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悦
近年来,教育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家长过高的教育投入,以及社会对教育的过度期待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双减”教育政策应运而生,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减少校外培训,让学生有更多可用于发展兴趣爱好的、休息和锻炼的时间,实现减负提质增效。本文围绕“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科学品质课堂的构建策略展开研究。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构建小学科学品质课堂的意义
首先,品质课堂的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观察和讨论,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其次,构建高品质的小学科学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动力。科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教师采用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意愿。
最后,构建高品质的小学科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科学素质是指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科学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消化器”,而是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在参与科学实验、提出问题、分析现象等活动中提升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等。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科学品质课堂构建中的阻碍
首先,在小学科学品质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就是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培训和持续学习的机会,部分教师未在科学教育领域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从而影响了科学品质课堂的构建。
其次,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机制的缺失和单一化也是影响科学品质课堂构建的因素。目前,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评价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强调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难以培养其科学素养。而且,现有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影响了科学品质课堂的构建。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构建小学科学品质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构建高品质的小学科学课堂需要教师扮演新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的促进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构建高品质科学课堂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动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动力,容易产生学习厌倦和消极情绪。现代教学理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高品质的科学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但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角色。相反,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充分理解和把握学科内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引导策略,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一年級上册《树叶变黄了》教学中,在探究银杏树叶变黄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银杏树吗?你们知道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意愿,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银杏树叶慢慢变黄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主动寻找答案。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是不是所有树叶变黄的过程都一样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一起收集并观察校园里其他树的叶子,看看它们是如何慢慢变黄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有效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科学品质课堂的构建需要依靠教学资源的整合,以提升学科教育品质,增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教学资源变得丰富多样,教师可以利用各类教学平台、教育网站等线上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深入自主学习。例如,使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视频、互动课件等资源,让学生在家中通过网络学习;充分利用线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其次,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融合各学科的教学资源,能够提高科学学科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例如,将科学学科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进行融合,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实验的图表和数据进行科学计算,培养其跨学科学习能力。
再次,整合实践探究的教学资源。科学学科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和探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可以整合丰富的实践探究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探究活动。例如,通过实验箱、模型等资源,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探究来寻求科学答案。
最后,整合社会资源。科学学科与社会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科学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学校可以邀请科学专家或行业人士来学校进行科普讲座、实践指导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与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
(三)优化教学设计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科学品质课堂的教学设计必须随着教学目标进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基于科学思维能力目标的优化。
科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设置情境或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要求学生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并尽可能地坚持,当无法坚持时就停下来。然后,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无法持久执行该动作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认识到人体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基于合作与沟通能力目标的优化。
合作与沟通能力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小学科学品质课堂构建中,教师要注重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和分享观点,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简单电路》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电路。每个小组的任务是利用所学知识,使用小灯泡、电池、导线等元件搭建一个能够点亮小灯泡的电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合作,共同讨论和制定电路的搭建方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设计电路之前先进行讨论和规划,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如何连接电池、导线和灯泡,以及如何确保电路的正常运行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团队合作中的有效沟通,培养合作与沟通的能力。沟通探讨后,学生开始制作电路。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承担不同的任务,如有的学生负责连接电池和灯泡,有的学生负责选择合适的导线,有的学生负责测试电路的功能等。在分工合作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德育目标的优化。
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是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科学道德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了解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的重要性。
4.基于兴趣目标的优化。
科学学习应该是有趣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故事、实验演示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科学的美妙和实用性。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科学品质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来推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探究式教学创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侧重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对理论知识进行单向传授,而探究式教學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品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设计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教学中,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何种因素有关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摩擦力的秘密。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在不同材质的平面上推动一个文具盒,感受在不同的表面上推起来需要的力的大小,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光滑的表面上推物体比在粗糙的表面上容易?”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其次,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相同大小的两个轮子上分别涂上不同的材料,观察哪个轮子更容易滑动。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再次,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受物体重量的影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重量的物体,让学生在相同材质的平面上进行推动,观察摩擦力的大小是否随着重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出摩擦力的秘密,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物体的质量都会对摩擦力的大小产生影响。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摩擦力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实验推理能力。
2.因材施教,创新个性化教学。
每名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性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实施分层教学或设定差异化的任务来满足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从而设计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造房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实践任务,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对于对建筑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参与设计和建造模型房屋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创意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工具,设计并搭建出自己理想的小房子;对于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活动,用不同的颜色和材料,创作出自己理想中的房屋图像或模型。这样的个性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的完善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构建小学科学品质课堂的策略必须将教学评价的完善置于核心位置。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还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的实际效果,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首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这种评价形式的单一性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小学科学品质课堂中,教师应当树立综合评价的理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观察评价、口头评价、作品评价等,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听取学生的口头汇报、评价学生的作品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其次,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小学科学品质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仅关注结果。教师应当观察学生的思考过程、实验过程、合作交流过程等,评价其学习情况;设计一些反思性的评价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再次,强调综合素养评价。小学科学品质课堂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实践能力等,因此,教学评价不应仅局限在知识掌握的层面,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方面。
最后,设立及时的反馈系统。教学评价不仅能够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并立即改正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组织小组讨论、提供个别指导等方式给予学生即时反馈,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下,构建小学科学品质课堂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科学知识,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小学高品质科学课堂的有效构建,助推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