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 屈明 陈淋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在“主要任务”中提出:“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积极探索与适当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高中以‘体育选项走班制为主,通过‘体育俱乐部制组织形式,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专项化发展需求。”由此可见,推进高中“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势在必行。
2010年重庆市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但大部分高中学校体育课仍然按照传统的行政班教学。笔者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影响学校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学校领导理念与重视程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配备、体育师资人数和教师专项化程度。为了解决以上现实问题,达成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室的引领和实践研究下,重庆市创新高中体育赛课机制,以赛促评,以评促改,优化“以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质量的高中体育课堂,逐步在全市高中学校推行“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
一、以赛促教的行动策略
普通高中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需要打破现有的教学管理秩序,部分学校领导担心其影响高中学生升学,导致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有困难。为解决这一首要问题,更好地推进高中“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研室结合区域实际,以高中体育与健康优质课大赛为抓手,确立先“走起来”的思路,创新赛课机制,采用评委送评到区县参赛学校课堂现场的方式,整体撬动重庆市高中“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同时辅以评价改革为助力,推动落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2020年修订)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以专项运动技能监测为重点,倒逼高中学校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
(一)赛课的顶层设计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出台文件,首先明确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赛课活动主办单位,各区县教师进修学院(进修学校或教科所)为协办单位,各参赛学校为承办单位;其次明确比赛分为区(县)初赛和市级决赛,每所学校都要参加区县级的初赛,每个区(县)选出最优的1所学校参加市级决赛,40个区(县)、40所学校、40个赛场;最后,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遴选20名专家,组成4个评委小组,送评到区(县)学校,让各区(县)清晰地了解新赛课机制的组织和运行方式。
(二)区(县)优质课初赛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按照市级教学竞赛要求,下发区(县)高中体育优质课赛课通知,要求参赛学校领导负责解读和答辩高中“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的课程实施方案,每所参赛学校同步提供不少于3节“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现场课,区(县)学科评委送评到校、现场评审,由此遴选优胜学校参加市级赛课,并按照要求上报区(县)“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赛课资料,提交参加市级决赛学校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含模块计划)、参赛教师和指导教师信息,以及参赛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等材料。
(三)市级优质课决赛
市级优质课决赛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根据各区(县)上报材料,组织全市区(县)体育教研员、参赛教师和指导教师召开培训会,通报市级优质课决赛流程,即“课程实施方案解读与答辩+学生问卷调查+‘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赛课(展示与观摩)+专家组反馈与培训”。同时,进一步明确市级优质课决赛要求,并按照重庆地域标志划分主城区、渝东南、渝东北、渝西4个片区进行赛前的抽签分组,为市級优质课决赛做好准备。市级优质课赛课评委组按照区(县)抽定时间和赛课顺序统一到所在区(县)学校现场组织评审。
1.课程实施方案解读与答辩
由学校校级领导负责“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课程实施方案解读和答辩(总分10分,直接计入赛课成绩),课程实施方案解读和答辩共计20分钟,其中方案解读10分钟,答辩10分钟。这一环节主要考察校级领导对学校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关注程度,对国家最新颁布的相关体育文件、《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普高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了解程度,对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考试要求、场地器材、师生情况等的熟悉程度,以及学校指导、检查、评价“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的情况。
2.学生抽样调研问卷
学生反馈以集中问卷的形式,重点调查学生对“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的认知和相关知识的了解(总分10分,直接计入赛课成绩)。调研采用同一年级3个不同班级,每个班级随机抽取男生、女生各3人,共计18人开展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上课内容、课堂结构(学、练、赛)、教学方法、班级授课模式、体育器材、学生自我水平认知、课程核心素养培养、学业水平考试等情况进行调查,客观评价学校是否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发展实际,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理,教学过程是否层次清晰、明确,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具有多元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教学安全措施是否到位,运动负荷是否适宜等,重点了解“走班、选项”是否真落实。
3.“体育选项走班制”优质课比赛
各区(县)每个参赛学校提供不少于3节“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现场课参赛(每节课总分100分,3节课得分的平均分为学校赛课得分),如果参赛学校提供的“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超过3节,则要求提供最优的3节课参评;评委按照《普高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和市级优质课评课标准进行评课。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提前下发文件通知,比赛当天要求区域内高中学校校长或体育分管校长、高中体育教师现场观摩“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比赛。
4.专家反馈与培训
优质课比赛结束后,送评专家结合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解读和答辩情况、高中“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情况进行现场培训和点评。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馈:一是针对学校领导和部分体育教师,交流为什么要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怎么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二是以《普高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依据,聚焦“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展示课例,对参会教师进行理念引领,对参赛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中呈现的亮点进行分析研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引导高中体育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
二、以赛促教的实践成效
(一)创新的赛课机制撬动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创新的赛课方式以区域为单位,形成任务驱动,牵引全市各区(县)教研主管领导、体育教研员、高中学校校级领导、高中体育教师参与其中,课程方案解读与答辩环节促进了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深入学习《普高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文件;专家反馈与培训环节进一步厘清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价值和育人路径,加深了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理解和重视,促进了高中体育教师对《普高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学习和思考,为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深化高中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的赛课机制促进了区域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的赛课机制把区(县)所有高中体育教师融入其中,通过参加区级、市级两轮赛课活动,加深了高中体育教师对《普高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理解,通过课例观摩与研讨、专家点评反馈等环节,引领体育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区(县)学校体育教研团队研修意识得到明显增强,体育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赛课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敬业意识强的体育教师。
(三)创新的赛课机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的赛课机制优化了高中“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内容,120节市级比赛课教学内容涉及球类运动项目、田径类运动项目、体操类运动项目、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5大类,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旨在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教学设计体现以生为本,聚焦核心素养,学习目标清晰、可操作、可检测,教学方法与手段丰富,教学评价注重能力培养和体能发展,强调健康行为的养成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学生体育专项运动技能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班级以上的体育比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的赛课机制解决了主观上高中学校体育领导和部分体育教师认识不足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但是也应由此发现一些客观问题,如,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体育师资短缺和专项化技能缺失等问题影响了“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的效果。要推进高中“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更好地实施和均衡发展,在创新赛课机制的基础上,还需要坚持多措并举,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满足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软硬件需要,保障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水平考试的推进力度,真正落实好学业水平考试;三是教研机构要强化对育人关键环节的研究,解决教学改革中的痛点和难点,同时加强高中体育师资全员培训、骨干培训,让高中体育教师具备与实施课程改革相匹配的能力;四是加大学校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更为广泛的群体共识,形成学校体育合力,从而更好地推动高中体育與健康课程改革,推动高中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