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研究

2024-06-09 11:30:37谢费斯
村委主任 2024年5期
关键词:推进路径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谢费斯

摘要:高职院校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技能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的重要生力军之一。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乡村振兴的人才之困,依托行业特色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助推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目前,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在人才输送、赋能手段和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丰富相关教学内容,完善校企村联合机制,增加情感供给、科研供给、人才供给,以便为乡村振兴赋能增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推进路径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5-008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719.2 文章标识码:A

高职院校作为给乡村振兴宏伟蓝图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国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关键的位置[1]。如何让高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让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惠共赢,是目前高职院校需要探索的问题。

1 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当前我国乡村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人才紧缺、地区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高职教育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类型,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其重要使命[2]。

1.1有助于解决农业农村建设人才之困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2021年,高校毕业生达到909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考研”“考公”人数达历史新高,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给政府“稳就业”的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农村地区范围较广,可以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大量的择业选择,是潜在的就业容纳器[3]。因此,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到乡村就业,一方面可以避免人才浪费,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乡村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让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有所作为,进而解决农业农村建设人才之困,提升乡村整体建设水平。

1.2有助于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通过科研供给、横向课题研究、教师下企业、“三下乡”活动等,将学校的专家学者、师生技术服务团队输送到田间地头,并通过培训、宣讲等方式宣传与特色产业相关的技术服务,提升当地人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高职院校还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回乡就业的积极性,让毕业生树立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家国大业结合起来的思维,不断培养更多愿意投身于乡村建设的优秀人才,为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3有助于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高职院校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现如今,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找老乡,回家乡,建故乡”已成为乡村振兴中人才引进的主要方式之一。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回乡就业,不仅仅是一项政治性工作,更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高职教育可以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农村的一线工作是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工作,回乡就业能够让高职毕业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深入了解国计民生,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还肩负着培训社会人员的责任。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技能培训,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积极性,同时用相关科研成果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生态农业模式,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教学设置不够有针对性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能够系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和相关内容的主要途径是第一课堂。但是在与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座谈时发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关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讲解较为有限,课程通常主要集中在对政策的解读方面,对服务乡村振兴能够带来的个人价值和对国家发展的长远意义涉及不多,这导致授课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职业选择与社会需求存在分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乡村振兴的宣传主要集中在理论的宣讲方面,没有与时政热点、实际生活相结合,缺乏实践性和有效性,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此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与乡村产业的需求并不完全匹配,这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完全满足乡村发展的需要,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与农业农村建设的潜在联系不够了解,对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与责任不够明确。可见,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教学设置不够有针对性。

2.2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育人手段不够丰富

高职院校在建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平台方面仍有所欠缺,在乡村振兴的人才引导方面尚未形成合力。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缺乏与乡村产业对接的实践平台。学校相关部门的宣传手段单一,引导和鼓励高职院校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大打折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目前,高职院校有关乡村振兴建设的育人引导多局限于学生就业前期,尚未与社会实践、理想信念教育等相融合,贯穿就业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因此,丰富育人手段是助推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2.3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还没能全面认识社会服务,服务理念较为落后,缺乏主动积极服务的意识[4]。一是尚未建立与乡村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高职院校与乡村企业的合作大多还停留在表层,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涉及很少,缺乏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还未有效转化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互利共赢的局面尚未打开。二是尚未构建与乡村产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机制。现今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较为模糊,一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对自己缺乏清晰的定位,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探索程度不够。部分学生对农村就业的认同感不强,认为农村条件艰苦,没有发展前途,对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学生对到村工作存在刻板印象,且由于当前农业农村現代化建设人才紧缺,一些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因而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这导致他们产生了“走不出、走不进、走不远、走不长”的想法[5]。

3 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

3.1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情感供给赋能乡村振兴

一是坚守课堂教学,讲好乡村文化故事。在理论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乡村文化,包括传统建筑、手工艺、民俗等,讲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乡村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将专业知识与服务乡村振兴相联系,引导学生自觉磨炼本领,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积极宣传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主题报告的思政引导作用,增强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除了让学生主动“走出去”,也要让行业专家、杰出校友等“走进来”。通过宣讲乡村振兴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业中。

二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聚焦乡村产业故事。依托乡村振兴德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与乡村产业对接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其创新创业精神。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例如“三下乡”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组建相关志愿服务团队、社团等,开展各类特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弥补实践教学中的短板,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工作中,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同频共振。

三是借助新媒体,讲好乡村时代故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倾向于从新媒体上获取相关信息。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把握好网络主动权,利用网络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创新相关信息的发布方式和宣传形式,发挥校园网络育人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氛围。

3.2完善科研成果孵化机制,科研供给赋能乡村振兴

一是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与一线技术人员、基层工作人员、政府部门的沟通与联络,抓住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痛点,通过技术专利转化、技术服务咨询等方式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对当地农民、技术人员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利用乡村的场地、学校的相关设备实现资源互换、优势互补,从人力、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支持,切实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一线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科研优势赋能乡村振兴,从而更好地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吸納行业精英,打造大师品牌工作室。为了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应积极吸纳行业一线工作人员,与学院教师共同组建大师工作室。高职教师在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通常缺乏行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而行业专家往往实操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二者可做到优势互补。因此,通过打造大师品牌工作室,既能铸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又能向学生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效实现知行合一。此外,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新知识框架和教学理念。

三是搭建乡村振兴实践平台。利用育人平台,明确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人才培养需求,将其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相结合。首先,建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利用假期调研和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基地内开展实践活动,如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旅游开发、农村环境治理等,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环境整治、乡村旅游开发、农村产业发展等活动,亲身体验乡村振兴工作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次,组建师生实践团队。组织由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思政教师、学生等组成的各类实践团队,如农业技术团队、乡村规划团队、农村环境治理团队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最后,搭建乡村振兴实践交流平台。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学习,分享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

3.3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供给赋能乡村振兴

一是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需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村联合,优势互补,增设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强化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针对投身乡村建设的高职学生,需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确保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相关扶持文件的精神内涵。对于主动去农村的学生,需要在精神、物质与情感上同时给予奖励,特别是去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学生,应给予其一定的物质补贴。同时,高职院校可以提前安排在校学生进行岗位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二是畅通校企村衔接渠道,建立思政助力乡村振兴小组。拓宽农村与旅游、教育、文化、休闲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发展路径,构建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强化教学供给,激发大学生“回到农村大有作为”的主观意愿,实现从“创业课程”到“课程创业”的转化,不断扩充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

三是要鼓励和引导高职学生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鼓励和引导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广大农村地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亟待破解,与之相矛盾的是随着我国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毕业生也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决定他们在乡村“下得去、留得住、干得来”的关键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特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鼓励其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强化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4 结束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与此同时,“就业难”正成为不少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难题。这在客观上印证了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国家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将个人发展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高职院校应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鼓励毕业生自觉树立远大理想,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的现实机遇,勇于担当,敢于实践,做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4-02-15].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王丽娜.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作用机理与推进路径[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1(03):68-72.

[3]许静,罗应棉,袁春香.高职院校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53-56.

[4]黎明,黄羚梓.新时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2):87-90+100.

[5]吴俊梅,广少奎.县域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逻辑引领、功能定位与实践指向[J].教育与职业,2023(13):29-36.

猜你喜欢
推进路径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3:53:04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分析
学理论·下(2015年12期)2016-01-15 00:16:04
天津市家庭农场现状调查及推进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