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棕
一、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错位,阻碍学生思维发展。当前,“双减”政策已全面实施,但在农村,仍有一些教师凭经验开展教学,对“双减”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减负增质”的要求领悟不够,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较慢,甚至固步自封存在抵触情绪。一些教师不懂得重要的知识点要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仅对知识点进行“填鸭式”授课,这种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些教师不懂得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进行点拨,以讲代学,或者直接把答案抛给学生。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形成起至关重要作用,但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予理睬。这些稍纵即逝的教学生成与学生能力的拔高点,教师若没有即时捕捉,就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禁锢。
2.过度自主,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双减”政策的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在课堂上就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些农村教师的思维僵化,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度往往把握不准,认为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就是在自主探究。有些教師的教学浮于表面,课堂上照本宣科。以上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效往往不尽如人意。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智力水平、学段发展等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良好引导,在学习中就难以全面把握学习的方向性、目的性,就容易造成在学习广度、深度方面落后于教学要求。当学生遇到知识盲区或陷入误区时,若没有教师及时地进行帮扶、引导、点拨,则易造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停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
3.缺少整合,影响实践能力的提高。“双减”政策下,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能力呢?这是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些教师还没有树立“五育融合”的教学观念,不注重各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不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的教学活动仍旧“以本为本”,不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造成学生偏科、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仍较严重。
二、提升农村小学课堂实效的实践途径
1.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双减”政策的初心是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爱上学习、快乐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而要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时,自然就会主动去探索发现。这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探究教学方法,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学情来构建教学案。如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多关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然后巧妙地嫁接到课堂教学中。而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提升课本知识呈现的直观感、画面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如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古文时,教师和学生先讨论一下太阳的特点是什么。农村的学生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更多些,有的学生知道父母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就去干活了,中午太阳大的时候父母会回来做短暂休息,下午太阳下山才会结束一天的劳作。所以,他们对太阳升落的认知是基于父母的劳作时间情况。有的学生说,太阳很大,中午的时候很热。还有的学生说,太阳不喜欢人看它,一看它,就刺得人眼疼……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充分体现出这个年龄段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和想象力。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教师再提出课文中的问题:“那你们知道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远?什么时候离我们近呢?”由此,引出新课。这样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从日常观察中引出教学的内容,能有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教学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实践应用,提升学生能力。知识源于生活。农村的学生具有广阔的学习空间,乡野田间中的各类植物能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四季轮换的景致,种类繁多的花鸟虫能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和谐。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对日常劳作会更有生动性的认知,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劳动实践的意义。如在教学科学或者劳动等课程时,学校周围的田垄、菜园等就是天然的课堂,学生可以自己在菜园里种植蔬菜(如西红柿、黄瓜、大白菜等)。以天然的环境作为实践场所,每个学生都能够更真切地学习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也能更加牢固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再如,学生在学习了“测量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带着尺子或者刻度杯,和家长去田间测量一下每株庄稼的长势情况,请家长讲讲需要施多少肥,这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的良好途径。教师只需稍加利用身旁的教学资源,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动性,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效。
从以上角度可以看出,拘泥于教室的课堂教学会缺少灵动性。虽然为了学生安全考虑,学校不建议开展过多的户外活动,但教师可以通过课下调动学生的户外实践意识,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乡间的简单劳作中,从而让他们在劳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在劳动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3.实施小组合作,培养团队意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靠的是团队的力量,从来不是靠个人的孤军奋战推动的。“双减”政策倡导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拒绝让学生成为“书呆子”。让每个学生善于在团队中学习,并且乐于在团队的氛围中思考,这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有利,对他们的未来发展而言,也是一种有效的成长之道。学习中如何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习惯,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尤为有用。
也许很多人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没有人会代替自己去学习、去考试。此观点不完全没有道理,但仅仅是如此也有失偏颇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积累人类社会的经验,进行品行的塑造。所以说,学习不是仅靠个体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当一件事成为大家的事,学生就会发现,一些新的知识点,原来可以有多样的答案。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就像打开了认知世界的新篇章,是一种认知范畴的拓展。因为一个人的经验和智力毕竟有限,所以对知识产生的解读也是单一的。而如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辅之教师的问题设置与引导,学生就会发现答案不是唯一的,因为所处角度和立场不同,产生的答案也会不一样。就比如《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一个小儿是从视觉上说出答案,而另一个是从感觉上得出结果,所以,就连孔子都不能判谁对谁错。我们每个人都要避免一叶障目、坐井观天地认知事物,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灌输的正确学习认知,同时也会促使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学会重视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个人能力。
4.开展户外活动,拓展学习眼界。户外活动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农村小学一般都身处广阔的地域中,活动空间大;而城市小学一般位于楼与楼之间,学生活动空间相对较狭窄。因此,农村学生在校园里就有广阔的空间来开展户外活动,也能在活动中更具体地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道理。
如语文有关“景物的描写”的教学内容,农村的学生很容易就能选取到周围的素材,抬眼间就可以看到树木花草的季节变化。如我校教师设置写话题目——我和大树的对话,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段观察学校中大树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写出了学校大树的四季之美。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在学习了“重量的知识”后,就可以跟父母去大集上摆地摊卖菜,现学现用,也可以在家里称称农作物的重量,从视觉上观察一斤有多少,再将视觉感受与实际称重进行对比,进而感知重量的含义。户外活动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教师要善于挖掘农村天然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去描写、去实践、去判断,从而体会到生活的美、学习的美。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朋口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