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试题的概念、要素与特点及初中社会科表现性试题的命制策略

2024-06-05 07:57牛学文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4年13期
关键词:表现性探究性试题

牛学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指出,要“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注重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防止试题难度过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要“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优化试题结构,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提高试题信度与效度”。《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道德与法治课标》”)提出,“试题设计要在情境创设、任务设置、评分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试题任务要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提高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历史课标》”)提出,要“通过设置开放的、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真实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减少简单考查机械记忆能力的题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题型的比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地理课标》”)提出,“试题设计要在素材选取、情境创设、设问方式、评分标准拟定等方面有所创新”“题型应支持和引导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有利于以综合性、实践性为特点的地理课程教学的落实”。

表现性试题作为一种新型的试题方式,符合上述国家文件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命题者首先需要厘清表现性试题的概念、要素与特点,再结合社会科(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考查要求科学、合理地命制初中社会科的表现性试题。

一、表现性试题的概念、要素与特点

(一)表现性试题的概念

表现性试题衍生于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对于什么是表现性评价,学界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周文叶等人认为:“表现性评价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结果作出判断。”[1]表现性试题的提出,最早出现在周兆富2012年发表的《表现性试题命题原理》一文中,但其对表现性试题的定义还停留在表现性评价层面。表现性试题有多种表述,如表现性评价试题、纸笔式表现性评价等。其中,表现性评价试题是指“创设试题情境和任务要求,通过学生考试作答情况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运用、问题分析、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劳动实践、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2],纸笔式表现性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学生在真实或文字模拟的情境中运用先前所习得的知识及技能完成特定任务所形成的文字性产物,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判断和评价相关信息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3]。

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表现性试题实际上也没有公认的定义。吸收各家观点后,笔者将表现性试题视为基于表现性评价理念命制的立意高远、情境真实、任务复杂、表现多元的考试题目,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二)表现性试题的要素

试题一般由立意、情境、任务和表现四个要素构成。表现性试题要求更高,其要素包括立意高远、情境真实、任务复杂、表现多元等。

这四个要素的关系如下:立意高远是前提,是主旨和灵魂,它确定了试题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情境真实是基础,是载体,是立意的具体化,是试题任务的基本依托,是学生作答的主要信息源;任务复杂是指在立意和情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是立意的落脚点;表现多元则指向参考答案和评分规则,是考试评价的目的所在。四者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1.立意高远

立意高远,就是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

2.情境真实

情境真实,就是创设的情境要基于历史真实、现实真实、科学真实或艺术真实。历史真实,即通过可信史料判断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史事,包括史学家根据已有材料对历史上的一些人和事作出的合理解读和解释;现实真实,即源于或反映现实社会生产生活中真实发生或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科学真实,即客观世界或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等准确、无误的原理;艺术真实,即有学科价值的文艺作品,其虽然不是描写真实的人和事,但描述了一个时代的真实现象。

3.任务复杂

任务复杂,就是设计的问题具有综合性,安排的活动具有实践性,完成的任务具有成果性。有的任务甚至可以不设问题或活动,让学生自己从试题情境中提炼问题或设定活动,进而回答或完成。

4.表现多元

表现多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参考答案(结论)多样、不唯一,或者尽管结论唯一但通向这个结论的途径是开放的,也即该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唯一,具有多样性;二是评分规则多维、不确定,包括不同的维度(要素)、表现等级、等级描述符、表现样例等。

(三)表现性试题的特点

除上述四个要素外,表现性试题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1.开放性

开放性指向从广度上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立意高远开放、情境真实开放、任务探究开放、表现多元开放等方面,具有这些典型特征的试题就是开放性试题。换言之,开放性试题就是基于新课程理念命制的立意(目标)高远开放、情境真实开放、任务探究开放、表现多元开放的考试题目。

2.探究性

探究性指向从深度上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试题的探究性主要表现在立意指向深度思维、情境属于不良结构、任务要求解决挑战性问题、表现强调逻辑自洽等,具有上述典型特征的试题就是探究性试题。换言之,探究性试题就是基于新课程理念命制的立意指向深度思维、情境属于不良结构、任务要求解决挑战性问题、表现强调逻辑自洽的考试题目。

3.综合性

综合性指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试题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立意综合、情境综合、任务综合、表现综合等方面,具有上述典型特征的试题就是综合性试题。换言之,综合性试题就是基于新课程理念命制的立意综合、情境综合、任务综合、表现综合的考试题目。

4.实践性

实践性指向从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试题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立意指向实践、情境来源于实践、任务要求解决实践问题、表现需要实践操作等方面,具有上述典型特征的试题就是实践性试题。换言之,实践性试题就是基于新课程理念命制的立意指向实践、情境来源于实践、任务要求解决实践问题、表现需要实践操作的考试题目。

二、初中社会科表现性试题的命制策略

表现性试题的命制需要遵循“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主要依据”“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方式”等原则。下面,笔者以2023 年浙江省中考宁波卷第25题(以下简称“宁波卷第25题”)为例,从立意、情境、任务、表现等试题要素入手,简要介绍初中社会科表现性试题的命制策略。

(一)确定高远的素养立意

如果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考查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首先,命题者要基于《义教道德与法治课标》的相关学业质量描述“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能够正确认识和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运用实际案例说明与生活相关的法律规定”,建构试题“骨架”或方向。其次,命题者要回放《义教道德与法治课标》提出的相应学业要求“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认识和评价社会生活现象,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权益”,解读学业质量描述,进一步明确试题方向。再次,命题者要查阅《义教道德与法治课标》对应的内容要求“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抓取”明确的、具体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确定素养立意。基于此,宁波卷第25 题确定了如下考查目标。

能够概括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能够正确认识和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并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认识和评价社会生活现象。

(二)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

基于上述考查目标,宁波卷第25 题创设了“梵净山金顶刻字案”这一真实情境。“梵净山金顶刻字案”取自于现实生活,是全国首例针对在自然、人文遗迹上刻字所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提名案例”。该情境不仅具有真实性,而且具有典型性和适切性,初中生在新闻报道、日常学习过程中普遍了解过类似的旅游不文明现象,甚至在旅游过程中亲身感受过类似的不文明事件。同时,初中生对此也具备独立思考并形成观点的能力,对“4个字12万”重罚的意义、各主体在此事件中的相关措施、受罚游客本身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割裂等问题均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探讨,能够融入情境,有感有悟、有话可说。此外,该情境充分利用文字、漫画、流程图等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

(三)设计复杂的表现任务

基于考查目标,结合情境,宁波卷第25题设计了两个表现任务,具体如下。

(1)请从正确行使权利的角度指出漫画中人物行为(注:漫画略,其内容为一游客在梵净山金顶摩崖石壁上刻字)的危害。(3分)

(2)在“惩治陋习文明旅游”主题班会中,小宁和小波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注:图略,图中小宁认为“助力文明旅游,不同主体都要积极发挥作用”,小波认为“助力文明旅游,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此案说明理由。(5 分。本小题采用分层评分,要求观点明确、表述全面、逻辑清晰)

任务(1)限定从“正确行使权利的角度”指出漫画中人物行为的危害,体现任务与学生所学知识、能力的对应;任务(2)从综合的视角,要求学生以“惩治陋习文明旅游”为主题,依据小宁和小波各自的观点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从责任、法治两个维度审视文明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厘清责任、德治、法治三者的关系。以上任务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此案说明理由,彰显任务的复杂性,有助于测评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素养水平。此外,“本小题采用分层评分,要求观点明确、表述全面、逻辑清晰”的任务提示,为学生提供了答题框架和努力方向或标准:观点(明确)+表述(全面)+逻辑(清晰)。

(四)拟定多元的行为表现

针对以上任务,宁波卷第25 题拟定了可能的多元表现,即参考答案和评分规则。

任务(1)参考答案: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漫画中人物的行为不仅破坏了世界自然遗产,损害了国家、社会和景区的利益,也对其他游客的权益造成了损害。(3分)

任务(2)参考答案:本小题采用分层评分,评分量表如下。

?

【示例1】

观点:文明旅游需要不同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理由:游客要提高道德修养,加强自律,做到全民守法;公民遇到不文明行为,要勇于斗争;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要公正司法;景区要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依法经营;媒体要加强宣传,营造文明旅游的社会氛围等。

【示例2】

观点:文明旅游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

理由:一方面要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法院公正司法,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游客监督曝光、媒体宣传、网友传播,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示例3】

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和理由,或从守护公平正义等角度回答。

任务(2)需要学生就“助力文明旅游”发表观点。命题者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将学生表现分为观点与论述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分为四个水平等级,并提供三个不同观点的示例,为具体衡量学生通过答题所表现的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达成度提供量规和标尺,有利于评价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之,该题聚焦文明旅游,注重回归真实生活,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关注涉及面广、有代表性的旅游陋习问题,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考查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辨析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立德树人和素养立意的价值导向,充分体现了表现性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

三、初中社会科典型表现性试题举隅及评析

下面再举初中地理、历史学科的典型表现性试题各一例,并从立意高远、情境真实、任务复杂、表现多元四个要素对其进行评析。

(一)地理学科典型表现性试题举隅及评析

试举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卷中的表现性试题一例。

在南极某科考站,德国科学家在无泥土、无阳光、无农药的条件下,成功从南极温室中收获了新鲜蔬菜。读南极温室建筑外景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南极温室建筑采用高脚设计的主要原因是()

①增强建筑的稳定性

②便于通风,防止狂风刮倒温室

③减少暴雪堆积的影响

④减少地面降温影响,保持室内温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C

【评析】

立意高远:该题主要指向对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命题者基于《义教地理课标》中“能够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选择恰当的实例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的学业质量描述,围绕“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等课程内容要求,确定了“南极特殊自然环境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素养考查目标。比如,为了减少南极特殊环境条件下暴雪堆积的影响等问题,特地设计并建造温室建筑——高脚屋,以开展科学考察;同时,在无泥土、无阳光、无农药的南极特殊环境条件下,成功从温室中收获了新鲜蔬菜,以解决生活问题,渗透了因地制宜理念,彰显了人地协调发展观,有助于学生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情境真实:该题以“德国科学家成功从南极温室中收获了新鲜蔬菜”和“南极温室建筑外景照片”构境,创设了图文并茂的真实情境。图片的提供较好地还原了科学家在南极的生产生活场景,涉及民居建筑、生产生活,层次丰富,代入感强。

任务复杂:该题任务设计精巧,将学生熟悉的“建筑高脚设计”迁移到新情境中,考查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该建筑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指向创新迁移能力。比如,学生对在热带、亚热带湿热环境下采用高脚设计的原因,已能作出较好的分析,这既为学生理解高寒气候下采用该设计作了知识铺垫,也给学生在新情境下分析这样设计的原因带来了一定的认知冲突,体现了较强的探究意味,所以该任务比较复杂、开放,有一定难度。

表现多元:作为一道选择题,该题主要从自然环境对温室建筑的影响和温室建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两个维度设置选项,考查学生对南极温室建筑采用高脚设计原因的认识,可谓表现多元。①②选项具有相似性和迷惑性,尤其要注意的是采用高脚设计并不是为了“便于通风,防止狂风刮倒温室”,而是“防大风积雪掩埋”。

(二)历史学科典型表现性试题举隅及评析

试举《义教历史课标》中的考试样题一例(详见第66~70页中的“样题2”,此处略)。

【评析】

立意高远:该题主要指向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命题者基于《义教历史课标》中“能够准确理解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可信史料……辨识其中的含义;能够尝试运用这些史料对重要史事进行简要说明,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表现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以及能够了解并初步认识“不同史事的因果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学业质量描述,围绕“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要求,以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为可信史料,考查学生材料选择、概括和阐释等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从而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情境真实:该题运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创设情境,不仅时间、事件真实可信,而且将中外历史贯通,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

任务复杂:任务(1)要求学生在理解、辨别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指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性事件,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任务(2)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自主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该任务不设问题,让学生自己从试题情境中提炼问题,并自己回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属于复杂任务,有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业优长和创新能力。

表现多元:该题参考答案不唯一,无法穷尽所有答案要点,只能提供答案示例;同时采用等级评分规则,将学生表现分为观点与论述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分为四个表现水平,为具体衡量学生通过答题所表现的核心素养达成度提供了量规和标尺。

猜你喜欢
表现性探究性试题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