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何谓、为何与何为

2024-06-05 13:23孟子硕尹彦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

孟子硕 尹彦

摘 要:提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也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究其实质而言,“新质生产力”是以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为物质基础、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要义、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价值目标的生产力。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坐标,提出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深刻的现实依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首要前提;二是要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三是积极推动国内人才资源的积累和跃升,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结构优化研究”(20BKS133);2023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数字资本积累视角下的数字帝国主义研究”(23FML018)

作者简介:孟子硕(1997- ),男,河南上蔡人,广西警察学院思政课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尹彦(1974- ),男,江西赣州人,广西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而后,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继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等政治经济学创新之后再次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我们洞察时代大势、着眼现实需求、把握长远发展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将进一步释放驱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基于此,立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现实逻辑和重大意义进行全面解读与阐释,有助于回应现实关切以及进一步破解不合时宜的发展观念,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何谓:“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即“现实的人”进行物质生产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以使客观世界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力量。因此,作为一种展现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质态,如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等等。立足新发展阶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下给予“新质生产力”全面而系统的阐释,将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释放具有积极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是以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为物质基础的生产力

理解“新质生产力”,首要的一点就是清楚何谓“新”。所谓“新”,是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3]172。即判断人类社会某个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并不是从现实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而是从劳动资料上表现出来的。所以,区别“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首先要清楚两种生产力所包含的劳动资料的质态差异。在传统生产力模式下,工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是该生产力所包含的劳动资料的基本特征,这种生产力形态在过去二百多年时间内极大程度地解决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物质资料匮乏难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力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4]405但是,这种以工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生产力形态在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引致了人的发展的异化境遇,如:气候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等。根据国务院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显示,我国已出现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另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仍远未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和领域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5] 因此,一系列社会发展的异化境遇充分表明,社会进步必然要求对傳统生产力进行扬弃,加快形成适应现实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为物质基础的生产力。它不仅强调要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未来网络等前沿技术为支撑,还要求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以及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为驱动。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要补齐传统生产力在工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应用中的局限与短板,将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方向,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因此,从物质基础上讲,“新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一致的,它让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指征更加具体。

(二)“新质生产力”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要义的生产力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变革。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新无不促使劳动生成率和社会财富得以快速增长。但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条件与认识力的制约,使得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认识错误。譬如把“经济发展”简单地量化为单一的经济数据增长,单纯地将GDP的上升与否作为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最高标准等。由此可见,这种受限于传统生产力模式而形成的传统发展观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混淆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将经济发展完全等同于经济增长,而没有意识到经济发展应当是“重质量”的发展。这种发展观应用到社会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运行模式无疑是单一的追求速度外加规模扩大的粗放型的模式。可以说,在传统生产力模式下衍生的这种发展观带有明显的“以物为本”的倾向,而忽视了生产力的人本价值。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6]80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作为驱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国内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而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7]139。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将“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确立为国家在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释放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立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发展立场,把握经济价值与人本价值的统一,体现了人的“需要”和经济发展应当是多样化的,并非只是物质层面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为指向,以人工智能、算法、新材料等工具为动能系统,既能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也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显然,加快形成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新质生产力”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价值目标的生产力

人类是自然界演化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在讨论有关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问题时,必然要进一步讨论这种发展将会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今天,要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仍需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指出:“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8]191。在此时的马克思看来,人作为有生命体征的自然存在物,既是一种能动的主体,但又和其他的动植物一样受到自然界的规约限制,即人的生存发展永远不能拜托自然规律的约束。沿着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揭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进一步阐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并给予了人类社会“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9]998的警示。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生产力模式下,人们往往将自然界作为“工具”进行占有和索取,只看到了人的能动性,而忽略了人在自然面前的受动性。这就必然要求人们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时要实现生产力的生态转向。

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它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价值目标的生产力。早在2022年8月19日,国家在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依靠科技创新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0]。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并依托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展现新担当、新智慧、新作为。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态度从“工具价值”到“理性价值”的转变,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价值目标的生产力。

二、为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现实逻辑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历史坐标,我们提出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深刻的现实依据。总体而言,可以围绕“变局中的新局、危机中的新机、逆势中的顺势、被动中的主动”四个方面进行论析。

(一)变局中的新局:应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前瞻判断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以深邃的辩证思维对当前世界形势作出了“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1]的总括性判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起来说就是大变革、大调整、大加速,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中心加快“自西向东”位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12]。在这个意义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是诸多力量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因此,问题关键在于立足必然性,分析偶然性,善于从变局中开创新局。

应当注意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这场大变局的演变中充当着关键变量的角色,构成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具革命性的力量。纵观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形成的“维也纳体系”,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形成的“雅尔塔体系”,每一轮国际格局和全球经济结构的大调整都与科技革命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关系。其中,科技革命对于国际格局和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的驱动路线大致表现为:从科学理论的创新→技术创新→科技革命→国际格局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13]27。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不仅影响着生产方式,也在重塑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基于此,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契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我们未来从变局中开创新局具有积极意义。

(二)逆势中的顺势:顺应世界普遍交往的主动作为

时至今日,世界普遍交往已然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特征。在马克思看来,世界普遍交往的形成是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标志,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4]566。在这个意义上,交往由民族间的交往走向世界普遍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作为最早倡导经济全球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在对待全球化的态度上出现了反转,频繁表现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以及霸权主义等“逆全球化”动向,给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蒙上了一层阴影。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徐秀军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一文中深刻指出: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国已经累计推出贸易保护措施8324项,位居世界首位。究其本质而言,“逆全球化”现象的形成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采用带有资本收缩性质的办法来维持其主导的治理体系和国际格局,并通过调整对外政策持续金融资本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不被冲击,企图开历史的倒车。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促进世界普遍交往的物质起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15]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此,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要求我们必须打造一种内生驱动型动力来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并且需更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基于此,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极力推崇“逆全球化”思维和策略的当下,国家提出加快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做法,是我们逆势而办、转逆为顺的一种积极做法。“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具融合性和新内涵的生产力,它将以一系列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赋予经济全球化新的生机与活力。当下,我们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努力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既满足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对势不可当的发展潮流的深刻认识。

(三)危机中的新机: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必然出路

在当代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发展利益,往往会将自身引致的生态问题转移到国外,造成生态危机的世界性蔓延。譬如,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怒与反对,执意启动了核污水排海计划。根据权威机构和专家的观点,日本的核污水排海行为将对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产生难以评估的负面影响。除核污染之外,生态危机在当前的表现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异己力量。值得强调的是,生态危机问题虽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衍生的必然结果,但是其结果却是处于最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成为生态危机的最大受影响地。甚至可以说,生态危机问题如今已经发展成不分民族、国家和制度的一场全球性危机,且不存在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这场全球性危机面前独善其身。由此可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已然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关键性议题之一。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消解生态危机的途径与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是一样的,必须直面资本逻辑和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行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进而完成社会生产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的转变。正如马克思在谈到未来社会如何克服生态危机时指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6]928-929。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生产必然遵循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规律,在国内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也为消解全球性生态危机难题作出应有的贡献。以“新质生产力”替代传统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并以科技创新赋能未来产业,是我们国家当前阶段统筹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生产体系和生态文明范式,不仅有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更有助于消解全球性生态危机难题。

(四)被动中的主动: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持续发展,以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已然成为影响当代国际格局变化和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关键要素。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霸权邏辑也发生了变化,其外部表象为从主导政治权力向技术霸权的延伸,即依托技术霸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统治。例如,2023年3月份,美国国会众议院针对中国数字企业TikTok举行了一场长达5个多小时的听证会。听证会以“国家安全和数据隐私”为题,指责“TikTok受中国控制”“安插在美国的间谍”及“TikTok侵犯美国民众隐私”。究其本质而言,该做法旨在将中国的影响力排除在美国的数字空间之外,折射出美国政府在数字技术上的霸权主义,暴露出极为明显的数字帝国主义。不仅如此,美国还以意识形态划分阵营建立技术垄断同盟,并以各种威逼利诱要求他国共同对中国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研发主体进行封锁与制裁,企图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长期遏制中国的崛起与发展。值得强调的是,尽管我们近几年内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亟须解决和攻克的难题。如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等等。这些技术领域上的“卡脖子”问题,不仅是影响我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最大制约,也是导致目前我国产业升级受制于人、战略性产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因素之一。

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当前我们妥善应对西方制裁并赢得大国科技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在这种背景下,加快实现潜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我们立足当下前瞻未来的理性之举,对于我国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具有积极意义。

三、何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首要前提;二是要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三是积极推动国内人才资源的积累和跃升,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如前所述,“新质生产力”是以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为物质基础的生产力。这意味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然要以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首要前提。当前,世界正处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刻变革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前所未有。故而,我国应因势利导、主动作为,充分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与优势进行精准施策,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今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它不仅本身就是现实生产力的主要要素,还能够进一步促进生产活动中的全要素生产率。但目前,我国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还面临着“卡脖子”的技术短板,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现实因素。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需求,围绕技术短板和关键环节积极谋划布局,将影响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引领性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而进一步释放潜在生产力。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7]。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在这个意义上,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紧密关联,后者不仅内涵了新的科学技术,也内涵了新的产业形态。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将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一方面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产业,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实施未来产业的孵化与培育,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上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必须把握好新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二者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传统产业。目前,国内传统产业体系体量大、占比高,是我国发展的韧性所在,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例如,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上的崛起全部来自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18]。因此,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发展才是真正符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二)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快速壮大“新质生产力”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需通过持续地深化改革推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19]591-592 所以,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 必然总是伴随着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例如,近年来国内松山湖科学城通过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促使整体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各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基于此,通过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有利于推动其快速壮大。一是构建市场机制有效、政府调控有度的运行机制。在加速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变革的过程中,政府始终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而市场则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绝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因此,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阶段,一方面需要政府提供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和成熟可靠的软硬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则需要市场充分发挥能动性,促进市场主体形成,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二是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供给机构失衡的突出问题,是阻碍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因素。这要求我们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要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重点任务,围绕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精准施策,注重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形成新质生产力巧妙解决供给体系落后的问题。三是完善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环境。例如,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体系、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等,兼顾各方主体的分配利益,讓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加公平真正落到实处。

(三)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构成要素,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因为就其本质而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驱动,而科技创新的主体正是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国内人才资源的积累和跃升进而更快形成和释放“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工作方向。一是强化高校领军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高校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它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新形势下,高校要积极回应国家发展需求,着力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为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推动科技创新的潜力早日实现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根据华为公布的数据显示,该企业在2022年的研发费用达到了1615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5.1%。除了华为以外,诸如比亚迪、大疆、东方恒信等企业正勇于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21]这一论述再次明确了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意义。就具体做法而言,一方面可以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则可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参与基础研究。三是加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引进。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根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态势,通过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更好吸纳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要素。

参考文献:

[1]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001).

[2]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00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周源.制造范式升级期共性使能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1):19-32.

[6]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0.

[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39.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11]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001).

[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8-12-22(001).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7.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N].人民日报,2017-01-18(003).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7]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001).

[18]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5-06(001).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1]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7-08(001).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