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寇花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中落实数感培养,能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敏感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文章先总结了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感的价值,然后运用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等方法,提出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活动、引入生活問题、实施个性化分层教学、引入数形结合思想等方式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感;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其中包含“数感”,指出:“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关注数感的具体特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为后续参与初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价值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增高,通过学科教学活动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科目,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为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笔者先对数感的培养价值进行分析,为教学策略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确保其能契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
(一)能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数学学习多为生活中常见的内容,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例如图形关系、数量关系、符号运算等,关注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期间,基于教师提供的真实情境进行合理判断,从真实事物中抽离出简单的数量规律,并且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通过有效培养,学生将形成良好的数感,生活中与数感相关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帮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的深厚魅力以及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二)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新课标中反复提及“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数感蕴于核心素养当中,与其他内容共同构成了学生需要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如果能在教学中落实数感培养,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在教师的指引下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发展需求,能促进其全面发展,还能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进程,培育更多优秀的数学人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通过总结以上内容,相信教师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数感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为了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对具体方法进行总结,以案例的方式呈现,期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一)培养数感———指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
b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商场的打折促销信息、购物金额的计算、建筑面积计算等,数学研究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感知大部分依靠直观场景,因此,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将此作为数感培养的基础尤为关键.在教学期间,考虑到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容易给数感培养造成阻碍,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搬到“生活”当中,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手去触碰事物,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调动其多种感官,增强对数感的培养.此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其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为数感培养打好基础.
例如,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期间,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明确本课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通过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数感是个体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抽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为实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塑料小棒作为教具,摆放出两堆数量不同的小棒,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以观察的方式估计两堆小棒中哪一堆的数量较多.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驱动学生以直观的目测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可以吸引其注意力,为引出“100以内的数”学习奠定基础.接下来,依据学生对小棒数量的猜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数一数小棒,尝试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数法,比一比哪组成员数得最快、最准.这样,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发散思维,探寻不同的数法,与同伴在交流中积累经验.而在此环节,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习惯一根一根地数,这样的方式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对此,教师可以尝试以问题为驱动,提出:“是否可以将相同数量的小棒捆在一起呢?这样数的方式会不会更加便捷?”这样,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能重新整理数数思路,以“十根为一组”,将小棒分成十组,在数的过程中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然后,教师重新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数出两堆小棒的具体数量,验证自己的猜想,深刻感知数学的严谨.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直接指导学生以观察、估计、动手数的方式开展实践,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帮助其在主动参与实践中提高对数量的感知能力.
(二)升华数感———引入生活问题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使其能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积极探索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的融合之处,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此期间,为确保班级内学生都能顺利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手段,指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为其创设生活情境,利用真实的画面吸引学生关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其在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感,进一步增进对数学理论知识的了解.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能帮助其提高数感,借助真实情境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奇妙.
(三)激发数感———实施个性化分层教学
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组织数感培养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不应是如何通过机械化指导,使学生掌握知识,而是需要用有效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答案,落实数感的培养.因此,在组织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差异,实施个性化的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不同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参与练习,驱动其主动挖掘身边的数学知识.在分层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适当指导,从而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核心素养.
例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选择以生活中常见的“购物”事件作为情境素材设计实践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划分学习小组,将班级内学生分为两个层面,开展本次的活动练习.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但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存在计算失误、容易漏看数字等问题,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其分配任务,指导此部分学生扮演超市的“售货人员”,结合所学克和千克以及乘法计算知识为扮演“顾客”的教师计算单价.例如,教师提出想要购买5千克单价为20元的排骨,学生需要根据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明白“想要求出总价需要利用商品的单价乘商品的数量”,给出20×5=100元这一答案.在此期间,为避免学生产生懈怠情绪,存在马虎计算的情况,教师还可以运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增加对话的情境性,如:“可以再便宜一点吗?现在有什么优惠活动吗?”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到提高计算准确度的重要性.针对班级内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委派其扮演“收银人员”,在重新验算“售货人员”计算出的商品总价后,将商品金额进行叠加,给出正确数值.在此期间,为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教师还可以为成功计算商品价格的学生发放“工资”,使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提高情感体验.利用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在模拟购物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其掌握单价与总价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运算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分层设计可确保不同能力的学生均能在实践练习中取得收获,在发展数感的同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逐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建立良好的数感.
(四)发展数感———引入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思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在训练中实现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培养学生数感期间,为降低问题的难度,帮助学生顺利提高数感,教师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特定的数学符号和图形等直观表达抽象问题,通过抽象过渡到具象的过程理解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在此期间,学生的数感将得到有效发展,同时能掌握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在长期训练中强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自身核心素养.
例如,在“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基于生活事件为学生提出这样一道问题:“小丽现在有5元钱,小明现在有15元钱,小明的钱数是小丽的几倍?”通过阅读能了解到,此题考查学生对倍数的理解,但部分学生发散思维较弱.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为学生分享数形结合方法,如下:
首先通过阅读能了解到,小丽和小明二人分别有5元、15元,本道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小明的钱数是小丽钱数的几倍”,从题干中判断出二者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形进行表示,小丽的钱数为5元,即5个“○”,小明的钱数为15元,则有15个“○”(如下图).
小丽的钱数:○○○○○
小明的钱数:○○○○○○○○○○○○○○○
通过直观的示意图能够清楚地发现,将小丽拥有的钱数视为“单位1”,则小明拥有与之相同的三份“单位1”,即:要求出小明钱数是小丽钱数的几倍,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来表示就是“15÷5=3”.在完成计算后,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回顾与反思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推理,验算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确.为提高学生数感,帮助其掌握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师还可以设计问题:“老王家里养了5只公鸡和25只鸭子,鸭子的数量是公鸡的几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使其准确地找出问题中的关键数量信息,提高数感素养.
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搭建数学模型,进一步强化对题目中复杂数量关系的领悟,运用简单的方式培养学生数感,使复杂的题目简单化,顺利强化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活动,将目光放在培养学生的数感上,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生活问题、分层指导、数形结合等方式实施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凤珍.核心素养下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3):106-109.
[2]梁燕秋.信息技术背景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養[J].中国新通信,2022,24(17):182-184.
[3]康奇妙.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探索[J].亚太教育,2022(11):157-159.
[4]林胜威.数感的修订变化与内涵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6):69-73.
[5]陆青辰.学生数感培养的几点建议[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12):63-64.
[6]魏晓凤.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感培养探析[J].成才之路,2023(35):93-96.
[7]林玉芳.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能力提升策略[J].家长,2023(34):68-70.