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视野下的初中德育工作

2024-06-06 01:36:10张钦王振娜
家长·中 2024年5期
关键词:讲座家校德育

张钦?王振娜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这一时期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能够为学生提供道德准则,引导其辨别是非,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两大支柱,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两者合作育人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着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基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构建开放、互动的家校合作平台,努力实现信息透明共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体系,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的关键所在。

一、整合德育资源,家校合作互为补充

家庭德育资源作为学生初步接触社会的第一课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的职业背景、生活经验、价值观念等所构成的家庭德育的丰富资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般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饱含温度的家庭教育将使学生在爱与理解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会区分是非,以及怎样在社会中正确地定位自己。为此,教师应当发挥专业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家庭与社会的德育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机融合和高效传递,秉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家校互动的新模式、新路径。

医生的职业不乏救死扶伤的故事,背后蕴含的是无私奉献、尊重生命的价值观,能够激发学生对生命及职业的敬重之情。从事该职业的家长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家长的应对方式与决策过程以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都能够转化为对学生的直接教育。家长处理家庭关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习怎样在冲突中寻求和平解决的方法,如何在不同意见中寻找共识,以及在压力下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

价值观念的传递是家庭德育资源中最为微妙且强有力的部分,家长对诚信、勤奋、尊重、爱国等价值观的实践,无形中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且持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对社会的参与等,无不凝聚着这些价值观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健全德育制度,家校合作有据可依

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导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旨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按照“三全育人”的德育格局安排,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亟需构建一体化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种整合不但可以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还能形成全员、全方位的德育网络,保证道德教育的连贯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当前家校合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教师联动意识不强,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忽视了与家长及社会资源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有的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将教育责任一味“出让”给祖辈、培训机构以及教师,自身在德育方面的参与和支持明显不足。部分家校之间存在互相“越界”的情况,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过度干预,以及学校对家庭教育空间的过度侵占,这些都不利于构建协同育人的和谐关系。

学校需要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完善顶层设计,围绕德育成果的具体表现,如学生的道德认知、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设计合作指标,以量化的方式评估家校合作的效果;制定详细的家校合作规定,包括家校沟通的频次、形式、内容等,规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校联合会议,定期开展家校互访活动,建立常态化的家校沟通渠道等;明确教师和家长在合作中的职责和义务,即教师需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家长尽量积极响应学校的德育活动邀请,共同参与德育实践;设立专门的家校合作办公室或小组,负责收集、整理教师对家长的定期汇报,以及监督家校合作的执行情况。每周,教师需向该办公室提交关于学生德育表现和家校合作进展的简报。每个季度,通过对汇报内容的分析开展季度考核,评价家校合作的效果并根据考核结果调整合作方式。

三、密切德育沟通,家校合作畅通无阻

(一)重视传统渠道,实现以点带面

当前,家校合作的德育沟通渠道以家访、家长会、电话沟通、书信往来等为主。家访便于教师深入学生的家庭环境,直观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家庭教育情况;家长会则集中展示学校教育成果,帮助家长理解、支持学校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方向;电话沟通和书信往来则便于处理日常的教育事务,快速解决学生学习或行为上的小问题。这些渠道也面临着时空的限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且在沟通的广度和频次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创新思维,按照“点—线—面”的思路,将传统的德育沟通渠道转化为一个全面、立体的家校互动体系,以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在家访过程中不仅要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情况,更重要的是在每次家访后,精心记录家庭的特点、家长的教育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计划,夯实沟通的起“点”。教师通过对家访记录的分析发现具有共同特征或需求的学生家庭,将这些家庭串联起来,形成特定主題的家长交流小组。例如,针对学习习惯培养、网络安全、青春期管理等主题,教师可以组织相关家庭定期举办班级家长会。在这些活动中,家长不仅能够获得来自教师的专业引导,还可以在家长之间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这种基于共性的小组活动,有效地将家访中的孤立“点”连接成为具有互动性的德育主“线”。之后,教师可以寻求学校支持,联动各班级、各年级组织家长交流大会,共享不同小组的成果和经验,同时,将小组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家长反馈整理成文档,通过学校的官方渠道发布,让更多的家庭受益,从而扩大德育工作的覆盖“面”,完成整个沟通网络的构建。

(二)创新信息应用,打造立体平台

在新时代背景下,沟通渠道的创新和多样化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微信、微博、钉钉、QQ以及各种数字教育平台成为连接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重要桥梁。据统计,微信用户已超过10亿,钉钉用户数在企业和教育机构中的覆盖率也在不断增加,这些数字平台的广泛使用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沟通方式,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还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让家校沟通更为便捷和高效。更重要的是,利用线上数字渠道进行沟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面对家长和教师时可能产生的紧张和叛逆情绪,提供相对轻松的沟通环境,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实践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管理架构,确保每个班级的家长群均有教师和家长管理员共同管理。家长管理员的选拔侧重于其对班级活动的热情和对数字工具的熟练运用,以协助教师高效管理群组、组织活动。同时,定期组织线上会议,邀请家长参与到平台的规划和管理中,共同讨论并制定群组的沟通准则,包括信息发布的时间、内容限制、互动方式等。在此过程中,特别强调保护学生隐私,避免发布与学生个人成绩、行为等敏感信息相关的内容。

为了提高家校互动的效率和质量,定期利用数字平台进行家长满意度调查和教育需求调查,使用在线问卷工具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和家校沟通方式,确保家校合作内容更贴近家长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借助数字平台的技术优势,定期举办线上家长学校,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等进行线上直播讲座,针对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学习方法等话题进行分享和解答家长疑问。这种形式既能够丰富家校互动的内容,也能为家长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拓展家校合作的深度,设立“家长分享角”,鼓励家长基于平台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和教育资源,上传自己编写的教育文章、分享家庭教育视频或其他有益于家庭教育的资源,在提升平台的资源多样性的同时,促进家长之间互相学习。针对不同的教育主题和活动,设计“家庭教育小贴士”“本周星学生”以及“教师风采展示”等特色栏目,增强群组的活跃度和互动性,表扬学生的优秀表现,展示教师的日常教学和育人成果,增强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同感。

四、善抓德育时机,家校合作落实于行

(一)开展主题讲座,创新德育方法

德育讲座作为传递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其主题的选择应当紧密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发展需求。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讲座主题覆盖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科学认知,到网络安全与信息筛选的技巧,再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纳入面对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目标设定与时间管理的技巧等。这些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有效应对成长中的各种挑战,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在具体实施德育讲座的过程中,首先,确定讲座的具体主题,如“青春期的我如何与世界相处”“网络世界的陷阱与机遇”“我眼中的爱国故事”等。这些主题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能激发其参与感。其次,根据讲座主题的具体需求,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讲座嘉宾,以保障内容的权威和实用。在讲座的组织形式上,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又能扩大讲座的影响范围。线下讲座在学校会议室或礼堂举行,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线上讲座则可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直播,让无法到场的学生和家长也能参与其中。

再次,为了增强讲座的互动性,教师需要设计互动环节,如提问答疑、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引导其在参与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最后,结合讲座内容,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或者项目作业,如“我的爱国故事”征文比赛、“安全上网”海报设计大赛等,将讲座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行动相结合,助力德育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讲座结束后,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对讲座效果进行评估,以便于对后续讲座的内容和形式做出调整和优化。

综合施策,将德育讲座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平台,能够有效传递德育理念,达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目标。

(二)布置亲子活动,渗透德育内容

亲子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旨在通过家长与学生的共同參与,打破生活中存在的沟通隔膜,加强双方的情感联系。这类活动的特征在于其游戏化、项目化的设计理念,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教育目的。

在学校的组织和见证下,亲子活动不仅是家庭小单位的活动,还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促进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德育内容的渗透自然而然,学生在与家长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树立责任、合作、爱国、尊重等重要的德育理念。在实践中,教师需要选取与德育目标相符合的活动主题,如“家庭环保挑战赛”“亲子徒步行”“传统文化体验日”等,以便渗透环保意识、健康生活、国家历史与文化等相关德育元素。

在“家庭环保挑战赛”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家庭收集一周内可回收的废弃物,并制作成环保手工艺品。活动开始前,教师通过简短的讲座或视频,介绍废弃物分类的重要性和环保手工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让环保的理念在家庭成员之间“薪火相传”。

在“亲子徒步行”活动中,由师生、家长共同选择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研学路线,如沿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徒步,或者穿越附近的国家公园。在徒步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导游向参与的家庭讲解沿途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国家和地区历史的了解,让学生和家长体验到团队协作的乐趣,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传统文化体验日”活动中,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制作传统食品、学习书法绘画、表演传统戏曲等。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让家庭成员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五、结语

家校合作视野下,高效的初中德育工作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开展整合德育资源、健全德育制度、密切德育沟通以及善抓德育时机等多维度的实践活动,构建互动的教育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拓宽德育的渠道和方法,还能深化家校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包容、多元的成长环境。通过系列活动的实施,学生在享受亲子共学乐趣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德育的“营养”,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家庭能够共同见证学生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讲座家校德育
家校距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6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