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华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知识产生的根源,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形成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也说明了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价值。语文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学科,运用问题教学法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有助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应认同素质教育理念,紧跟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力求以问题教学法为语文教学的创新打开通路,通过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基础上探索新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学习意识。
本文简要分析了问题教学法对改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原则,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提出导向性问题、驱动性问题、讨论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等教学措施,以构建高中语文“问题教学”模式,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
一、基于问题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意义
(一)激发学习热情
语文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学生多半容易接受语文学科知识,但是难以对其产生学习兴趣。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以问题呈现学科知识内容,以问题衔接各个教学环节,从教学整体上来看,更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语文学习的连贯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丰富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强调学生能够感受课文蕴含的情感,并对语文学科产生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给予关注,并加以正确引导。应用问题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引导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引领学生情感成长,使其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习体验。
(三)保证教学效率
问题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能够消除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陌生感,且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实现师生有效交互。通过提出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而围绕问题探讨,教师可以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交流学习内容,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接受能力,显著提升语文学科教学效率。
(四)推动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是近年来受关注度较高的教育话题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进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重点改革内容。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高中语文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全面创新。问题教学法的出现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敏感度,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助力。
二、基于问题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原则
(一)多样性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问题的合理设置是决定问题教学法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借助问题教学法改变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表面化和单一化特点,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对学科知识展开深入探究,发散学科思维。教师应保证问题设计的多样性,以灵活、丰富的教学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使其产生思考动力,在兴趣导向作用下,通过语文学习提升创新能力。
(二)主体性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而新课改明确指出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是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法同样需要贯彻“生本”理念要求,避免对学科教学包揽包办,要足够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问题教学法应发挥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这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避免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受到限制。
(三)平衡性
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在于问题精细化设计,而非一味追求问题的数量,需要保证问题设计的量与教学质量成正比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提出过多的问题,导致问题环节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则不利于学生展开探究学习,也无法营造适合学生思考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应合理把控问题的提出时机和问题数量,保证问题与教学之间的平衡性,以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其思维水平。
三、基于问题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一)提出导向性问题,高效开展课堂教学
利用问题教学法引领学生思路,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应结合课程知识设计导向性的问题,引出课程主题,指明学习方向,围绕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索课程知识,发掘问题与知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有着重要帮助。导向性问题的设计应满足联系课程教学目标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两个条件,教师需要在充分研读课程内容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将导向性问题与语文知识紧密结合,避免学生的探究学习出现割裂感,合理设计问题,保证教学质量。
例如,在必修上册《百合花》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导学问题:“《百合花》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阅读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文章哪些内容能够使你感受到青春的炙热?”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在文章阅读中做出以下分析:
故事情节:《百合花》这篇文章以解放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人民斗争生活中发生的一段经历,围绕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歌颂了人民群众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的心灵,展现了人情美和人性美。
人物形象:小通讯员是一位解放军战士,虽然年轻但是充满朝气、拘谨腼腆但是在关键时刻能够舍己为人是其性格特点;热爱生活、关心同志、勇于牺牲是其良好的品质。新媳妇是一位美丽善良的百姓形象,善良高洁是该人物形象特点,虔诚无畏展现了其人性光辉。
阅读感受:课文通过前后对比,用小通讯员的性格与行为、新媳妇前后态度的对照,从细微之处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形象特点。从小通讯员起初的腼腆执拗到后期的虔诚无畏,从新媳妇起初羞涩、放不开到后期为通讯员擦拭身体、缝补衣物,写出了人物的成长和蜕变。从文章富有感情的语言中,能够感受到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正如革命先辈们为祖国付出的青春和热血一样,小说正是歌颂了那个年代的人性之美,以百合花为意象,让读者感受到即使在战火中的青春,也依旧如百合花一般绽放无限的美好。
通过导学性问题,学生能够深入文章语境,品读小说诗意语言,把握重点内容。
(二)提出驱动性问题,激活语文学习思维
课堂提问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在合适的时机提出合理的问题,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在问题思考中获取并理解课程知识,推动课堂教学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体现问题的驱动性,这也是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应用方式。教师应利用问题教学法塑造课堂引路人角色,以灵活多变的提问技巧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问题驱动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专注度,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在必修下册《谏逐客书》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文章内容并圈画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提出驱动性问题:“《谏逐客书》一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思路?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李斯为何要创作这篇议论文,通过这篇文章李斯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由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深入探究。
首先,学生应自主搜集资料,了解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参与秦朝法律制定、提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在政治方面的主张,同时也应知晓李斯撰写《谏逐客书》的意图是劝阻秦王对自己的逐客之意,并为自己复官。其次,借助工具书查阅文章通假字的含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学生可以了解到,文章第一段提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中心论点,而第二、三、四段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对逐客的利害关系展开论述,第五段再次强调了逐客的后果,引出结论。最后,综合上述分析,学生总结李斯在本文中向秦王表述的观点为:着眼远处,秦国的安危与客卿有着密切关系,秦王不应急于成就帝业而逐客,也不应重物轻人,应看到客卿有功于秦,善用人,固国力。
结合驱动性问题,学生在明确的学习思路下高效完成课文解读,锻炼语文阅读思维。
(三)提出讨论性问题,实现课堂有效交互
问题为师生之间的课堂交互提供了重要契机,而有效的师生交互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师生处于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将师生交流环节作为问题教学法的课堂应用重点,围绕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观点,并与其展开平等交流,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增强其语文学习热情,也能够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教师应结合问题内容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或纠正,引导其在问题交流中成长,体现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选修上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一课教学中,结合文章体裁和语言结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层次讨论,并设计相应的讨论性问题。
首先,从文章体裁和语言结构切入,教师提出问题:“浏览全文,如果给文章每个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如何拟题更为合适?”组织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展开讨论。在了解文章的“通讯结构”基础上,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从各段中找出最为凝练的句子,由此概括整个文段的意思,并提炼对应的小标题,如“制度优势”“中国精神”“价值取向”“抗议方法”“经验教训”“大国担当”“展望未来”。
其次,从文章刻画形象切入,教师提出问题:“文章内容体现了中国人民什么样的精神品格?”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总结。在交流中,学生纷纷提出各自认为的符合中国人民精神品格的词语,如“自强不息”“万众一心”“甘于奉献”“天下一家”等。
最后,从文章语言特点切入,教师提出问题:“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这些写作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学生可以在文章中找到“对偶”“引用”“比喻”“排比”等写作手法,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设计讨论性的问题,指引学生就具体内容展开深入讨论,深化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文章情感主旨。
(四)提出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意义在于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教师要考虑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这将决定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教师要在把握合适提问时机的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将个人想法与课程知识进行结合,在答案中体现个人的鲜明色彩,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实现思维延伸。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望,使学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选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课中,在学生理清文章论述思路、把握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结合史料或实际生活经历,以具体事例谈一谈你对‘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认识和看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阐述个人观点。
围绕这一問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交流分享会,鼓励学生依次展示。有的学生结合革命事业的发展历程来证明“实践与检验真理”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结合个人经历,以如何最有效地证明个人想法是否具有可行性为案例,论述实践对检验真理的重要性。一时间,课堂气氛被烘托到顶点,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有效激发,纷纷从各个方面阐述“实践的意义”以及“检验真理只能通过实践这一路径实现”等观点的意义和价值。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开阔了学生的学科视野,锻炼了其想象能力,培养了其创造意识,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忽视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难以显著提升,而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改进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以问题教学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两个“合理”:一是合理设计问题,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问题,借助问题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是合理提出问题,教师应将问题教学法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在合适的教学环节提出合适的教学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语文教学环节的作用,实现语文课程教育活动形式的全面创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