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罗雪山》:走向公共领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2024-06-04 00:56:44宋永强
艺术评鉴 2024年4期
关键词:公共领域

宋永强

【摘   要】 《碧罗雪山》不仅是一部深入展现傈僳族独特文化的剧情电影,更是一次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勇敢走向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探索。影片以细腻的叙事和生动的影像,成功将傈僳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现代社会的复杂关系呈现得淋漓尽致,为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展现了其在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 《碧罗雪山》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影视人类学  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4-0153-06

影片《碧罗雪山》源于少数民族作家存文学的同名小说,尽管从影视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它并未严格遵循“民族志电影”的传统定义,而是更倾向于“虚构电影”或“民族志虚构电影”的类别。然而,这并不妨碍它在人类学领域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导演刘杰在拍摄此片前,曾深入云南边境小村,亲身感受当地的生活氛圍,并以此对《碧罗雪山》的原始剧本进行了精心打磨,力求真实再现傈僳族的日常生活状态。他不仅大胆起用当地少数民族演员,而且在镜头、台词和音乐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考究。

在镜头运用上,他巧妙地结合固定镜头与长镜头的拍摄手法,精准捕捉傈僳族生活的真实节奏与观感。固定镜头的稳定视角,使观众能够深入观察并感受到傈僳族生活的细节,而长镜头的运用则使得影片的叙事更加流畅自然。这种拍摄手法不仅极大地增强影片代入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傈僳族的山林之间,亲身感受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凸显了傈僳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镜头,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感受到他们的坚韧与善良。在台词处理上,导演刘杰同样展现出对原生态的细腻把握。他坚持让傈僳族人物使用本民族语言对白,这一决策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而且体现了对傈僳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通过傈僳语的对白,影片更加贴近当地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让观众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这个民族的文化气息。此外,影片中的音乐元素堪称一绝。傈僳族山歌作为影片的重要音乐元素,与剧情相互映衬,为影片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这些山歌不仅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而且为相关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通过山歌的传唱,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傈僳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导演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在《碧罗雪山》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精心打造这部作品,力求展现傈僳族的真实风貌,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这个民族的独特魅力。因此,尽管影片中加入如“黑熊图腾”这样的虚构元素,看似不利于凸显电影的真实性,但实际上这是导演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些虚构情节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深深植根于傈僳族的古老传统之中。其中,“黑熊图腾”源于傈僳族深厚的图腾崇拜文化,是对其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艺术化再现。据杨杰、贺丽芬在《傈僳族的图腾与姓氏》一文中的研究,傈僳族的图腾崇拜涵盖动物、植物、工具及职业等多种类型,影片中的“黑熊图腾”设计正是动物图腾的一种生动体现。导演通过这一设计,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创造力,而且体现了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同时,这一情节也为影片后续探讨傈僳族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埋下伏笔。通过“黑熊图腾”的引入,观众得以窥见傈僳族文化的冰山一角,进而思考在现代社会冲击下,这一古老文化如何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以及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因此,这一虚构情节不仅为影片增添看点,而且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思考傈僳族文化及其未来发展的契机。

一、《碧罗雪山》中的社会议题

《碧罗雪山》的剧情深入剖析了当地少数民族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影片巧妙地将“村民与野兽的共存难题”“现代社会与传统习俗的碰撞”,以及“村子搬迁与否的艰难抉择”等核心议题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框架。在处理这些敏感而复杂的议题时,导演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匠心,他没有选择站在道德制高点或“文明人”的视角对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进行简单评判或指责,而是秉持着一种客观、全面的态度,将这些矛盾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少数民族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生动的情节设置,成功将这些矛盾冲突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故事。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够深入思考这些矛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方案。《碧罗雪山》在立意上所展现出的谦逊与追求正是当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应有的品质。它用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文化,既展现了其独特性和魅力,又揭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村民与野兽的共存难题

剧情发生在一个崇拜“黑熊图腾”的傈僳族村落。在电影《碧罗雪山》的开头,通过村落老祖“多利扒”的深情叙述,观众得以一窥这个傈僳族村落的习俗传统。这个村落的世代居民将黑熊视作神明,深信自己是“熊的后代”,这种信仰传统已经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之中。同时,随着保护野生动物政策的实施,传统习俗与现代法律的双重影响使得当地野生黑熊的数量急剧上升,这一变化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当村民面对野生黑熊时,他们展现出的复杂情绪得到了充分解释:既有敬畏与崇拜,又有因野生动物日益增多而带来的困扰与恐惧。

《碧罗雪山》通过三次递进冲突,不仅揭示了原始村落与野生动物共存的困境,也深刻反映了当地村民在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抉择:影片通过“三大坡”儿子“木趴”婚礼上的冲突,初步展示村民对黑熊泛滥的不满情绪。一位村民酒后的愤怒言论打破了原本喜庆的氛围,并随后遭遇黑熊的袭击。这一事件不仅给村民带来恐慌,而且凸显了黑熊对村民生命安全的直接威胁。这一冲突的安排,为后续更为激烈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紧接着,第二次冲突通过“迪巴鲁”发现黑熊下山,矛盾进一步升级。这次事件中,“三大坡”失去一只羊,这种看似不大的损失却对其家庭造成了巨大打击。该事件不仅加剧了村民们对野生动物的恐惧感,而且揭示了村民在面对野生动物侵害时的无力与无奈。第三次冲突则将影片中村民与野兽的矛盾推向高潮。在听闻政府将给予被野生保护动物伤害的家庭丰厚补偿后,“三大坡”的女儿“吉尼”做出惊人的决定——主动寻找黑熊的巢穴。“吉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家庭经济,但这无疑是以牺牲自身安全为代价的冒险行为。通过这三次逻辑严密的冲突,影片成功展现了当地村民与野生黑熊之间亟待解决的矛盾。它不仅强调了黑熊作为动物图腾在傈僳族村民心中的特殊地位,而且揭示了野生动物保护政策与传统习俗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现代社会与传统习俗的碰撞

《碧罗雪山》深刻展示了现代社会与传统习俗之间的碰撞,这种碰撞并非简单的对立或冲突,而是涉及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与影响。

在经济层面,现代社会的冲击改变了传统村落的经济结构。村民们开始更多地依赖市场经济,而野兽的频繁袭击则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活。这种变化使得村民们对黑熊的态度逐渐从敬畏和信仰转变为怨恨和敌对。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现代社会与传统习俗的交织中逐渐显现。从信仰层面来看,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对传统信仰产生影响。村民们开始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审视黑熊图腾信仰,对其价值和意义产生疑问。这种信仰的动摇并非对传统信仰的完全否定,而是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对传统信仰重新解读和审视。此外,影片还客观地展现了传统村落中女性的地位与命运。从影片的几个关键片段中,大家不难观察到女性在其中的地位。举例来说,在影片后半段,“三大坡”为了拯救儿子,全然不顾女儿“吉尼”的意愿,强迫她嫁给村里的无赖,该行为间接引发“吉尼”失踪的悲剧。这样的呈现方式并非“他者”视角下对传统习俗的批判,而是从冷靜、客观的视角揭示其中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发观众对于女性地位问题的深刻思考。

总体而言,在表现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的矛盾方面,《碧罗雪山》并没有过度激化矛盾,也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平和而冷静的态度引导观众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同时解决那些与现代社会不适应的落后习俗。这种客观立场使得影片更具有深度和广度,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思考空间。

(三)搬出去还是留下来

影片《碧罗雪山》的结尾部分,村民们面临着一个深刻的抉择:是搬离这片世代居住的土地,还是坚守在此,继续与自然和传统共生。这一抉择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矛盾。村民们对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每一片树林、每一块田地,都承载着他们的记忆,老屋、牛羊、野兽等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村民们也开始感受到交通不便、生活环境不安全等问题所带来的困扰。这种矛盾,使得他们在面对搬迁提议时,心情如同翻涌的波涛,既有期待又有忧虑。“吉尼”的失踪最终成为终结这一问题的导火索。她的遭遇让村民们深刻认识到,与野兽的冲突并非通过简单的坚守传统就能解决。在政府的劝导和大部分村民的支持下,老祖“多利扒”最终做出搬迁决定。这一决定既是对现实的妥协,又是对未来的期许。

然而,影片并没有在此画上句号。导演敏锐地捕捉到搬迁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次问题:即使村民们离开这片土地,现代社会与传统村落的矛盾似乎依然难以调和。搬迁只是解决表面的问题,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新的环境中保持和传承那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和信仰。这种开放式的结局,使得影片的意蕴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冲突的电影,更是一部引发人们深入思考传统与现代交织下人们生活的作品。它鼓励观众关注那些即将消失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和信仰,思考如何在追求现代生活的同时,保留和传承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走向公共领域:《碧落雪山》对民族影像创作的启示

在众多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中,《碧罗雪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脱颖而出。影片不仅展现了傈僳族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与现实困境,更通过其创作理念、表现手法和社会价值等映射出人类20—21世纪研究重心所发生的转变。

从现实的视角来看,《碧罗雪山》是一部深入探索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与坚守的电影。导演刘杰通过对傈僳族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将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进行了生动描绘。他没有停留于表面的风光展示和民族特色的堆砌上,而是选择深入骨髓地剖析,让观众看到了傈僳族文化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真实面貌。影片展现了他们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多重压力下的挣扎与抉择,这种感同身受的创作态度,使得影片更具有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此外,《碧罗雪山》还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见,引发公众对于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多元文化的深入思考。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用开放的态度鼓励观众自己探索和思考。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体现了导演对于该类人群后续发展的持续关注,而且赋予影片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从人类学发展的脉络来审视,《碧罗雪山》深刻地映射出21世纪人类学研究重心的转变。在20世纪,人类学家往往致力于对异文化的客观描述与解释,他们如同探险家一般,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信仰体系和社会结构记录下来,为世人展现出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然而,随着21世纪“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文化交流与碰撞变得日益频繁,人类学研究也开始发生深刻变革。研究者更加注重对各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理解和尊重,他们不再仅仅是旁观者或记录者,而是开始尝试与文化持有者建立更为平等和深入的对话关系。他们深入探究文化变迁背后的深层动因,关注文化如何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活力和连续性。《碧罗雪山》正是这一转变的生动体现,它不再从客人的视角远距离欣赏傈僳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而是站在当地人立场,深入这个民族的生活之中,揭示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真实生存状态与所面临的挑战。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人物塑造,展现了傈僳族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多重压力下的挣扎与抉择,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在现代民族影像讨论中,“我者”与“他者”的视角一直是核心议题。而《碧罗雪山》无疑是“我者”视角的代表作,并由此展现其深刻的人文与艺术价值。在《碧罗雪山》中,导演站在当地人立场深入傈僳族的生活之中,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将这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信仰体系和社会结构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同于“他者”视角的远距离观察和强调异文化的奇特神秘,《碧罗雪山》的“我者”视角更加注重深入挖掘文化持有者的内心世界。这种视角强调了对少数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理解和尊重,它不仅仅是对异文化的客观描述,更是对文化持有者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真实表达。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傈僳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所经历的种种变迁与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如何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多重压力下做出抉择。这种“我者”视角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更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也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这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从而感受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梦想和追求。“我者”视角让观众能够与影片中的人物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并结合自身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进行思考。相比之下,如果一部影片以“他者”视角来呈现某个民族的文化,那么它可能会更多地强调异文化的奇特性和神秘感,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这种视角往往远距离观赏文化现象,虽然也能展现出文化的奇异风貌,但难以触及文化持有者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状态。

自21世纪以来,人类学研究在公共领域的扩展趋势日益显著。当分析《碧罗雪山》这部电影时,除了能够观察到其对傈僳族文化习俗的细腻描绘外,更能够体会到其在处理公共领域议题时的敏锐与深刻。与一些传统民族志电影聚焦于部族内部的英雄主义或权力斗争不同,《碧罗雪山》选择将镜头对准傈僳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所经历的种种变迁与挑战。《碧罗雪山》有意选择原始村落进入公共领域前或者说过渡阶段的这一时间节点,通过细腻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人物塑造,展示了傈僳族在面对黑熊袭击、信仰危机、女性地位等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以及所面临的实际困难。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让人们看到傈僳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真实生存状态,更引发观众对于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深思。它提醒人们,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而如何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保留和发展这些文化,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影片最后的开放式结尾更是导演对这一议题深思熟虑的体现,它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而是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观众去思考和探讨。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使得影片更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也表明了导演对于该类人群后续发展的持续关注。

三、结语

在有关《碧罗雪山》的一场研讨会中,导演刘杰直言在他修改之前,《碧罗雪山》的原始剧本仍属于《五朵金花》式的剧本设计,其认为:“我对许多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一直不满意,是因为所有人恨不得都向《五朵金花》靠拢,唯恐别人看不起哪个民族,于是就把它拍得穿戴很漂亮、生活幸福、天天摘葡萄、天天唱歌跳舞。”《五朵金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制作的电影,其优秀程度放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五朵金花》并不是“万能模板”,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不能依靠所谓的“万能模板”。《碧罗雪山》确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避开大气恢宏的场景和珠光宝气的民族服饰,而是选择以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让深山里的傈僳族村民自然地走入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与大众视野。影片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绘,让观众看到傈僳族村民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挑战,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作为一部中小体量电影,《碧羅雪山》并没有过多地使用渲染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而是真实还原傈僳族村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无论是他们与野兽的冲突,还是对于搬迁的复杂心态,都被刻画得细腻入微,令人感同身受。这种真实感不仅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的民族,而且引发人们对于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在当下视觉影像泛滥的时代,确实需要更多像《碧罗雪山》这样的作品。它们不追求表面的华丽和震撼,而是注重内在的真实和深度。这样的作品能够深入人心,触动人们情感,让更多人对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碧罗雪山》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启示意义的作品。它让人们看到傈僳族村民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世界,也引发观众对于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深入思考。它启示大家,要想拍摄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必须深入民族文化的内核,真实而深入地展示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才能让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朱靖江,高冬娟.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132-142+148.

[2]周大鸣,段颖.公共人类学:21世纪人类学发展的新趋势[J].民族研究,2012(03):35-45+108.

[3]刘杰,郑洞天,陈墨,等.碧罗雪山[J].当代电影,2010(09):50-57+165.

[4]黄惠祺.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J].文学艺术周刊,2023(05):36-39.

[5]杨杰,贺丽芬.傈僳族的图腾与姓氏[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74-76.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乡村振兴视域下滇池古村落“视觉记忆”构建策略,项目编号:2023Y0829。

猜你喜欢
公共领域
论公共领域对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论公共领域对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论共享理念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中的正确定位
商业经济(2016年6期)2017-01-03 20:29:19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30:41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新型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新闻世界(2016年11期)2016-12-10 08:03:58
理解公民道德
道德与文明(2016年4期)2016-12-06 00:32:43
微信朋友圈:互联公共领域的新舆论圈
我国政府微博网络舆论监督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国市场(2016年37期)2016-11-12 04:52:35
社交媒体语境中的话语表达与公共领域失守
出版广角(2016年8期)2016-08-11 2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