此课堂上学生得文本之言后,需要学以致用、即学即用,进而得自己之言。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观察情境——请一个学生上讲台,让他完成擦黑板的任务,所有同学留心观察他擦黑板的过程,特别提示注意人物动作,然后完成一个小练笔——《黑板“变脸”记》。在这个擦黑板的情境创设中,教师还可以安排两个小细节,让整个过程有变化,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一个是用耳语的方式,让擦黑板的学生先从左往右,再从上往下,一下一下慢慢擦;另一个是把课题《搭船的鸟》在黑板上写得高高的,学生根本够不着,踮起脚,跳一跳,但还是擦不到,最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擦黑板的任务。这两个小细节,能为真实情境增加一些变化,更有利于考查學生在情境中的观察与表达。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动作观察”与“动词表达”,动作观察是不是完整连贯,动词表达是不是准确生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答江亦多[M]∥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19.

[2]古德曼.谈阅读[M].洪月女,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75.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46.

(林春曹,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引领学生深度阅读“三步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