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赜

2024-06-07 22:47:09余代洪
成才之路 2024年1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余代洪

摘要:高校担负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谱写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文章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简要论述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心五创五同三有”模式中的“五创”,即创建新媒体矩阵,创新开展志愿者社会服务,创新“三全育人”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创新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途径,创新共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格局,从而为其他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高校;三全育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路径;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C961;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5-0037-04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十依托十倡导十品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ZJG2022-472);四川省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举措研究———基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视角”(项目编号:DY23C04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之后作出的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谱写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职业教育新篇章。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探索“一心五创五同三有”模式,推进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即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服务中始终坚持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中心,通过创建新媒体矩阵、开展志愿者社会服务、创新教育教学机制、打造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新途径、共构大思政格局等五项措施,着力引导学生坚定“五个认同”意识,即“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有形、有感、有效[2]。

一、创建新媒体矩阵,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与大学生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新媒体给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高校要从课堂教学走向全媒体教育,以引领新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向。面对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手段占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和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遵循“三全育人”理念,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依托新媒体矩阵,倡导“上网即思政”,同频共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构建新时代语境下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一体化的新阵地,全力探索新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利用”新路径。一是利用智慧职教、MOOC(慕课)、SPOC平台,建设融合课程思政理念的专业课网课资源,占领网络阵地,以实现网课“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3],达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目的。二是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如在院系微信公众号上开辟“五讲四美三热爱”专栏,展播丰富多彩的节目。“五讲”指的是学生党员讲微党课、学生干部讲礼仪、学习尖子讲专业、优秀学生讲传统文化、普通学生讲建筑文化。五个栏目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文化沁润,引导大学生达到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形象美的“四美”目标。这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三热爱”高尚品质。新媒体赋能,可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引导大学生坚定“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三是利用学校门户网站,宣传报道身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让大学生产生价值认同。四是利用QQ、微信平台,碎片化谈心谈话,零散性互动交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等,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5]。五是利用抖音新媒体平台,多元文化交互融合,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与教育的新阵地,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范式。

各院系要成立抖音新媒体社团,在党总支引领和团总支指导下,建设和培养新媒体队伍,有效利用抖音新媒体宣传阵地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矩阵,矩阵内有团学文化、红色记忆、榜样力量、民族一家亲等板块。在新媒体社团成员共同努力下,新媒体抖音矩阵已经成为校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网络传播的主體。

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利用”新路径,打造网络新媒体矩阵,同频共振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和教育,构建新时代语境下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一体化的“四性”新阵地,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要通过思想共鸣、价值认同、情感链接的多维交互,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同向同行,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渗透性与实效性,打造有时代热度、有思想高度、有知识宽度、有人文温度、有情感厚度、有特色亮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六度”品牌。

二、创新开展志愿者社会服务,提供新时代高校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思路

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志愿者社会服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中国国情、了解当前社会,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组建学校团委志愿者社会服务总队、院(系)级志愿者社会服务分队、班级志愿者社会服务小队三级志愿者社会服务队,尽可能吸纳各个民族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社会服务活动中来。二是为志愿者社会服务队配备指导教师,实施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双师”指导模式。有了教师的引导,大学生能够更深刻地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相互交融生活实践中自觉生成的共识性价值与共鸣性情感,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做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者社会服务规划,让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到家乡进行调研,如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驻村书记”等国家战略帮扶计划进行调查研究,耳濡目染地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经过社会实践的熏陶,大学生能够亲身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明白新时期坚持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并不过时,进而提高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认识,更加自觉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创新“三全育人”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构性改革

高校要结合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创新“三全育人”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实现教师领导、管理引导、朋辈劝导、自我教导、家长诱导一体化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师资配備注重“三制”

(1)教学师资配备“优先制”。高校要大力实施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优秀教师要素配置,满足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需求。要在少数民族班优先配备“四有好老师”,实现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并重。(2)管理服务师资“辅助制”。高校可在管理服务岗位配备少数民族专职管理服务人员,友好地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增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亲切感。(3)少数民族教师“示范制”。高校可以选聘优秀少数民族教师任教,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增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豪感。

2.学生管理落实“七个实施”

(1)实施辅导员“双元制”。高校可以在少数民族班优先采用汉族辅导员+少数民族辅导员“双元制”模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引领、价值塑造和生活指导。(2)实施学长“学徒制”。高校可以选择优秀少数民族学长担任班级辅导员助理,发挥少数民族学长“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3)实施班级“混合制”。除了少数民族学生特别班之外,高校可将其他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编班级,让各民族学生自然融合。(4)实施宿舍“融合制”。在学生宿舍的安排上,高校可以实行同寝不同族,以实现民族融合。(5)实施服务“自治制”。高校要选择优秀少数民族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引导其服务好班级事务,服务好班级同学。(6)实施先进“表彰制”。在评优评先过程中,高校可以单独表彰一批少数民族优秀学生,树立少数民族学生先进典型,这样可以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发挥朋辈引领榜样示范作用。(7)实施党员“引领制”。高校要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

3.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1)采用通识教育+实践教学模式。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高校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通识教育,并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以增强其专业技能,提高其职业核心竞争力。(2)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落实“课程思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教书育人两不误、团结融合齐步走的目标。(3)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考核不能是期末考试的一锤定音,高校应增加过程性考核环节,鼓励、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四、创新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途径,以文化认同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和睦之魂[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高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要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8]。一是组建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做到文化活动有组织,民族融合有载体。要选聘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干部,配备指导教师,把社团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窗口。二是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旗帜鲜明地讲好各民族文化,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可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征文比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演讲、少数民族特色服装秀、少数民族特色厨艺大比拼、少数民族红色故事会、少数民族家乡美摄影展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五、创新共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格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心理表征,也是一种价值引导与文化信仰[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基因”、道德准则、精神面貌与价值追求,理应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课程与重要途径,“课程思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与主要手段,班级辅导员的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灵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大思政教育格局,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新的路径[10]。首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助推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思政理论课要系统全面地讲解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让学生明白,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1]。同时,各门专业课教学要落实好“课程思政”,注重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渗透相应的思政元素。比如,赵州桥、塔尔寺、甲居藏寨等,都是各族人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都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瑰宝。这可以使青年大学生为之骄傲,并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其次,辅导员的日常教育是推动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途径,对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辅导员可以利用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日常谈心谈话、主题团日活动、违纪教育等机会,时时处处宣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亲近最信赖的老师,辅导员的政策宣讲、意识灌输、行为引导是大学生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学生进校到毕业,辅导员都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地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六、結语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心五创五同三有”模式中的“五创”,即创建新媒体矩阵,创新开展志愿者社会服务,创新“三全育人”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创新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途径,创新共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格局,可以为其他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经验借鉴,也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经验借鉴。这一特色模式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参考价值,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高校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宋善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着眼点[N].南方日报, 2022-03-21(01).

[3]过勇.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N].中国青年报,2019-10-29(01).

[4]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8-30(01).

[5]陈立鹏,汪颖.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10):16-25.

[6]新华社评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01).

[7]汪晓东,李翔,王洲.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综述[J].中国土族,2021(03):4-12.

[8]本报评论部.坚守“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3-06-16(01).

[9]暨爱民.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机理与实践展开[J].南京社会科学,2023(02):135-142.

[10]朱兴国,郭本禹.“大思政”观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 44-51.

[11]洪盛志,方清云,陈立鹏.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价值、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民族学刊,2023,14(03):23-32+144.

Exploring the Path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aking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s an Example

Yu Daihong

(Sichuan Architectur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eyang 618000,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ies bea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s the main line, and composing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family, working together to build the Chinese Dream".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nd briefly discusses the "Five Innovations" in the "One Heart, Five Innovations, Five Similarities, and Three Haves" model of Sichuan Architectur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n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This includes creating a new media matrix, innovating volunteer social services, innovating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ng the ways for student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to communicate, exchange, and blend, and innovating the co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This provides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related work.

Key words: universities;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path;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现代交际(2018年9期)2018-08-31 09:42:44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