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探索

2024-06-07 15:09张奕婧罗雯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实施路径课程改革

张奕婧 罗雯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广东省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机制研究——基于政府管制和社会监督视角”(项目编号:GD23XYJ67);2023年度广州市社会科学项目“广州坚持制造业当家、构建现代化 产业体系研究——双碳背景下企业开放性创新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23GZQN27);2022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双碳目标下广东省农村绿色建筑推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D22XGL67)。

作者简介:张奕婧(1985—),女,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林产品国际贸易、企业战略;罗雯(1989—),女,博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首聘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林产品贸易、林产品消费行为。

摘  要: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于“三全育人”的培养目标实现具有显著必要性。文章以“农林产品国际贸易”为例,主要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以及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方面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力求通过探索思政教学改革之路,更好地培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校人才。

关键词:思政教学;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137-04

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过程并致力于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关键举措之一。[1]在以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技能、高尚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路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进高校思政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紧密结合,形成专业思政的协同效应是高校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3-4]探究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为深化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路。对于“农林产品国际贸易”专业而言,在全球局势风云变幻的宏观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非常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国际贸易理论是以西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其理论逻辑和政策推演都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为依托和经验。[5]然而,其中部分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并不相一致,需结合中国的特色实践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更加深入和具有针对性的阐述。同时,作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石,农林产品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贸易也受到国际多变环境、国家安全、区域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思政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完善以经济学为基础的专业思维、构建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建立灵活客观的辩证分析方法、拓展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对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培养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心智水平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农林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需立足于专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挖掘与专业背景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进行结合,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完成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农林产品国际贸易”以掌握农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理论、相关经济模型分析工具,借鉴贸易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分析我国农林产品领域的发展战略、机遇和挑战,辩证看待我国贸易遇到的多元挑战以及我国为维护国家基本安全、提升总体福利水平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为基本培养目标。从课程思政层面,相关教学目标主要为以下三方面:

(一)知识传授:掌握贸易理论,追踪经济前沿

“农林产品国际贸易”课程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初步培养学生经济思维模式以及基本经济技能的作用。通过了解贸易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上认知贸易使多元主体受益的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开放观,并综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西方經济学原理等多元理论框架,让学生辩证地看待贸易现象,并通过扎实掌握的贸易理论体系,使学生具备分析具体经济贸易问题的能力。

结合国内外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前沿,将理论进展、方法展示、贸易热点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农林产品贸易市场的发展变化,让学生理解贸易的基本分析框架,理解不同背景下的国内国际贸易政策的经济逻辑,突出当前构建内外双循环体系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传授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实时更新现实国家经济战略、社会热点问题以及贸易政策文件,引导学生积极匹配课内知识,启发学生开拓进取,对国际贸易形成更加深刻的体会,以期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素质拓展:独立思考知识,锤炼逻辑思维

“农林产品国际贸易”力图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平衡视野广度和理论深度。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贸易理论,并以此来观察事物及现象。课程要求学生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内生化,形成对经济问题的直觉性思维,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将自身从被动知识吸收者转变为主动问题思考者,提升批评性思维能力。

由于本课程以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因此,学生对理解基于经济理论的贸易模型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由于贸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所以学生对于农林产品贸易政策和现象的理解及分析也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中运用经济学建模与现状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深入剖析对象,透过表面看本质,并通过案例锻炼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理论和对实际贸易现状的理解和把握,从经济学视角看待并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决策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和复杂问题。

课程着重运用创新思维去观察和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科学素养,尤其是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经典的西方贸易理论中学习和借鉴有益成果,分析我国的贸易发展历程和已取得的贸易成就,并对其中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有更理性的认知。通过激发学生关注中国问题和中国方案的兴趣,引导学生用创新性的思维方法为中国未来的经济贸易发展出谋献策。

(三)价值塑造:注重从現象到本质牢筑学生理想信念

教师在“农林产品国际贸易”课程知识讲述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经济贸易现象,致力于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将“立德树人”内化到系统的贸易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专业课与思政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坚定的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思想信念。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热点问题与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反复设计、筛选、调整及升华,做到将专业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互融合,把批判性吸收的西方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我国发展的新阶段和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而树立家国情怀以及担起时代责任的勇气。

课程教学内容非常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以及宏观经济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为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通过教学设计创设适当的情境问题,以及丰富的实践调研活动,不断塑造学生的科学认识观,培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尝试思考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鼓励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经世致用的初心。

通过对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案例的讲述和数据分析,感受我国贸易开放的伟大进程和产业振兴的巨大成就,坚定对党的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课程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于例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相关主题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不以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追求,关注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及人类命运,引导学生树立根植于国家、时代的伟大理想与信念。

二、“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在“农林产品国际贸易”的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团队充分挖掘课程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与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主要经济模型等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锻炼学生专业问题思考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并具备一定的结合中国国情、国际环境和贸易理论对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流量进行分析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以期学生能牢固掌握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宏观贸易政策选择及其效应,并对国际经济与经济增长关系、地区经济一体化、多元经济主体利益协调等内容有所思考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有效结合贸易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国际研究合作团队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相结合的视角解读中国贸易问题,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条路径将思政理念融入理论知识教学。

(一)提升教师思政教学的教学理念

1.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在教学内容中优先讲授我国国际贸易地位的变化,回顾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使学生感受到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中国力量和中国地位,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大国情怀。尤其是针对农林产品行业,中国与世界产品的互认及互销为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2. 依托课程内容厚植爱农情怀

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讲述我国农林产品国际贸易依然面临众多的挑战,阐明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以及气候环境的压力,我国农林产品在进出口过程中遭遇到的各类风险和贸易壁垒。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业者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及对贸易真实目的认识有限,以致农林产品贸易过程中面临巨大损失的问题。通过失败的案例,可以引起学生的同理之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农情结,从而愿意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平等贸易。

3. 从贸易理论中学习生活智慧

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通过国际贸易前沿知识观点思辨,教学方式上融入中国社情、民情、国情数据分析案例,如通过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辨析,讲授国际分工、通力合作、交换共赢对于国家生产效率和福利水平的影响,使得学生意识到分工合作的效率优势,通过理论学习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

(二)提升教师思政教学的教学方法

1. 分组学习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小组学习增进学生交流与协作。课程通过“自由组合+兴趣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喜好选择愿意深入分析的农林产品类别,并通过深入讨论的方式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各类别农林产品紧密结合,使得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于相应农林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贸易及相关政策壁垒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加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对国际贸易环境和国家博弈问题的理解。在课堂讨论及发言中则鼓励学生集思广益、通力协作、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政策、事件及观点进行深入整理和分析,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打造一门注重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突出学生分析并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贸易课程。

2. 主题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与贸易理论相对应的农林产品贸易实证案例,积极践行主题教学法。例如课程以水果贸易为主题,课前下达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进出口的主要水果种类、贸易国及贸易量。课中通过小组讨论发言,让学生深入分析思考为何我国会与泰国、越南成为主要的水果贸易伙伴。课后通过小组心得体会报告,阐述对于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中泰、中越水果贸易关系的理解。在主题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理解和互动为中心,引入翻转课堂理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沟通能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提升教师思政教学的实践及考核方法

1. 实践育人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农林产品国际贸易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例如,本课程的教学团队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农林企业及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学生通过对于木制品加工企业的参观,对绿色贸易壁垒、森林认证、疫情以及多边国际关系对于企业出口国和出口量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于贸易流程和贸易挑战的理解,也更好地助力学生自身学习目标的制定及家国情怀的养成。学生也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了解如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实施对于当地农林产品进出口状况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对此的感受。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农林产品市场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于农林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课程通过信息化与情景化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学案例与教学实践内容情景紧密结合,营造生动、直观、真实的教学实践环境。通过视频播放、宏观数据展示、与外国专家电话连线、workshop等方式将最直观的一手资料和最前沿的实践问题探讨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感受,加深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价值形成。

2. 考核育人方法

教师应选择多元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學生观点的广度、深度及新颖性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及团结协作水平。注重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将教师评价与同学评价相结合,从而增加考核的公平及公正性。考核应侧重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程度进行测评,并特别关注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的能力,尤其是对于政策变化、国际关系等多元因素影响下学生的实证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对课程知识、时事政治、策略选择有独立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实现理论育人、思政育人等多目标教学目的。

三、结语

将思政教学融入“农林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探索思政教学改革之路,无论对于课程的创新与发展,还是对于学生的成长及成才,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在全球经济贸易地位提升,加深了解我国的全球贸易战略及发展战略,对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道路自信以及文化自信都具有重大意义。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在探索新型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深入探索,力争通过构建严谨的贸易理论体系,运用形象生动的贸易案例及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探索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全面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为国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胡涵锦. 深化“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理解的若干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1):89-94.

[2] 杜丽臻.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04):61- 64.

[3] 刘彦宏,齐莉丽.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6(01):93-97.

[4] 张翮,章波. “互联网+思政课”有机立体化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实践探索[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8):21-25.

[5] 毛静,李瑞琴.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7):78-84.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实施路径课程改革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