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春
摘要:项目化学习既可以针对一个学段,也可以跨学段展开,促进学生对某个学习主题的完整体验与认知进阶。人教版小学数学关于“时间”内容的学习就适合于跨学段的项目化学习。基于跨学段,项目内容编排更“系统”,项目实施对象更“契合”,项目驱动设计更“整体”。教师应纵观整个学段,设计具有连贯性与进阶性的项目化任务群,让学生的学习更全面、更整体。
关键词:跨学段;项目化学习;小学数学
项目化学习既有核心任务,又有子任务。前者应该是能够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和推动学生问题解决的关键性任务链[1]。偏偏现实中对核心任务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整体性不够、匹配度不够、层次性不够。就整体性而言,“点到点”的思考较多,而“面到面”的跨学段联系不够。就匹配程度而言,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有意无意间拔高任务难度。就层次性而言,缺乏由易到难、螺旋推进的进阶任务设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們尝试从跨学段的角度出发寻找思考与实践方向。
所谓“跨学段”就是把低段、中段、高段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与结构性合拢。小学数学知识的跨学段传递与衔接比较明显———二年级学过的知识都将是五年级知识体系的伏笔与铺垫,将不同学段的内容贯通起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力与综合力。人教版小学数学“时间”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通过单元整体思考,跨学段进行项目化学习的核心任务设计,能够解决整体性、匹配度、层次性“三不够”的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常见的量”移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与项目化学习的理念一脉相承。作为“常见的量”之一的“时间”内容尤为适合于项目化学习———能够在一个更综合的场域内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其迁移力与实践力。基于跨学段视角,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结构性理解与把握。
(一)学段联系视角
纵向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时间”内容,七次安排各有侧重点,从低段的时间概念学习到高段的“时间综合运用”,彰显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彰显出层次性与进阶性。一、二年级,从“认识钟表”到“拨动指针”再到“制作钟表”,从区分整时到半时再到几时几分,学生对“时分秒”有了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逐步加深了对“时分秒”的理解。三年级时,基于“时分秒”上升到“年月日”,时间范围扩大,彼此联系丰富而复杂。四五六年级则是对时间的综合应用,重在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见图1)。
(二)项目关联视角
项目学习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2]。这个过程应该贯穿在小学的低、中、高段,使其具有层次性、连续性与整体性。低段主要以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动手操作为主,辅之以情境具身体验、情节模拟等形式展开,重在让学生获得参与感与体验感。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时间以及时间与生活紧密相连等方面的理解。中段引领学生以分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参与情境,通过具体操作关注真实问题的解决,让合理安排时间等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深处。高段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任务,引领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真实问题,学会统筹安排时间、科学优化时间,在单位时间内做到尽可能多的、有意义的事情,产生最大效益。可以看出,整个项目基于跨学段而关联在一起。
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不一样。基于各学段学生特点而设计任务群,使项目实施对象更“契合”。
(一)直觉思维阶段
无疑,一二年级学生处于直觉思维阶段,即运用自己所看到的表象进行认知、判断与猜想。教材中设计的制作钟面、拨动时针、分针、秒针等活动,正是基于直觉思维而言的,符合这个年龄段的认知规律。通过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等,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时分秒”,切实为“时间”内容的项目化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二)具体运算阶段
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是一个进阶的过程,已经能够初步进行逻辑分类和认识逻辑关系。当然,这一进阶过程离不开以下两个前提,一是打通学习与生活的通道,二是架起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桥梁。前者基于项目化学习理念可以完成,即营造生活情境感知生活事件与时间的对应,强化学生对时间的体验与理解。后者通过“画”的活动,实现由抽象到形象的过渡。
(三)形式运算阶段
五六年级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接近于成人思维,能够透过表象看本质,能够提出假设和作出判断,综合筹划能力逐步提高。就“时间”内容的学习而言,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进行逻辑运算。“设计个人健康生活作息手册”正是基于这样的年龄认知特点而产生的。期间,时间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单位时间内的统筹与优化,逻辑运算能力的提高等,这才是项目化学习中更加重要的目标。
基于跨学段视角,整合低段、中段、高段学生认知发展特征,也基于任务群明确核心问题、问题结构、核心任务、支持性工具等,设计项目群核心任务(见表1)。
(一)项目核心任务设计
项目核心任务群符合“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一主题。“周末时间规划师”看似只针对两天时间,却考验着学生的耐心与智慧。“假期作息管理师”则从一个长时间单元的角度出发彰显学生的设计能力。至于“巧制日历”和“生活优化”等,则从一个更高的认知发展特征出发,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应用,以结构化方式完成项目任务。当然,尽管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的力度,但必要的支持不可或缺。支持性工具的提供正源于此。
(二)学生活动组织设计
低段的“点线结构”、中段的“块状结构”与高段的“立体结构”,均是基于学生认知特征而提出的。无论是做钟面,还是画绘本,都能激活低年级学生的兴趣之火,让学生在学得有滋有味的过程中掌握并运用时分秒的相关概念。中段的“发现大小月规律、日历制作”及展评活动均是块状结构。“块”与“块”相互促进,学生的迁移力同步提升。高段以“立体结构”呈现任务,期间健康生活理念的转变、思维宽度的拓展、综合能力的提升,无疑是项目化学习中更富建设性的理想境界。
(三)促进思维发展设计
本项目群核心任务的设计还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低段在于思维碰撞与思维发散,中段在于思维的可视化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高段在于思维的迁移(见图2)。这样的一个序列化的过程不仅仅是项目化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高与素养提升的需要。
基于“跨学段”设计项目化学习的核心任务有助于学生形成多维、扩散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由碎片化学习走向整体化学习,实现由狭隘思维到拓展思维的过渡,实现低阶学习向高阶学习的转变[3]。“跨”,不是挖掘深度,而是实现有效关联。我们有理由相信,因为“跨学段”,项目化学习更完整,学生的学习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马华.基于“整体性思想”的核心任务设计:以小学数学“时间”内容的项目化学习研究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22(7,8).
[2] 崔英梅,李爱苹.创绘本,促理解,悟意义:数学项目学习“时间的故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3 (1).
[3] 廖兴坤.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