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及困境突破

2024-06-05 13:58:50李宇花李明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数字化

李宇花 李明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物质文明已充分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精神文明的需要日益提上日程。数字化的发展与运用激活传统文化样态革新、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能、创新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增强传统文化市场竞争力,同时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本真内涵、主体创造、交流互鉴等多重考验。探讨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现代化之间的作用逻辑,应基于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耦合互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展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七个着力重大要求为指南,聚焦价值观引导、文化内涵与技术表现的平衡、数字平台约束管理以及文化服务均等化等角度,推动数字信息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传承创新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峰学科研究生创新课题资助(MYGFXK2023YCB08);习近平关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对推动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2023CXZ001)

作者简介:李宇花(2000- ),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文化建设;李明(1978- ),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多重构建过程,囊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四个社会进程,文化在现代化多元构建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层面。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技术与文化的互相关联为文化再生产创造了先进生产力。数字技术的价值在于它承载的数据信息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数据海洋,在拓宽传统文化储存、传播与展示渠道的同时也推动了传统文化样态的革新。当前我国积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依托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力量推进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明使命。”[1]为此,在新的历史方位需持续推进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采用“数字+创意+传统文化”的模式,以数字技术为载体,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蓬勃动力,同时需聚焦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并及时寻求破解之法。

一、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作用机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源泉,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予了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契机。数字化拥有跨越时空、虚拟现实以及低成本运作等特征,其方便灵活的双向选择、信息处理、资料检索共享等优势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数字化在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中为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合理性。

(一)激活传统文化样态革新,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和保护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数字技术的重要作用在于其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激活了传统文化革新的样态,给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第一,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再生产。数字平台以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逐渐成为文化生产、传播和传承的重要场域,数字技术民主化赋予了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内容生产和文化创造的主体权利,文化创造活动不再束之高阁而是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文化形式更加喜闻乐见。第二,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活”起来。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推动传统文化元素的全景呈现,“文化参與主体通过沉浸式体验将过去的历史重现,实现传统文化空间的具象化与现时化。”[3]例如利用VR技术复原传统古建筑,打造沉浸式观摩体验;全息投影展示不一样的文物之美,在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宋朝市井文化;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技术的推广让传统文化不再局限于特定时空的文化景观空间当中。第三,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情感表达。在互联网空间引起广泛关注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影片将文物拟人化展示,赋予历史文物人的话语情感表达,引起广大群众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人们了解历史文物背后故事的兴趣。

(二)丰富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能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数字化传播突破了口耳相传的文化传播语境,顺应互联网时代智能传播的整体态势,利用数字技术拓宽传统文化传播场域、丰富文化传播渠道,在总体上优化了文化传播效能。其一,通过创建文化符号加深文化传播记忆点。在图像与符号资源急剧膨胀的时代,现代的人们被“源源不断的、渗透到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所包围”[4],而数字技术依托其自身所具备的代码输入、解析加工和输出功能逐渐置身于视觉图像创造的核心地带。数据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加工创造形成的富有特色的文化符号与图像不仅推动了文化传播,更加深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点。其二,利用智能算法等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文化投放精准度和广延度。与传统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相比,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传播精确到了栏目分类、区域选定以及定点投放等层面,同时更突破了“传播的物理边界和文化边界”[5],文化传播从单向传播模式转为多维交互式,实现了传播广度的有效延展。其三,数字化采用多元供给与个性定制服务,以内容需求引领文化传播。数字技术通过构建清晰的用户图谱来分析终端用户的文化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创意作品,需求引领的文化生产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具效率且具有极高的文化消费认可度。

(三)创新传统文化保护机制,维系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从文化保护的视角检视数字技术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需结合数字化本身的优势进行分析。数字时代与纸媒时代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便捷性,终端用户仅需一台接入互联网的数字设备即可通过平台参与数字空间的信息建设与传播,同时数字记忆以其永久性的特质超越了人类主体记忆,因此成了人类主体记忆的延伸。一方面,数字存储技术的永久性特质将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数字技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进行编号整合,将文化资源微缩成移动数字光盘,建立起文化储存数据资源库,将传统文化备份在数字空间当中。信息化存储技术使得易于损坏的传统古籍和名胜古迹等在数字空间中得到赓续,并且完美地化解了存藏与使用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数字存储技术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跨时空储存与展示,维系着文化印记的传承。人类主体的文化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淡薄,而数字技术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刺激并唤起人类大脑中的文化印记,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技术则成为短视频平台打造和推广传统文化IP的排头兵。此外,数字时代文化传承创新的全民参与也让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深入到群众当中,逐渐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创新——全民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增强传统文化市场竞争力,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当前全球化发展的张力赋予了文化竞争的广阔空间,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博弈愈演愈烈,“全球化动能向文化领域的不断倾泻确乎让一种同质化的文化发展趋势日渐清晰”[6],文化也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有学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美丽的谎言”[7],是掩盖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外衣。或许我们从自身视角来看待“文化全球化”问题,是要抵御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提升中华文明的竞争力,而数字化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解决方案。一方面,数字化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同平台、跨类型竞争当中获得优势地位,同时更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明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譬如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节目将传统文化与AR、三维建模等数字技术相结合带来了一场文化视觉盛宴,在一众节目当中成功“火出圈”,在YouTube等外网平台大放异彩。另一方面,数字化为坚守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文化产品逐渐“麦当劳化”[8]①的时代维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丰富的呈现形式,克服了文化产品日益单一化的局面,充分向世界展示多元并存且充满生机的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二、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困境

人创造技术,便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技术以人的意志,技术就具备了“人为性”的特性,突出表现在人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数字化浪潮下,推动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的首要目的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然而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在充分肯定技术正义性的同时,需直面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耦合互嵌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危机。

(一)数字化的主体意志影响传统文化纯粹本真

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在总体上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存在自我意志的选择性,传播主体会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商业价值更高的数据信息编写符码,信息接收者在传播者“编码”的基础上进行“解码”,这也就导致了传统文化数字化编写与解读的过程中存在着对文化本真的误读,造成传统文化内在价值扭曲与失真的局面。其一,数字网络空间中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竞争,一方面是文化自身生命力的较量,另一方面则是文化背后意识形态的较量。文化与数字化结合过程中常常隐藏着意识形态的倩影和媒体文化的霸权,进而影响文化本身的独立性。其二,数字技术容易成为包装不同类型文化的媒介工具,增加文化渗透的风险,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化、图像化等视觉化直观转化过程中所出现文化元素错用的问题。其三,文化虚无主义趁机在数字虚拟空间内蔓延,利用数字技术编写、散布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数字信息,进而影响终端用户的文化价值判断。

(二)数字技术更新迭代弱化传统文化深厚蕴涵

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承上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便捷的数字编排能力和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同样技术迅速地迭代更新也在影响着传统文化自身厚重性。一方面,文化数字化创新过程中易出现重技术表现形式大于文化内容的问题,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层价值内核的挖掘。技术表现的功利性慢慢消解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厚重性的尊重意识,过度强调数字化转化轻视文化内涵容易造成核心精神的弥散以及文化价值边缘化危机。另一方面,数字化创造的传统文化符号提升了文化传承过程中趣味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文化日益符号化、娱乐化。网络空间文案制作与传播的模板复刻日益标准化,日渐消磨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意识,造成了文化内涵向度的贫困化问题。此外,虚拟数字空间的低准入门槛使得人人都能够成为表情包等符号的制作者,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意义被娱乐化的信息洪流湮灭的危机显露,致使数字空间传统文化推广与传承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数字化去中心主义特征隐匿文化主体创造

数字化的运用产生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劳动创造的幻象,在学术界掀起了有关人工智能与人类劳动之间关系的多角度争论,特别是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析。从文化创造视角来看,“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表征,是人的内在品质、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确证。”[9]文化在主体的社会交往中产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而数字技术作为文化实体与文化数字化展示之间的媒介工具,其强大的数据编写创造能力逐渐消弭着人在文化创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隐匿了人类主体创造的事实,忽略了人在文化现代化创新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例如AI作图与AI绘画技术的广泛使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写稿技术的运用,似乎越来越将数字虚拟空间的文化创造归纳为技术本身。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致使人们逐渐将文化的技术转化环节看做文化创造的统御环节,造成技术思维淹没文化主体创造思维。然而技术只是构成人的社会性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技术手段是人类主体创造力的外化,不可能凌驾于人类劳动之上。

(四)数字空间圈群壁垒阻隔文化交流互鉴

数字空间圈群化是数字化时代的一大重要特征,数字空间按照关系、兴趣、地理位置等要素将个体用户划分为不同圈群,圈群的建立使得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融通出现阻碍。其一,智能算法技术通过采集和分析功能揣测用户的需求偏好并实施推荐,比如抖音、微博等通过抓取用戶痕迹推荐相关的内容,大数据智能推荐技术的广泛运用造成了信息孤岛的困境使得用户长期处于同质化圈群当中,影响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二,市场机制导致了数字经济效益的竞争,进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技术壁垒,技术壁垒的出现影响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阻碍了技术升级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其三,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阻隔了数字技术交流,影响开放、普惠、共赢的传统文化均等化服务的普及,特别是当前城乡之间数字技术服务不均等的问题突出。

三、数字化与传统文化耦合互嵌的困境突破

数字化时代深入发展,数字技术与日常生活深度互嵌产生的重要影响在于数字化并不仅仅作为一门技术工具,更是实现了对主体思维方式的革新,即人类主体具备了创新性与个性化的数字化思维。数字技术的局限性也证明了人的延伸成为可能,技术不能也不会淹没文化、超越文化,相反,数字技术需要接受文化的滋润才更具备人文关怀。因此,在分析数字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更应辩证看待数字化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积极寻求促进二者耦合互嵌的优化方案与推进策略。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把文化建设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位置”[10],以“七个着力”重大要求为指南推进数字化与传统文化的耦合互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一)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强化数字平台价值观引导

其一,推动数字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对国内文化工作的部署是推动数字化与传统文化耦合互嵌的首要前提。新的历史方位,文化创新事业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以文化自信自强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其二,在传统文化数字化进程中需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传统文化数字化产业的价值向导。数字技术的日益发达致使数字化智能信息技术产业具备更加重要的价值观精细化引领功能,“人工智能对主流价值的理解还是来自人工智能開发过程中海量数据深度学习形成的价值判断”[11],因此在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的同时需做好开发端和终端的价值观导向建设,从内容供给源头保障主流价值的稳定输出。

其三,时刻警惕数字虚拟空间藏匿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提升数字化网络平台的综合治理能力。一是需加强党对数字虚拟空间的舆论治理,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化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二是需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数字平台的价值观构建。

(二)平衡文化内涵与技术表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

其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需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强化人的主体地位和数字技术的辅助作用。一方面,群众的创造力是文化具备生命力的前提保障。另一方面,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是完整的文化数字化创新产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前文化创新事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创造力的同时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数字化创造的基石。数字技术向文化领域延展的同时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12],发挥好、利用好、传承好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着力赓续中华文脉,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内涵价值的核心样态。

其三,做好文化内涵传承与技术表现形式的平衡工作,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作应以人机协同、人机互补为原则,以人的主体创造为核心,以技术的辅助功能为两翼,力求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在数字化创造的过程中及时纠正重技术轻文化、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放在文化创新创作的首要位置。

(三)构建数字平台制度约束体系,管控平台资本主义

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需加强数字平台的管理,构建数字平台制度约束体系。数字虚拟空间的低准入门槛使得数字化平台极易发生秩序混乱以及技术手段使用不当等情况出现,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耦合互嵌过程中需加强数字空间秩序的维持。首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就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合理惩处;其次,媒介作为当前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具备关键性的文化传承职能。因此需加强对媒介组织的监管,促进媒介手段的合理利用;最后,建立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技术转化作为一项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向前推进,以主流创作平台为统领,同时鼓励社会及个人创作平台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加强对平台资本主义的管控,防止市场化竞争挤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生产、消费都与竞争相联系,不同的文化产品之间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国际市场上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例如美国的好莱坞、迪士尼等IP经过多年的打造具备了较强的全球市场竞争力,韩国唱跳爱豆文化的全球输出等。因此需加强对平台资本主义的管控,防止国外资本主义向文化数字化空间渗透,特别是防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文化全球化”这一美丽的谎言对多元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演变,维护好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同时要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四)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研究,促进文化技术化服务均等化

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1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耦合互嵌,需建设传统文化数字化产业,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以稳定的文化产业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稳定路径。

其二,加快数字技术的研发,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术表现的新形式,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耦合互嵌需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应局限于某一技术当中止步不前,而应在与传统文化相互磨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技术转化手段,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持续动力。同时对数字技术手段进行祛魅,重新构建对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之间关系的新认知。

其三,努力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化文化服务均等化。针对目前我国文化服务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问题,需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以公共文化数字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为两翼,共同推进文化数字化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前需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力量,推动文化数字化均等化;另一方面,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将数字技术与农村文化相结合,缩小城乡间文化服务的差距,助推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注 释:

①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在其《社会的麦当劳化》一书中讨论的学术概念,具有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算性和可控制性四个核心要素。麦当劳是大众同质性、同一性和标准化的典范,消除了个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种同质化的标准也日益渗透到文化的生产、呈现和传递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01).

[2]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7.

[3] 許昕然,李琼.从文化空间到元宇宙:传统文化空间的数字化再生产[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2):62-70.

[4] 肖伟胜.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

[5] 李萌,王育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数字机制与趋势[J].人民论坛,2023(2):104-106.

[6] 任倚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基于全球化的视野[J].理论建设,2023,39(2):42-50

[7] 李砚忠.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5(1):150-155.

[8] 注释: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在其《社会的麦当劳化》一书中讨论的学术概念,具有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算性和可控制性四个核心要素。麦当劳是大众同质性、同一性和标准化的典范,消除了个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种同质化的标准也日益渗透到文化的生产、呈现和传递过程中。

[9] 杨竞业.文化现代化:从“自由的文化”到“文化的自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01.

[10] 方世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J].学术探索:1-6.

[11] 臧志彭.数字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6:159.

[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311.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现代化数字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