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4-06-07 15:09孙翎张艳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改革

孙翎 张艳

基金项目:湛江科技学院“品牌提升计划”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城乡规划重点专业(项目编号:PPJHYLZY-202205);湛江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联动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YJX2020015)。

作者简介:孙翎(1986—),女,学士,湛江科技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教研、专项规划;张艳(1984—),女,硕士,湛江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教学教研、控制性详细规划、传统古村落、特色民居。

摘  要: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城市规划原理”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需求。目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存在的教学内容庞杂、教学方法固化、与实际联系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了适应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文章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进行了实践探索,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在课程内容方面,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之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效果更加理想,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改进评价方法,使学生学习情况得到综合有效的反应,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153-04

国土空间规划是根据地理条件、社会需要和历史因素,对特定区域的国土空间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和部署,旨在确保国土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和开发率。近年来,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法治管理、生态环境、住房供需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这意味着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规划学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促使传统城市规划课程得以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独立与发展。2011年,“城市规划原理”正式成为独立的一级课程,标志着课程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理念,改革和优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成为各高校及各研究者亟待解决的论题。

一、课程概述

“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四大考试科目之一,在城乡规划教育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作为本科生在校期间首次接触城乡规划内容的理论知识集合,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在相关行业的业务能力。[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规划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建筑规划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当前和未来的挑战,他们不仅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综合能力。“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虽然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此课程的研究和改进。然而,随着中国社会进程的不断向前和城乡建设的不断加快,该课程在高等院校的授课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和评价单一等。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需要对本课程进行持续完善和改革。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日渐庞杂,学生缺乏重视程度

随着城市规划重要性的不断凸显,对规划人才的需求也越发迫切。当前“城市规划原理”这一课程正在连年增加,无论是普通本科教育还是成人高等教育,其都涉及城建、交通、生态、住区、管理法规及城市设计等多种城乡规划的相关原理内容,如表1所示,但对于当前建筑类的学科来讲,各个内容均属于重点内容,这就容易导致部分学者无法对其中内容进行重要程度的评判。课程内容既传授了规划的基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空间设计能力。课程内容体量大,部分高职院校又往往存在课程课时短的问题,以致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压力巨大,难以掌握其中的重点。

(二)教学方法传统固化,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上述提到的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很容易衍生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偏向于传统的单向授课的问题,也会让学生产生“理论课死记硬背即可”的错误观点。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常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对学生的兴趣方向及存在的课程问题缺乏关心,较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此课程枯燥乏味,进而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这种授课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理论课只需要死记硬背”的想法,使得学生对课程的热情与兴趣无法提高,学习效率更是难以保证。外加高职院校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学生自律能力普遍较低,课程内容较为深奥导致他们在课前预习过程中面临挑战,以上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致使此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教学过程缺乏与实际的联系,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城市规划原理”这一课程的公共政策属性使得其授课过程需要与国家实际情况密切联系,这是因为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与国情紧密相连。因此,“城市规划原理”课程需要及时更新,以保证其紧跟时代潮流,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内容非常繁杂,而授课时间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判断力,将课程内容与实际情况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城市规划原理”的核心概念和实践方法。但在实际授课中,很多教师未将其有效地与实际情况联系,而是將课程内容局限在书本上,导致学生一直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中,难以掌握实际应用中的城市规划原则。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严重打击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国家国土规划种类繁多,大约在90种左右,[2]然而正由于这些复杂的规划类型,致使国土规划许多内容极易出现冲突,资源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个别高职院校对国土规划相关课程内容教学的不规范、不合理造成的,若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对相关内容进行较为系统、高效的学习,那么可以有效避免未来在岗位上工作职能及内容冲突、混乱的现象。[3]因此,在当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教学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时时间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便要求授课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教师要对此课程的整体结构框架具有较好的把握,在对此课程具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之后要将此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其前后呼应,更具有条理性、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的理论知识基础必须非常牢固,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多种情况进行从容应对。教师需要对本课程进行深度提炼和简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课程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核心内容。最后,教师要有效利用此课程所具有的公共政策属性,在课程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当下社会中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热点问题或者前沿技术,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热情及兴趣。例如对2022年国家自然资源部颁布的《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通知》进行解读、整理,并与学生分享、探讨。

通过上述优化,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首先,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使其从思想上对此课程更加重视,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其次,此优化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在课堂上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课程的探索与学习,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与意义。总之,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精简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动态把握的更加清晰,从而产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动力,如此学生可以切实地提高课外知识的积累量,进而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意义上实现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以此让学生在日后的规划设计工作中牢牢掌握理论基础,在面对各种问题时都能够从容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4]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国土规划的基本认知包括四点:强化战略性、加強约束性、强调综合性、体现协调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优化。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授课方式,提高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此外,小组讨论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为其日后融入社会团体打基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教高司函〔2022〕1号)提出,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等紧缺领域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明确了工作组织、知识图谱研制、资源建设与持续更新、教师培训等环节的重点任务、分工和时间表。首先,大数据技术在此课程应用中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教育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通过收集、处理授课过程中的各种教育数据,可以实现教师对教学、评价、学习等方面深度挖掘并分析的目的,以此帮助自己制订出高度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而提高自己课堂上的授课效率。例如,国家现在较为流行的“雨课堂”智能终端,它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让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紧密的互动循环,有助于推动各学科的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其在各类学科领域中已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与研究,因此其在城乡规划课程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教师可以学习图1所显示的教学模式,利用“雨课堂”将自己的授课视频、课件以及课后习题等学习资料进行线上发布,以此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听课、答题、及时互动交流的目的,有效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学习与复习,进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可以通过“雨课堂”了解课程的重难点以及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补缺,实现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压力的目标。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仿真虚拟平台来呈现较为成功的国土空间规划案例,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此实现学生的沉浸式学习模式。

图1  “雨课堂”教学模式

(三)改进评价方法,综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要想有效地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打破传统的“闭卷考试,答案唯一”的固化思维,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课程的评价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布置相应的课后习题,根据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及好坏来打分,将此类分数与最终的考试分数按照不同的占比来计算出课程的最终得分。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例如分析成功的国土空间规划案例等,根据分析结果好坏打分,同样将此分值纳入最终的课程分中。多元化的打分方式一方面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综合学习情况的详细考查,以此形成更加公正的成绩分数;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本身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地反应此课程的授课本质。[5]总的来说,利用多元的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减少最终考试所占的课程成绩比重,以此科学合理地制订出更加合理、公正的课程考核成绩构成与比例,避免出现学生为考试而死记硬背、为及格而学习的短线行为,引导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教师在实施此方法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平时成绩的计算与考核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作业课题的完成情况等,耐心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以期让学生从本质上重视“城市规划原理”这一课程。其次,教师也要将学生的课外实践作业、相关课题设计、读书笔记的记录情况按照不同的比例和难易程度来纳入课程最终的总成绩。最后,授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减少课程期末考试在课程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对考试试卷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设计,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的比重,增加典例分析和看图分析类的题型,借此切实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结语

城市合理规划是实现国家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稳步推进的基本要求,而高等院校中“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授课质量又是实现城市合理规划的根本保证。因此,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时刻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相连,让学生能够对不同区域的特征与优势产生自身独到的见解,以此实现国家未来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的目的。总之,城市规划是促进中国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际管理和规划工作中,应从国家空间规划的角度,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规划。加强高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有效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康雅丽,李佩兰.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2022(26):4-6.

[2] 新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发布实施[J]. 资源导刊,2017(23):1

[3]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 转型发展与城乡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周宝娟,吴伟东,张伟,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探索[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19(05):34-37.

[5] 崔珩,赵炜.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 高等建筑教育,2012,21(02):69-72.

(责任编辑:邵秋露)

猜你喜欢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改革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探析
基于大数据的沈阳国土空间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探讨
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
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法律地位的必要性
市县“多规合一”实现路径初探
国土空间规划对重点开发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